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

2008-04-27邵子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多元解读价值取向

关键词:文学文本 多元解读 精神坐标 价值取向

摘 要:文学文本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是以崇高精神为原点,以人类的理性精神为横轴,以阅读个体的生命体验为纵轴的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文学文本的多元解读可以在这个坐标中确定积极正确的价值区间。

一、文本多元解读背后的隐忧

文本的多元解读既符合文学阅读活动的现实,也是当代阐释学所极力追求的价值取向。文本的多元解读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对于提高阅读的质量,促进阅读主体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文本多元解读理念的指导下,我们高兴地看到人们的阅读活动终于打破了消极狭隘的被动局面,读者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出现了大胆参与,努力创造的良好局面。但是,我们又在文本多元解读的背后看到了深切的忧患。其表现是,阅读中放弃了个体生命的深度体验,肆意追逐、套用流行的时髦话语,把乖张当作个性,把奇谈怪论当作富有创意——闹哄哄掩盖不住骨子里的低俗和浅薄。这种倾向正在导致阅读价值的流失甚至崩溃。特别是当这种低俗和浅薄跟社会上躲避崇高、戏说经典、解构英雄的社会思潮合流的时候,就会使文本的多元解读泛滥成灾。这种状况对于人们精神污染的程度是决不可低估的。

一个人的阅读姿态影响甚至决定着他的人生姿态,一个人文本解读价值的高低跟他们的人生态度大有关系。我们的文学阅读并不是休闲和消遣,它除了丰富阅读主体的想象能力,促进智力的发育成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广泛、深刻地体验人生,认识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精心呵护我们精神的成长,从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高尚的价值观。我们知道,亲近阳光才能长成大树,对社会对自我怀有热忱的理想精神才能积极进取、不断升华。所以,我们的阅读活动应该是奔向高贵精神圣殿的长途跋涉,我们要倾听文学文本中伟大灵魂的召唤,从中吸取强大的力量来引导、鼓舞我们走向光明和高远。

因此,在文本的多元解读中必须明确一个精神的坐标。其实,这个精神坐标并不是专为文学阅读而预设的,而是已经存在于阅读主体的灵魂中,存在于人类文明进程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更存在于人类对于理想未来的热切期盼中。我们的任务只不过是把它鲜明具体地运用于每一个阅读活动之中,用它来指引和提升我们的文本解读。

二、多元解读精神坐标的内涵

多元解读的精神坐标是以崇高精神为原点,以人类的理性精神为横轴,以阅读个体的生命体验为纵轴的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文本的多元解读可以在这个坐标中确定积极正确的价值区间。

1.崇高精神

崇高精神应该是我们解读文本的起点。优秀的文学文本是一颗敏感而伟大的心灵的呼唤,只有具备崇高心灵的人才能跟它对话。崇高只存在于主体的精神图腾和思想火焰里,“崇高是来自于人的心灵的一种力量”,崇高的心灵永远是人类追求理想走向自由的根本动力。

我们知道,人在自身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地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同时又不断地为完善自身而努力奋斗,压抑和反抗、反思和奋发、沉浸和超越,人就是在这样一个张力中进入到存在的敞亮。文学文本总是善于揭示人类存在的病态、局促和不安,让我们充分体悟到生命之有限。在意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之后,才能激起对无限的精神性存在的崇敬之心,也只有从这种崇敬之心出发,人才会努力超越自己的有限性,从而奋发有为,跃升到无限的精神性存在的自由境界。这种有限性的感受,在文学文本中就是人的生命力的否定性呈现,这种否定性不是退隐而是超越的前奏,就像黑夜里在人的头顶上炸响的一个霹雳,人们在感受到心灵震慑的同时也看到了辽阔而闪亮的大地。这也就是说,文学文本令我们意识到我们存在的有限性,但同时也促使我们完成自身的超越,使生命充满渴望并具有了无穷的张力。文学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心灵的未定意义的开启,是对一种别样世界的向往和创造。只有在真正的崇高中,心灵的这种意义才会呈现出来。“心灵的意义不仅是一种生命的感悟,更是对有限生命中的无限意义的执著的追索和探询,崇高的心灵总是对无限充满崇敬感。”从整个人类的意义上说,崇高就包含着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和超越。

