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哲理的渗透

2008-10-08谭其琼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化学高中化学教学

谭其琼

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基本目标,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变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己任.要完成现代社会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广大教师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中教师不但要精通专业知识,还应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在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中融会的哲学原理俯拾皆是,渗透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既能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领悟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更灵活,又能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为此,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坚持三项原则

1.方向性原则.每个化学教育工作者均应认准党的教育方针、化学大纲和德育大纲给我们指明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突出育人为本,使双基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和谐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从思想到行动上与“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决裂,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现在的化学升学考试中虽然不考辩证观点在化学中的作用,但高中生树立辩证观点,懂得学习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哲学,这对他们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适应性原则.教师应为人师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主要观点,结合教学实践,能够培养学生哪些观点,它们与双基教学的结合点在何处,应结合到何种程度等等,教师都应有考虑,应有整体全面的大致计划,可先少些,逐渐增加,循序渐进以师生均能适应为佳.

3.有效性原则.自然科学中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素材,对高中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将有利于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使其一辈子受益.结合高中化学课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既有重大意义,同时又具有一定难度,要使教育有效就尤为重要.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着的.化学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切以实验事实为依据,是直接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升华的一个学科.所以在学生学习化学时,首先就要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唯物主义观点.在高一化学第一册《物质结构》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让学生认识构成物质世界的微粒如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在一定区域内不断地运动的,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掌握物质是不断运动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在高一化学第一册,通过学习物质结构中的化学键、原子结构及晶体等知识,让学生认识、掌握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微观讲,我们周围的各种实物都是由分子构成,比分子更小的微粒是原子等,一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氧原子构成等等,这些构成微观世界的各种成分,尽管微乎其微,也都是客观存在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掌握学习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克服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抓住事物的本质,用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

2.事物发展的两面性.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福利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环境问题.随着工业生产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的产生及排放,人类赖以生存的水源、大气、土壤受到污染,自然生态受到破坏,自然循环系统也受到破坏,产生全球“三大危机”——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会使更大量的有杀伤力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直接照射人体皮肤,造成皮肤癌发生的几率上升,还会改变农作物生长的地理环境,造成小麦生长减产等;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反常,产生破坏性极强的恶劣天气,造成人体、农作物及财物的损失;酸雨破坏农作物、水源、土壤及建筑物,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所以要阻止我们生存的环境受污染,就要对产生污染的物质进行综合治理.在讲高一化学第四章中Cl2、HCl的制备时,为防止污染空气,要强调对其尾气进行处理;在讲高二化学的合成氨及工业制硫酸时也要强调尾气处理,从而在教学中落实环保意识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了解到,随着能源、矿产的不断消耗,终有枯竭的一日,且无法再生,让学生意识到合理利用现有能源、开发新能源及开发废物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明白我们生存的环境需要我们自己来保护,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不要人为造成环境污染.如不要乱扔、乱吐.此外,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如做化学实验后废液要倒入废液缸,火柴梗、纸屑放入指定的垃圾箱.无论在什么场合,除了自己爱护环境外,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予以劝阻.此外,还应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我们的生活环境的状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活动,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学生树立为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3.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在高中化学中进行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教学时,指出这些平衡都是动态平衡.从表面看,在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各种成分的百分含量不再变化,在弱电解质电离过程中,自由离子浓度不再变化,好像各种变化都停止了,但实际上这些变化的两种相反过程都从未停止过,只是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罢了.反应在这一定条件下保持平衡,若条件改变,平衡被破坏,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这说明任何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量变到质变.众所周知,事物的变化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质变是化学变化中的普遍规律,素材很多.如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浓硝酸和稀硝酸的对比学习;镁、铝性质的对比,元素周期律的教学等.同周期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引起性质的递变,即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束缚力渐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致使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当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时性质突然变得很稳定.当新的一个电子层产生,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元素又从活泼的金属元素渐变到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最后以惰性元素结尾.

5.内因和外因.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规律在中学化学的教学中也普遍存在.例如,氢气和氮气可以化合生成氨气,但常温下这两种气体混合不反应,而在高温、高压及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氨气;硫化氢跟氧气反应,在常温下反应很慢,点燃后,如果在较充足的氧气里燃烧主要生成SO2,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主要生成S;乙醇与浓硫酸以1∶3的体积比混合后加热,若温度控制在140℃,主要生成乙醚,若温度迅速升到170℃,则主要生成乙烯.

6.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对立与统一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方面的不同倾向.对立统一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质、现象和过程的本身之中.教师的任务在于能通过化学教学向学生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使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观察一切、分析一切,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高中化学教材中对立统一规律的切入点就更多,如阳离子和阴离子、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原电池和电解池、中和与水解、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氧化性和还原性、被氧化和被还原、正反应和逆反应、酯化和水解、Al(OH)3的两性、酸性和碱性等,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7.一般性和特殊性.高中化学中有许多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定义及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既能用物质性质的一般规律去类推同类物质的性质,也要注意特殊性的存在.例如:卤化银一般难溶于水,而氟化银却易溶于水;非金属氧化物一般是分子晶体,而SiO2却是原子晶体;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密度逐渐增大,而钠和钾却出现反常;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既有正价也有负价,而氧和氟两元素通常不形成正价;化学实验中胶头滴管一般不与试管口接触,在试管口上方0.5厘米左右,而实验室制取Fe(OH)2时吸取NaOH溶液的胶头滴管的滴头要伸到盛FeSO4溶液试管的液面下等.

8.意识的能动性.例如,人们在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而递变的规律后,可指导科学去预测周期表中未填满的第七周期中尚未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对发现新元素有指导作用.又如,在合成氨的工业生产中,当人们认识了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后,就可选择出在我国现有条件下的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从而可提高合成氨的产量.

9.科学发展观.人类发展经历过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然而每个阶段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明显不同的.例如,从奴隶社会至今,分别使用过木、石、铜、铁、钢铁、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一代比一代优越.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进步,化学起了关键的作用.例如从铁到钢这一步,若不是托马斯在1879年用碱性氧化钙和氧化镁做炉膛的里衬,除去钢水中的磷,从而解决了钢的脆性,那么人类不知要推迟多少年才能进入“钢铁时代”.当代的化学前沿已经发展到分子、原子的空间构型,新的激光技术的发展促进分子动态学的兴起和选态、选键化学的诞生.化学与生命科学结合成一门前途无量的生命化学.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科学发展观无疑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使命感.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哲学原理的作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也是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人际交往活动.无论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还是处于教学主体地位的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个体.因此,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在化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知识渗透哲学原理,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体会到其真谛,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采取哲学原理的渗透,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非但不感到艰涩、困苦,而且还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例如,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融化学原理和规律于工农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应用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向学生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化学工业获得了飞跃发展,我国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在讲“元素化合物”内容时,可结合我国的丰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新成就,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在实验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认真操作、细心观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辩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猜你喜欢

化学高中化学教学
高中化学解题技巧分析
基于“336”模式构建高中化学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奇妙的化学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