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密长安

2008-04-07

走近科学 2008年4期
关键词:大殿长安城陵墓

中国古代的长安城,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与同时期的罗马并称为东西方两座最宏伟的都市。但从西汉到盛唐,长安城到底有多大?那些巨大的宫殿到底经历过怎样的变迁?长安城里又曾经上演过多少神秘的故事?

西安,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曾有13个王朝定都在这里。

位于今天西安市西北郊未央区的一片土地,就是当年西汉王朝的都城——汉长安城所在地。

2007年4月,中央电视台记者跟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来到这里。

刘庆柱现场为我们揭开长安城的神秘面纱。

寻寻觅觅,从皇陵找入门钥匙

刘庆柱是我国研究汉长安城遗址的专家,对汉长安城的考古研究已经有23个春秋。

刘庆柱:这个土台子就是当时城门的门墩。这个门墩宽14米,规模相当大。这个城门一共3个门洞,现在我走的是中间的门洞,从这里进去,就到城里了。要是在2200年前,这个中间门洞不是我们这些人能走的。只有像汉武帝、刘邦,才能够通行(图1)。

我国对汉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始于1956年,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考古工作进度受到了影响,那个在历史上气势博大、万人瞩目的长安城依然笼罩在神秘的面纱之下。

1982年,考古所准备让刘庆柱承担汉长安城考古研究的课题,然而,刘庆柱推辞了。这是为什么呢?

主持人:一开始被您拒绝了,而且连续拒绝了3年,为什么呢?

刘庆柱:汉长安这么大一个范围,小则十几平方公里,大则几十平方公里。一个考古学家的一生,他的田野工作时间非常有限。

主持人:摸不遍?

刘庆柱:根本摸不遍。所以,这就跟到了一个新城市,我要先拿到一张地图,这样再走路就不至于迷路了。

主持人:可不可以理解,当时您是因为脑子里没有这个地图?

刘庆柱:我想找到一个类似的“地图”。

1967年,刘庆柱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79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能够真正解开汉长安城的秘密,刘庆柱煞费苦心地做了3年特殊的准备。

主持人:这3年里头您在忙什么呢?

刘庆柱:我选择一个陵墓作为参照。我想到,和汉长安城最接近的东西,就是汉代皇帝所修的陵墓。

主持人:一个缩影吧?

刘庆柱:因为陵墓里面是按照当时都城的形状去修的。书上记载,皇帝修的陵墓像都邑。因此,我想先弄清汉代皇陵的格局,它对我会有启发。

历史上西汉王朝曾经有11位皇帝。那么,在西汉的11座皇帝陵墓中,刘庆柱会选择哪一位皇帝的陵墓作为他研究汉长安城的参照呢?

刘庆柱:当时曾有人建议,选汉武帝茂陵。但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像汉武帝和秦始皇,在文化、在规律性上没有代表性。为什么呢?汉武帝陵墓太突出了。西汉11个皇帝,其他皇陵的封土高度一般30米左右,低的29米,高的32米,只有汉武帝的陵墓高达46米。

主持人:他觉得自己就应该高。

刘庆柱:所以,我觉得他的陵墓没有代表性。开国皇帝,是初创时期,没有代表意义。最末的皇帝,因为国力衰弱,没钱去大搞,也没有代表意义。我要找那个中兴皇帝,就是汉宣帝。

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的杜陵。它的主人是西汉中兴皇帝刘询。刘庆柱以它作为解开汉长安城秘密的参照,进行了3年的发掘研究。

因为“建陵墓若都邑”,陵墓的建筑格局就是长安城的坐标,刘庆柱选择了寻找正门作为切入点。

刘庆柱:当时我找到门后,发现它的装饰已经看不到了,都成地基了。我就想知道它是怎么毁掉的。后来,结合史书记载,一个高地最容易被雷击。这个帝陵是不是也有这个情况呢?一挖掘,果然,发现东门被火烧了,那些瓦都被烧成了红色。再查文献记载,东门确实被雷击过。而北门、南门、西门没有这样的记载。发掘了北门、南门,也没有发现被火烧的痕迹。于是,我推断,东门应该是正门(图2)。

由此,我想到汉长安城的正门应该装饰最豪华,最巍峨壮观。

参照杜陵的建筑格局,刘庆柱认为,在长安城的12个城门中,东门可能是最主要的城门。

刘庆柱:在这之前都说北门是正门,因为历史书上有一个记载,北门叫北阙啊。说当时出征的皇帝,把楼兰王给杀了,把楼兰王的首级挂在北阙。曾经有的学者说北阙是楼兰城的北门。实际上是汉长安城的,未央宫的北阙挂在北门,实际上北门不是正门。当时我已经怀疑了。

主持人:就像北京的德胜门不是城的正门一样。

刘庆柱:对。正门、朝向是一个建筑大格局的关键所在。决定了正门就决定了朝向,决定了朝向就决定了整个建筑的安排。后来,我对东门是正门基本上予以认定了。

主持人:就是从杜陵推断过来的?

刘庆柱:从杜陵一直推断过来。还结合文献啊!我发现东门有驰道,什么叫驰道?就是皇帝走的路。其他的门没有这样的记载。皇帝每次出行都是走东门(图3)。

意外发现,宫殿地下有秘道

确定了城门的朝向后,刘庆柱选择了汉长安城中最能体现帝国统治的建筑——未央宫,作为发掘的突破口。

位于汉长安城西南部的未央宫,是皇帝的办公大殿,西汉的11个皇帝都曾在这里升朝坐殿,号令天下。据记载,未央宫气势宏伟,内有大小台殿43座,由汉初名臣萧何一手监造完成。然而,长年战乱使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力衰弱,大臣们上朝以牛车代步。在这样的国力之下,萧何为什么要劳民伤财,修建如此宏大的宫殿呢?