所以,我们在解读文学文本的过程中,必须让强健、高尚的灵魂睁开明亮的双眼。只有以崇高精神观照文本,才能对人类价值充满热情的关怀,对人类缺陷怀有深深的忧虑,对人类出路进行苦苦的探究。

2.人类的理性精神

人类的理性精神就是对文明、正义和进步的坚持不懈、不知疲倦的执著追求。人类的理性精神来自于人类文化的积淀,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结晶,其中又包含着人类迈向未来的理想。回顾历史,人类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到今天的繁荣富足,从野蛮蒙昧到今天的文明进步,从混乱仇杀到今天逐步走向秩序与和谐,在这个艰难曲折漫长的进程中,我们的先人高擎着精神的火炬,迎着血雨腥风,迈着坚定的脚步,一路走来,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这是我们走向未来时不会迷途的路标,也是我们不竭的动力之源。对我们来说,它既是一座历史的巍峨的丰碑,又是一个永久的梦想。因为历史正从我们站立的地方延续,我们还要走向遥远的未来。

“理性精神涉及人的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它既是人类生活的传统,又是个人生活实践中的根基。因为,理性精神在实践生活中为我们提供一种指导,给我们赋予一种思考生活及其世界的智慧和力量,使我们对生活实践的目的获得反思和憧憬。理性精神在本质上关系到生活的正当性的决断和选择,它使生活的目的和追求成为个人对自己生命的庄严承诺和价值担当。对于置身于生活的个人来说,理性精神表现为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卓越品质。没有这种品质,生活就可能无法判断自身的善,可能就会失去价值信念的支撑,就会导致个人自私的放纵,就会迷恋于狂热和盲从。没有这种精神品质,我们的知识和道德就会失去价值定位的根基,我们就会陷于精神混乱和迷茫。

因此,在文本的多元解读中,我们要秉持人类的理性精神,用这种精神照彻文本,检视和反思文本中所描述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能够向往并坚持正当的生活目的,并把正当的生活目的作为自己生命的虔诚信仰,从而在现实的生活中能够进行正义的价值选择和富有道德智慧的行动,终生保持一种向往美好生活,追求卓越和高尚,追求善良和自由的精神品质。

3.个体的生命体验

阅读一部作品就是体验作家体验过的生活和世界,但是,读者的脑袋不是“白板”,而是带着自己理解问题的已有经验和方式阅读文本的。因而,读者总是在作者人生体验的基础上建构属于自己把握和体味到的文本意义。文本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被读者的想象力所确定和填充,从而变成读者心目中的具体的现实的东西。文本的意义和生命力是在读者的阅读活动中得到实现的。所以,阅读就是读者个体的生命体验。个体的生命体验就是阅读主体置身文本的深度参与,是一种心灵的在场,是从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过程。阅读中的生命体验最能够充分展示人的自由自觉的意识,人在这种体验中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展开对于理想境界的追寻,所获得的就不仅是生活的充实和生命的高扬,而且还有对于自身价值的肯定,以及对于客体世界的认知和把握。

阅读过程中的生命体验要经过两次转换,一是把语言文字转换成人生的场景,再是把人生场景转换成自己的人生经历。阅读文本首先要把文字一起交给五官,让它们感受文字的体温,让它们对文字所代表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形成清晰的感觉。阅读文学文本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还要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唯有经验过的感觉到的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就是一段生活,真切的生活感受联系到文字上,那文字就化成了心底的涛声。如果阅读不能联系自己的经验,只按字典辞典上的公共的意思来理解,那自己获得的只是一堆词语的空壳。离开了自己的体验,少了生命的参与,任何意义都会变得像硬贴在身上的一张皮。所以,不论是建立起完整的意象,还是体味意象背后的意味,都离不开主体生命的深度参与和对话式的交流,并达到感同身受的程度。文学阅读中文本与读者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结构,阅读作为一种过程性的精神事件要求读者亲身参与其中,亲身参与是指读者精神的“在场”状态。文学阅读应当心中发声,自品其韵味,揣摩人物的心理,揭示人物的思想意愿、感情起伏、情绪变化。这关键是要用“心”去读,即阅读主体投入的感性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文本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把文本中人物的苦与乐统统拾掇进自己的心中咀嚼和品味。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文本提供的空白空间,进而品味意境,思考意义。

