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之年话习惯

2008-06-03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文明习惯家长

吴 乔

奥运火种已经点燃,奥运火炬正在传递。每天,我追随媒体的报道,领略火炬手传递的风采,同时观赏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文明习惯。从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言谈话语中,从一个个历史故事和人物介绍中,我感受到了世界文化的繁荣、璀璨。看完报道之后,我会连续看插播的“广而告之”——文明拍手、保持安静、乘车让座等,这里“广而告之”的是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文明行为,更准确地说,是从小就应该养成的文明习惯。奥运之年,北京的200所奥运示范学校在“比拼”各项奥运活动时,需要思考国际化环境中的青少年儿童文明习惯的养成问题。

习惯是需要从小养成的。学前3岁~6岁和小学一二年级是良好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段,但也是家长最溺爱孩子和孩子讨人嫌的时期。学前3年,孩子能歌善舞,爱说乐道,欢蹦乱跳,惹人喜爱,家长和老师往往在顺从孩子意愿的同时,代替孩子做事情,无形中养成孩子过分依赖和任性的习惯。到了小学,孩子第一次逆反情绪出现,家长又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数落、批评,甚至打骂孩子,加之学校的校规、上学、上课、做作业,让孩子玩儿的时间减少,行动不自由了,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孩子的坏毛病多了,于是,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开始出现。正因如此,教育必须跟进,而且需要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共同教育。中国有句俗语:“3岁看大,7岁看老。”从事基础教育的同志都有感悟,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会终生受益。

习惯需要落实规范来养成。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就是行为的规范,关键是每一所学校在落实中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传统文化出发,将相关规范细化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且可操作、能落实的要求。因为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习惯。但从国际化社会的要求和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看,和睦相处、合作共事的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视尊重、理解、宽容、自信的教育。例如,升国旗的要求,已经让所有在校学生以至所有公民听到升旗的国歌声,都习惯性地站立并行注目礼,尊敬、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又如,光明小学的“我能行”教育,让每个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有差异,但每个人的发展都是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的过程,从而养成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良好习惯;再如,北京市东城区常年坚持尊重教育,师生养成的是换位思考和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因而有了理解他人、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文明行为,心活了,人和了。我在多个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在发言中相互补充,不仅形成学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严谨治学的思维态度,而且让孩子感受到群体的力量和合作学习的快乐,孩子的一句话“你给我补充得真好”,说明他们已经养成了善于听取、乐于接纳、积极合作、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中国是大国,大国的人应该给人以大气之感,大气首先体现在这些精神上。

习惯需要长期练就,需要从点滴做起。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培养好习惯,赢得好人生。因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习惯是由长期联系所形成的一种自动化行为反应。人一旦形成好的习惯,就会身不由己地受习惯支配,在特定环境刺激下,条件反射地完成相应行为。习惯经过日后的不断强化,将在行为或心理上伴随人的整个人生经历。难怪印度有句谚语说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习惯是需要社会氛围的。出国考察过的人都会感到,中国与外国的差距主要是人的素质和社会风气,二者是息息相关的。人的素质主要体现为文明行为,多数人具有文明习惯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良好的社会风气又会影响更多人调整不文明的举止,继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看来,养成每一个人的文明习惯,对己、对人、对社会都至关重要。但人们往往忽略习惯养成的时段、内容和方法,所以不得不在日后干预或纠正不良行为习惯。举办奥运会为全社会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营造了最佳的社会氛围,奥运报道中不断插播的广告不就是在用文明的举止教育民众吗?

我期盼所有学校抓住举办奥运的契机,在养成习惯的问题上研究规律,探索文明习惯的最佳培养期。我同样期盼奥运示范学校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让文明习惯成为学校的主流风气,让文明行为成为社会的主流风气。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文明习惯家长
请文明演绎
上课好习惯
漫说文明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对不文明说“不”
家长请吃药Ⅱ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