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纲”务“本” 关注热点 夯实基础

2008-05-31张书华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08年4期
关键词:考纲大纲命题

张书华

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要求,对控制高考命题、引领考试方向、体现教育功能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是高考命题、备考和评价的依据。把握好考试大纲,有助于同学们明确高考方向,提高备考效率。

一、了解2008年政治考纲概况

2008年文综考试大纲政治部分与2007年相比基本保持稳定,考查的目的、范围、要求、题型、分值等都相对稳定。政治考点共167个,其中经济学有57个考点、哲学有66个考点、政治学有44个考点。经济学部分,重在掌握经济理论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对外经济问题;哲学部分,重在掌握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问题;政治常识部分,重在掌握有关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以及民族宗教、国际社会问题;时事政治部分,重在掌握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

总体来说,2008年政治考试大纲在考试内容范畴、考查重点、考查方式上都没有变化,只在表述上产生了细微的变化。

二、解读考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能力考核的目标要求层次和水平的总体提高是近年政治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首先,在四个考核目标中后两个目标“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所涉及的题目数量较多,几乎包括了所有非选择题;其次,对每一考核目标的要求也达到了比较高的层次,如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Ⅱ第31~32题、第39题第(1)问,而第40题的第⑹问更是达到了“论证和探讨问题”目标的最高层次要求。

高考政治试题是通过提供一定信息来考核规定的能力目标与要求的。考试大纲对能力目标的确定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测试考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四种能力其实就是知识建构的四个环节),侧重考查考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这四项考核目标与具体要求是:

1.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读政治试题的信息,一要全面,二要准确。政治试题的信息主要从背景材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设问是研究背景材料的主题和灵魂;而背景材料的信息则需要具体把握,通过掌握它的中心思想及每一层次来获取。另外,不仅要掌握试题的显性信息,还要注意挖掘其隐性信息,通过一些关键字眼或注释来把握题意。准确地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是科学解题的前提,决定着“答什么”和“如何答”。

2.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将所学的政治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就是说解题时,要能够针对不同试题,链接到与此相关的政治、经济、哲学知识或原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

3.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考生不仅要能够正确地解释政治概念和原理,正确揭示经济、政治和社会现象中蕴涵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运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与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阐述。

4.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生不仅能够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政治问题,而且能够综合运用政治学科以及相关知识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政治问题,以具备创新思维能力。

考试大纲要求的四项能力考核目标依次递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能力目标和要求的体系。当然,这四项能力是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高考试题对这些能力的考查也是相互融合的。考生应该明确“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变化,是以“能力立意”为特征的高考改革深入发展的表现,是对复习备考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从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四项目标来看,都有其重要的特点:一是侧重强调应用性,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二是表述具体明了,易于理解和把握。比如“获取和解读信息”,这是考生通常比较容易忽视的一种能力,但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考环节。只有获取的信息准确,才能为应用知识提供前提。因此,怎样获取信息,能否有效获取信息,就构成了考生重要的应考能力。从“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目标来看,能否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是在上一层级能力要求基础上的更高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都是对考生综合性能力的要求。不仅需要考生对知识有所掌握,能够迁移运用,还需要考生综合运用。具体表现为考试题目材料的新颖、信息的综合、话语表达方式的改变等。明确这些考核目标,将有利于考生进一步明确政治学科的复习要求。

三、掌握复习备考策略

2008年考试大纲仍然坚持已确立的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与要求,这便于同学们从中揣摩命题的趋势。结合2008年政治考纲,同学们在最后冲刺复习阶段要注意过好“五关”:

1.认真研读考纲,过好考纲关。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也是同学们复习的依据,我们一定要抓“纲”务“本”,吃透考纲和教材,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才能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首先对政治考纲中涉及的考点要逐一落实,千万不要留知识漏洞,同时又要分清主次,对“宏观调控”、“农业”、“银行”、“消费”、“对外贸易”、“国家职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常考点、主干知识,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强化记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的实效性;其次注意研究考纲中所给出的例题,认真领会例题的命题特点,思考其解题思路与方法;最后重视使用和研究考纲中的样卷,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考生对高考试卷的神秘感,缓解高考压力。

2.梳理基础知识,过好理论知识关。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一直坚持的原则。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是迎战历年高考的根本。考试大纲中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是空中楼阁。试题再新颖,能力要求再高,还是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为此,同学们一要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是夯实基础的前提,其基本方法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二要梳理知识脉络,建构知识体系。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不要做偏题、怪题及过难的试题,关键是要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好,使其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要进行知识梳理,科学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条理清晰的“知识树”。

在夯实基础知识问题上,还有一个考前回归课本的问题。课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高考前的回归课本,并不是一页一页地读课本,而是在理解必考点、关注近几年高考未考过的知识盲点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看课本:一是对平时模糊不清的概念,在课本上查找原始根据;二是对比较零碎的记忆性内容,对记不清的概念、观点、原理等再进行一下确认;三是对模拟试卷中涉及较少的“死角”进行阅读,确保不留下知识盲点。

3.适度拓展训练,过好解题技巧关。

在熟练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强化综合训练,提高应试技巧,提升应试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学们应重点培养以下能力:审设问的能力,即能明确题目设问要求,弄清设问指向;提取信息的能力,即能通过对材料的处理,把握材料的层次及其关系,提取材料中包含的信息;整合知识的能力,即能明确题目所涉及的知识,避免张冠李戴、知识错位,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列答案提纲的能力,即答案的布局要有层次性,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题前一定要做好总体规划,可按“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的顺序来组织答案;规范表达的能力,即答题时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答案要富有条理性、逻辑性、专业性。

在最后复习冲刺阶段,一定要正确处理研究高考试卷与选做模拟试卷的关系。要选用经过有关专家审阅的模拟试卷,最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审题、解题能力方面有哪些欠缺。同时,要整理错题,把进入第二轮复习以来有代表性的综合训练题或模拟试卷中出现的错题、模糊题来一个大盘点,进行归类整理。这样做有利于检查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思维方式上的偏差、解题规范上的疏漏,有目的地精选一些题目进行训练,以警示自己在高考中不犯相同的错误。

4.突出时政热点,过好联系实际关。

政治考试的出题规律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不管题干材料如何变化,解题思路和答案始终来源于课本。因此,考生首先要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热点问题,并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方法来认识这些重大的时事政治,这是政治学科特有的功能,也是文科综合命题的主要侧重点。

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问题,常常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并以试题巧妙的立意显现强烈的时代气息,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同学们在复习中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利用知识带热点;二是利用热点带知识。我们关注(下转第31页)(上接第24页)时政热点信息时要特别注意:重点关注经济类热点信息、具有长效性的热点信息、有定论的热点信息,要注意从经济、哲学、政治、文化等多角度进行探究,切忌平面化、单一化,还要注意把握热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热点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5.克服焦躁情绪,过好心理调适关。

良好的心理品质对考生提高复习备考效率、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至关重要。我们应该知道,高考内容、难度和复习时间对大家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在于怎样注意方法、提高效率。复习迎考阶段,我们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增加营养,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或户外活动,以饱满的精神打好复习攻坚战,才能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

猜你喜欢

考纲大纲命题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应试良方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显示或隐藏“大纲”或“幻灯片”选项卡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最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