个体的生命体验能够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同时,又借此实现对艺术形象的富有诗意的超越,实行向文本形而上的精神境界的推进。所以,文学文本的解读首先要充分品读文本,在品读中体验感悟,再由此思索、品味人生,在阅读的持续深入的体验过程中挖掘文本极其丰富的内在意蕴。

三、精神坐标的指导意义

从这个精神坐标中可以看出,多元解读的价值取向只能在一个象限之内,这就是说,它必须是正值。虽然如此,随着阅读活动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吸纳和展望,特别是随着阅读主体生命体验的深度参与,这个区间是一个无限开阔的想象空间,是一个不可穷尽的精神天地。读者的精神完全可以在这个天地里自由地翱翔。我们也会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多元解读的取值都不能是负数,就是说,我们既不能放逐阅读个体的生命体验,只是人云亦云地学舌和卖乖,也不能悖离人类的理性精神,把文本解读作为低俗的消遣和发泄,更不能迷失了展示和确证人的本质特征力量的崇高精神。如果迷失了崇高,就会使文本解读沦为粗俗的游戏和恶作剧,进而导致丑陋恶俗在人性中的泛滥。我们对英雄要心怀景仰,对不幸的人们要心怀怜悯,对邪恶的要心生憎恶。我们对阿Q,对孔乙己,对路瓦栽夫人,都不能冷眼旁观地戏弄或嘲讽,我们应当从他们身上看到人格扭曲的悲哀,从而担当起拯救的责任。

进一步说,个体的生命体验属于善的范畴,它指向人的生命价值。人类的理性精神属于真的范畴,它指向人的社会价值。崇高则是二者的交融,基本上属于美的范畴,它是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我们的阅读活动正是在崇高精神的照耀之下来观照、剖析和提升人性,来憧憬和描绘我们人类的生活。我们要能够从美中听到一种召唤,从而心生向善之心;从丑中感到一种警戒和震栗,从而知耻而勇;从悲剧中升腾起一种力量,从而感受到一种责任;从喜剧中品味出一种辛酸,从而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从滑稽中看到严肃,从荒诞中看出正经,这就是说,我们要有爱心,要不屈服,要超越,要努力向上,从对文本中人物的反思开始,走向自我生命的高远和豪迈。

我们还要进一步追问,读者怎么能够感受和理解文本,也就是说人心与人心是怎么相通的?这其中的原因大约有四个方面,一是源于人的本能。这主要是指肉体方面的感觉,在一人为痛苦的事情在另一人也会产生相同的感觉。二是类似的人生体验。人在相同的环境里面对相同的对象所产生的感受是相近的。三是相同或相近的文化背景。这如一母同胞,血脉相连,其苦乐极易感受。四是一致的价值追求。人生的目标一致,标准相同,则休戚与共,心灵相通。在文本解读的心灵沟通的这四个层次中,三、四两个方面如果差异太大或者截然相反,那么,人在精神层面上产生的感情是很难沟通的;如果能够产生影响也只是停留在怜悯的层次而不可能达到精神上的认同,而如果相近或相同则很容易引起心灵的共鸣。不同文化背景的沟通,不同价值观的交流,在实质上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延伸。这就是说,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度参与和人类理性精神的沟通是文学文本阅读的基础,二者的高度融合才能推动多元解读富有意义的延展。

文学文本的解读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这个活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执著叩问和不懈追求。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邵子华,菏泽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已出版《现代语文教育学》《对话诗学》《中国长篇小说研究》《失重与拯救》等7部作品,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研究方向:对话哲学。

参考文献:

[1]康德. 判断力批判(上卷)[M]. 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邵子华. 对话诗学[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3]金生鈜. 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 教育研究与实验[J]. 2003 (3).

猜你喜欢

多元解读价值取向
浅谈中学语文多元解读
走进作者,多元解读阅读文本
多元解读文本 张扬学生个性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基于语文教学视阈下的文本解读
语文阅读教学融切入点于板书设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