APP下载

中正纪念堂

2008-10-08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36期
关键词:纪念堂中正音乐厅

梁 良

对位于台北市区精华地段的这一大幢公共建筑和周边的大块广场绿地,早已没有几个人把它看作“政治性的建筑”

去年被“陈水扁政府”以粗暴手法强迫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之“中正纪念堂”,终于在今年8月21日被新上任的“马政府”将它恢复正身。

“行政院”通过了“教育部”的提案,釜底抽薪废止了“台湾民主纪念馆”的法源依据,并恢复“中正纪念堂”的法源名称。可惜这批新官僚做事没有魄力,不敢趁热打铁一次性解决这个历史闹剧,留下了一条显然会再起争议的尾巴——关于要不要把“自由广场”的牌匾再拆下,挂上原来的“大中至正”匾额,得由“教育部”举行公民论坛广征各界的意见再决定。

台湾新“政府”上台后之所以不能“马上好”,很大一个原因是他们企图凡事都“蓝绿通吃”却反而引致“蓝绿都不领情”所造成。

其实,对于位在台北市区精华地段的这一大幢公共建筑和周边的大块广场绿地,早已没有几个人把它看作“政治性的建筑”,到过“中正纪念堂”而没有看过任何纪念蒋中正文物的台湾民众不乏其人。

对来台旅游的外来观光客甚至是台湾中南部居民北上旅游的人而言,此地是必游的名胜景点,不在“大中至正”的正门前拍照留念,几乎无法证明你曾经到过台北;而对住在大台北地区的民众,此地是假日休闲或活动聚会的落脚点,也是一年一度参加台湾灯会的主场地;对于住在附近地区的邻里,它更只是他们早晨来打太极练嗓子、傍晚来散步看鱼的大公园;这也是婚纱摄影的最佳取景点,所以中正纪念堂旁边的中山南路上开设的婚纱礼服店特多;此地甚至只是他们前往“国家戏剧院”与音乐厅的路过之途而已。只有对那些真正热衷政治活动的人,才会重视中正纪念堂的“政治意涵”,把此地定为示威游行和绝食抗议的圣地。

它的旧址是日据时代的炮兵队所在,占地达75000坪(约近25万平方米)与“总统府”的方向遥遥相对。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总统府”逝世,海内外各界“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与怀念”,6月即决议在台北兴建中正纪念堂,7月择定现址进行整体规划,8月公开征求海内外建筑师提供建筑设计构想,陆续收到43件。最后决定采用杨卓成建筑师之设计,于1976年10月31日介石九秩诞辰纪念日举行破土典礼并动工兴建,至1980年4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至于二期工程,兴建国立中正文化中心所附属的“国家戏剧院”、音乐厅及地下停车场,直至1987年才完工。

中正纪念堂主体建筑采用中华文化风格,外表以蓝、白两色为主,象征“青天白日”。纪念堂建于三层宽广基础之上,平面用方形,以寓“中正”之意。堂顶八角,造成多数之“人”字形,聚于宝顶,上与天接,以寓“天人合一”之思想。屋顶用天坛宝蓝琉璃瓦顶,蓝中带紫,与阳光相映。宝顶用金黄色,以显其升华光耀之意。

纪念堂前方有25公顷的广大庭园,两侧另有戏剧院及音乐厅各一,戏剧院之屋顶为“庑殿”、音乐厅之屋顶为“歇山”,与纪念堂之“八角顶”,成为“三山并立”之布局,而以高达70公尺的纪念堂为主体,显然在风水上有一番考虑。

纪念堂之正门有“大中至正”牌楼,面临中山南路,高30公尺,宽80公尺,距纪念堂中心线达470公尺。

南北两侧各有一个侧门,北侧面临信义路为“大忠门”,南侧面临爱国东路为“大孝门”。园内南北两侧则有云汉池及光华池,配以人造假山、瀑布及半圆形拱桥,池内饲养纹彩斑烂的锦鲤;池邊绿茵如毡,3处盆景区栽种各式花卉超出50万株。加上四周颇富古意的回廊与角亭围,外侧临人行道之墙面上,每隔4.5公尺分挂中国式灯笼窗一个,有18种不同之花格与形状,共246个,颇具特色。

在不少以台北市为背景的现代电影中,都可以看到这面墙的独特身影。这样一座古色古香的中国传统建筑群,置身于周边的西式高楼中显得十分别致耐看。

在纪念堂正馆上层面对大门的蒋介石坐姿铜像相当雄伟,像高6.3公尺,三军仪仗队每隔一小时上演一次交接仪式,颇具看头。6间文物展视室陈列了一些蒋氏的衣冠、文献及照片等。

除了有形建筑之外,中正纪念堂很大一部分价值在于它的无形资产,那已成为台湾民众共同记忆的一部分。很多大型艺文活动,都在可容纳10万人的露天广场中免费演出,连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的台北演唱会亦曾在此广场上作户外联机转播。

猜你喜欢

纪念堂中正音乐厅
无题(3)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一座史诗级音乐厅的前世今生
武汉一音乐厅用激光笔照射提醒不文明观众:规范观赏礼仪
汉堡音乐厅漏水
中正纪念堂“空间解严”疑有算计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天籁音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