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实地走 自由地飞

2008-08-23

上海戏剧 2008年8期
关键词:童话剧儿童剧现实主义

方 军

2007年,蔡金萍的人生因为多了两个身份而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成了一个孩子的母亲,二是成了一个剧院的院长,这个剧院就是专门为孩子们服务的。

2008年,蔡金萍的事业也遇到了很大难题。手足口病的不期而至,使不少学校纷纷取消观看儿童剧的计划,“儿艺”演出场次迅速下滑。这对一个履新不久的院长来说,显然并不轻松。

5月12日,四川大地震撼动中华大地,蔡金萍也被颤动了。地震中受难最深的,是孩子;最为坚强、最令人感动的,也是孩子。每当朗诵起《汶川诗抄》中“孩子,快拉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妈妈怕你碰了头”这一句时,蔡金萍总是难抑内心的激动。那条“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短信,也同样让她倍感疼痛。

于是,以汶川大地震为背景的儿童剧《废墟中的歌声》投入了创作。作为策划人之一,蔡金萍希望这部戏能尽早问世,不过从艺术规律出发,她却又不急着将它“催熟”,而是期待它能自然而然地瓜熟蒂落。这部戏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直接写子弟兵、志愿者等救援者,而是写受害者——一群最让人揪心的受害者。蔡金萍希望《废墟中的歌声》不仅仅是记录一场灾难,而是要让人们从受难的孩子们身上看到希望。她希望5月12日那天能成为全中国孩子们的成人礼。

“灾难中的孩子”这一主题,“儿艺”在30年前就有过一次成功实践,那便是儿童剧《童心》。“文革”使正值花季的孩子们失去了正常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茫然、无知、充满惶惑,一颗颗童心面临枯萎的危机……这部出现在浩劫过后、百废待兴的年代的儿童剧,曾引起极大轰动,其源头在于“儿艺”从50年代初期便形成的“关注校园、关注生活、关注当代少年儿童”的现实主义创作和演出传统。

“儿艺”已故院长任德耀以一部童话剧《马兰花》闻名于世,花开半个多世纪依然不败,而他的绝响《魔鬼面壳》同样是一部优秀的童话剧。不过,任德耀更是一位现实主义儿童剧创作大师,从50年代的《友情》到60年代的《小足球队》,一直到70年代末秦培春创作的《童心》,“儿艺”几乎每隔十几年都会树立起一部标志性的现实主义代表作。

放眼全国,如今现实主义的儿童剧创作多少有些式微。尽管如此,数年前一部描写中学生课余篮球生活的《挑战 3 Vs 3》还是以新锐风格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面对渐渐长大的“80后”、“90后”,许多创作者既羡慕又怀疑,既欣赏又不满,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或不愿、或无力充分把握那些难以捉摸的心灵,终于与他们一次次失之交臂了。

但在不同寻常的2008年,四川大地震似乎为显示题材的戏剧创作带来了一丝光亮,让蔡金萍看到了希望。她想与创作者们一道努力,向那些心灵走得近些,再近些;挖得深些,再深些。

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儿艺”演员们近来“活儿”都不太忙。蔡金萍就把大家召集起来,让他们创作与抗震救灾有关的小品。她还组织青年演员去曲阳社区“阳光之家”,接触那里的弱智儿童;走进民工子弟学校,与那里的孩子开展互动。蔡金萍相信,在这个城市的很多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角落里,有着一股生活的潜流在涌动。她自己被感动着,她也想让其他创作者们一起感悟。

有诗意,有想象——而且是属于孩子的。现实主义的儿童剧应该同样具有童话色彩。今年是中国儿童戏剧最主要的拓荒者之一任德耀的九十诞辰。这位长者在领导“儿艺”的岁月里,确立了童话剧创作与现实主义校园剧“两条腿走路”、相互推进的格局。此时此刻,蔡金萍更感受到儿童剧“飞”的力量与“走”的韧劲。

既要能在天上酣畅飞翔,也要能在地上坚实走路。飞得高,走得远,这样的儿童剧才是自由的。

猜你喜欢

童话剧儿童剧现实主义
儿童剧艺术实践思考
儿童剧海报设计作品《九色鹿》和《丑小鸭》
小兔手指偶
Haste Makes Waste拔苗助长
The Ugly Duckling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浅析幼儿园童话剧表演的指导策略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