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建设具有文化品质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2008-06-03袁爱俊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世界遗产文化遗产中华

袁爱俊

一、继承学校文化传统,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简称“女附中”。在办学90年的历史中,学校的归属和名称虽屡经更迭,但“女附中”名闻遐迩,一直是近代以来北京乃至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实验中学既积淀着名校的文化,也负载着民族的传统,传承着教育的使命。90年历史铸就的文化根基,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动力源泉,它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两个重要问题:

第一,实验中学沿续了90年的文化传统是什么?

翻阅学校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在90年间,学校曾经两次更名为“实验中学”。第一次是在1955年10月,女附中归中央教育部直接管理,成为当时惟一的部属中学,校名随之改称“北京实验中学”。尽管这次更名时间短暂,但将学校发展定位于“实验”,有着深刻的涵义和深远的影响。

1978年1月,学校正式归属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校名沿用至今,伴随学校走过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实验”,代表着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它最终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风格和特质,推动着实验中学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列,也正是今天需要我们继承的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二,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实验中学的文化传统?

在继承和发展学校文化传统的过程中,首先要理清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与继承文化传统的关系。在庆祝学校成立9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校庆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最后,我们达成共识:校庆的系列活动应该成为普及学校文化传统、提高全校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载体。这就使校庆活动本身成为一个继承和发展学校文化传统的过程。

几年来,在推进实验中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除了积极创设校园文化,还尝试着把世界遗产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认识到,世界遗产教育、校庆系列活动以及其他校园文化活动,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共同目的在于传承学校、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传统。

我们还要明确现阶段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传承学校文化传统的目标。实验中学的发展经历了90年的风雨历程,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75年前教育前辈们提出的“实验中等教育之新进展”的宗旨,依然在鞭策着我们前行。今天,我们把“面向现代化,建设具有文化品质的学校”,作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传承学校文化传统的目标,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实践。

二、创新学校文化建设的形式,开展世界遗产教育

2003年,中国教科文全国委员会制定了“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计划,拟在全国选择几所重点学校开展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然后逐步推广。我校抓住这一契机,承担了国家级项目——“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任务,并在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前期,成功地承办了有全国26个遗产地参加的“首届世界遗产青年论坛”。这次论坛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委托召开,是在苏州举办的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一部分。这一届论坛不仅在中国各遗产地启动了“世界遗产与青少年教育”项目,并且形成了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中国论坛上向世界各国发布的《青年宣言》。

2006年6月,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我校发动北京12所示范性高中举行了“责任与使命——亲近文化遗产,传承文明火炬”青少年宣言发布会。这次会议既突出表现了实验中学在世界遗产教育方面起到的倡导作用,同时也集中展示了我校在“建设具有文化品质的学校”的实践中取得的成果。

2006年10月2日至6日,我校又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世界遗产国际青年论坛”。这次论坛吸引了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荷兰、丹麦、瑞士等国家的100多名教师和学生参加,使中外学生在学习、考察和交流中深刻体会世界多元文化的魅力。

在不断推进世界文化遗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世界遗产教育既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

世界遗产是各国历史文化与文明的优秀结晶,是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杰作。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有其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构成人类丰富多彩的自然和文化宝库。中国的文化遗产则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情感模式,有利于形成教育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个性,充分展示教育的文化情怀。我们开展世界遗产教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并非要造就这方面的专家,而是培养学生对世界遗产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因此,把世界遗产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不仅给孩子们安上了接触世界文明和多元文化的触角,而且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植下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

一所高水平的学校,首先应该是注重学校文化建设的学校,一所优秀的学校可贵之处也主要体现在它的文化和精神上。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在学校营造起一种氛围,给学生以浓厚的文化熏陶与浸染,有助于培养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现代型国际人才;对世界、民族以及学校自身文化传统的研究与传承,也使学校更富于活力,在深厚文化底蕴基础上焕发勃勃生机。世界遗产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实验中学提升学校质量、形成文化品质、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

基于这些认识,我们积极从实验中学的培养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学生活动、学校机构设置等各个不同角度,对世界遗产教育展开实验研究,推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三、世界遗产教育的实施策略与效果

我校开展的世界遗产教育,是基础教育实验与创新的范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肯定与支持。我校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让学生全方位、近距离地接触世界遗产和中国文化。总结我校的世界遗产教育,具有三大特色,即课程化、本土化、社会化。

第一,世界遗产教育课程化

我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专修课和活动课。我们把世界遗产教育引进课程,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渗透文化遗产的内容。除了在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劳技等必修课程中有专门的文化和遗产教育内容外,我们还设置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课程供学生选择,如选修课中的经典诵读、中华书法、篆刻、民族器乐、京剧脸谱、传统手工、纸模纸艺等;专修课中的北京民俗研究、北京传统建筑风格(故宫、胡同、四合院研究)、相声、茶道、陶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中华文化节、世界遗产网上游、爨底下村文化考察、“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遗产与年轻人”研究性学习等全校性的活动。

第二,世界遗产教育课程本土化

我校创设的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系列,以本乡本土的世界遗产教育内容为主体,让学生有机会去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发掘北京的独特文化。学生置身于故宫、四合院等文化遗产中,亲自考察、研究并发掘其中的文化韵味和遗产元素,对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由认知到产生由衷的热爱,填补了学校教育中的空缺。在校庆系列活动中着眼于对学校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掘与继承,某种意义上也是文化遗产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利用国际交流的机会,为外国学生开设中华国艺课程(如茶道、京剧脸谱绘制等)和传统文化艺术品制作课程(中国结、软陶艺术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世界遗产教育课程社会化

我校还充分挖掘并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世界遗产教育活动,现已形成包括首都博物馆、什刹海地区、故宫、颐和园、长城在内的多个经典教育基地,以及山西行、青藏行、水乡行、陕西行等多条考察线路。此外,在师生赴美、加、俄、德、英、法、澳、韩等国交流访问的内容中,也增加了对当地世界遗产的考察内容。结合学生的考察成果,我们编辑完成了“参观—考察—体验—观摩”探究活动手册10卷:《牵手》、《情系古都》、《踏勘紫禁城》、《寻幽名苑》、《爱我中华》、《追寻晋商》、《踏上天路》、《走遍中国》、《扬帆远航》、《走遍世界》。

猜你喜欢

世界遗产文化遗产中华
中国的“世界遗产”
跟淘气章鱼巡游世界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从丝绸之路到世界遗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