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吃肉骂娘”

2008-05-14刘克定

杂文选刊 2008年2期
关键词:怨气佣人孟尝君

刘克定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已经是个老话题了,最近看到宋志坚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旧话重提”,颇觉有趣,觉得还可以说上几句,以为续貂。

吃上肉了还要骂娘,够难伺候,不如不给他肉吃,看他还骂不骂。古人都说“惟食忘忧”,肉都塞不住嘴巴,真是不可思议。既然不可思议,那就听听他骂的是什么,所谓“骂娘”,不只是骂娘而已。宋先生说,吃肉反映生存权利,骂娘反映民主权利,一个是物质范畴,一个是精神范畴。要是在“四人帮”那时候,连吭声都不敢,遑论“骂娘”,有肉给你吃就不错了。所以,敢骂,说明思想解放,政治民主,敢于说话,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就说吃肉这事,肉的质量不好,味道不好,价格不合理,或者因经常吃肉胖了,去减肥又被奸商骗一回,或者受了其他窝囊气,都是骂的理由。

在中国,“骂”有几千年的历史,收拾不了。《诗经》里有“风”、“雅”、“颂”,“风”就是讽刺、骂。诗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古人认为,老百姓发牢骚、骂娘甚至讥讽时政,能反映政治得失、民意所向,是件好事,骂得不对也不要紧,闻者足戒。肉是塞不住嘴巴的。

《战国策·齐策四》有个故事:齐人冯谖家贫,找孟尝君讨碗饭吃。孟尝君问他,你有何技能?他说我啥本事也没有,孟尝君勉强收留了他,待遇却与其他门客不同,每顿饭只有萝卜白菜。呆了一段时间,冯谖“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佣人向孟尝君报告此事,说冯谖发牢骚,要吃鱼。孟尝君说:“那就给他鱼吃。”又过了一段日子,他又哼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佣人报告孟尝君,说他还嫌没车子坐。孟尝君说:“那就给他配车。”又过了许久,他又弹其剑铗,唱道:“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孟尝君就调查他是否有亲人,知道他有一老母需奉养,便派人按期送去生活物资,从不间断。

冯谖可谓“端起碗吃鱼,放下筷子唱埋怨歌”的典型。但孟尝君是个明白人,他知道伙食待遇、交通待遇、家属安排等问题没给冯谖解决,冯心里有怨气,为他一一落实到位后,他就再也不嚷嚷了。后来冯谖积极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成为孟尝君的得力谋士。

骂是逆耳之言,最不好听,也不容易被接受。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吃上肉,生活得更好,是执政者的责任,若有了这个责任心,对老百姓的意见、怨气甚至牢骚,就会注意倾听,逆耳之言就成了金玉良言,不好听也变得好听起来,这样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左传·鲁昭公二十八年》记载,晋时魏献子办一个案子时,准备接受被起诉人贿赂的歌妓。同朝官员闫没、女宽知道后,打算举报他。他们来到魏献子家,适逢魏家吃饭,魏献子请两人一起吃。面对大鱼大肉,两人吃不下,上了两道菜,叹了两次气,吃完饭又叹一次。魏献子觉得奇怪,问两人为何三叹,两人说:“看你上第一道菜,怕不够吃,所以叹气。菜上到一半时,我们又寻思:将军请客,岂会不管饱?心里自责,所以又叹气。吃完以后,饱了,想到将军的心要是和我们的肚子一样,能够适足而止就好,不禁为之叹息。”话里有话,魏献子岂能听不出来?于是拒不受贿,依法办事。

这三叹,不言自明,是在骂魏献子不要贪得无厌,魏献子接受了,更没有因此对部下生隙。我由此想到,所谓“骂”,往往也是一种动力,虽然难听,甚至骂得伤心流泪,比一味恭维要有益得多。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一个社会缩影,倘思想禁锢,没有改革开放,是不敢想象的。经济快速发展,老百姓有个适应过程,对诸如交通、住房、环保、健康之类的期望值增大了,也时有“骂”声入耳。应该说,骂中见真,粗中有雅,处理得好,可以成为经济建设的推动力,倘随意扣上“不和谐音”的帽子,则差矣。

(标题有改动)

猜你喜欢

怨气佣人孟尝君
既要消除“怨气”也要增加“底气”
狡兔三窟的故事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怨气:情感社会学的阐释
被呼来唤去的“佣人”
冯谖拿钱买“义”
冯谖拿钱买“义”
吝啬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