主持人:未央宫和北京故宫比,哪一个大呢?

刘庆柱:未央宫大。未央宫5平方公里。唐代大明宫,相当于3.2平方公里。故宫可能也就是大明宫的1/3。

主持人:那汉长安城有多大?

刘庆柱:汉长安城是36平方公里。

主持人:跟原来的老北京城比较呢?

刘庆柱:应该不小吧。

据测量,当年未央宫的面积约占汉长安城总面积的1/7。以“未央”一词来命名,是取其大汉江山永固,没有尽头的意思。

刘庆柱:那时候刚得天下,刘邦回来一见这个未央宫,发脾气,严厉批评说,怎么能修这么宏大的工程呢?萧何说,不修成这个样子,不足以体现皇帝的威望。我想刘邦听了还是暗自高兴的。因为他找了一个名目,给他父亲做寿。就在他批评的所谓最豪华的、也是后来200多年里皇帝办公的大殿,给他父亲做寿。

刘邦当年为父亲做寿的大殿就是未央宫前殿。作为皇宫中的第一大殿,皇帝就是在这里处理政务和举行朝会的。

刘庆柱对这里进行发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现象。

刘庆柱:在这之前,我一直以为是一座殿,后来我发现,那个台子上是3个殿。第一个大殿属于仪式型的;第二个大殿是议事型的;第三个大殿是生活用型的。以后到了唐代,像《大明宫词》

里说的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也是三大殿,再后头是太液池。北京也是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后头是御花园了(图4)。

考古证实,刘庆柱在未央宫前殿所发现的三大殿遗址,正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中最早的三大殿结构。西汉时期这个独特的建筑理念,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沿袭,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皇宫建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今天,宏伟的未央宫三大殿早已不复存在,只有那些夯筑的台基在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

刘庆柱:这里是三大殿最北边一个殿的南沿。往北就看到那个后阁。站在后阁往北看,就是西汉帝陵的皇陵区。据说当年吕后执政时,站在这个阁上往后看,东边是她丈夫刘邦的墓,西边是她儿子汉惠帝的安陵。她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两个大坟墓历历在目。

纵观西汉历史,女性在政权统治中往往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西汉200多年历史中,皇帝受制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似乎已成为这个王朝的一个特点。太后居住的宫殿被称为长乐宫,位于未央宫东侧、汉长安城的东南部。面积为6平方公里,比皇帝的未央宫还要大出1平方公里。

对长乐宫发掘过程中,刘庆柱意外发现,在宫殿下面有一个宽、高各1米左右的奇特建筑,让他非常惊讶。

刘庆柱:完全是一个暗道。为什么地下有暗道呢?当时我解释不了这个现象。

更让刘庆柱费解的是,这个秘密地下通道,竟然只存在于皇后居住的宫殿下面!

刘庆柱:皇帝宫殿、少府没有,各职能部门都没有发现。我只能做一个存疑,给它描述出来了,但不敢假设为什么存在这个现象。

那么,皇后宫殿下面的这些神秘通道,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就在刘庆柱为在皇后宫殿下面的秘道感到不解的时候,更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在嫔妃们居住的桂宫地下,也发现了类似于长乐宫的秘道。难道像传言中说的那样,是嫔妃们用来偷情约会的吗?这些秘密通道到底承担着怎样的特殊功能呢?

刘庆柱:因为皇宫不能轻易地建地道,我觉得跟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不是一个拿到桌面上的政治。我们分析它存在二元政治,皇权加上外戚政治。而这个所谓的外戚政治是见不到阳光的。

主持人:名义上还是皇权。

刘庆柱:按道理在建筑学上,没有必要设秘道。皇后、妃子,皇帝可以堂堂皇皇地进出。显然有一些政治活动需要避人耳目。

今天,通过考古发掘,汉宫后妃们宫殿下面的神秘通道已经大白于世。

刘庆柱:这是一条地下通道的进出口。这里是一个传达室。这是传达室的墙,这儿是传达室的门。这个是传达室的筑础石。如果这儿是进的话,再往北边走有个出口。如果是从这边出的话,北边就是个进口。这个进出口贯通了整个大殿的南北。这条通道现在看着比我矮,但它加上墙至少比现在要高出1米~1.5米,纯粹是一条地上看不见的秘密通道(图5)。

权势已经很大的太后为什么要通过密道召见人?这种秘密的召见又是在回避谁呢?

刘庆柱:皇后召见她的亲属,议论一些政治问题。比如说,太后约见她的兄弟谈论朝政。她不愿意皇帝或者大臣们知道。

那么,为什么在妃子的宫殿下面也发现了这种秘道呢?这里面是否另有隐情呢?

刘庆柱:皇帝、皇后和妃子之间政治派系很多,总体上依靠外戚,而外戚又有不同的支系,代表不同的政治派别。

既然后妃宫殿下面的神秘通道与政治活动有关,那么,这些位于宫廷内部的秘密通道,皇帝是否知道呢?

刘庆柱:所有的建筑设计,皇帝是知道的。也就是说,这种活动是皇帝默认的。因为皇后、妃子的这种政治活动,在皇帝看来都是为了他好。她们之间尽管勾心斗角,只是为了争宠于皇帝。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过分依赖外戚势力的汉王朝,最终被外戚王莽篡夺了江山。

修建于汉惠帝时期,完成于汉武帝时期的长安城,因为它在布局上的特点,成为后来都城建设效仿的对象。

考古作证,大火未烧阿房宫

经过多年的研究,刘庆柱形成了一套对汉长安城考古的独特理论。1991年,他主编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汉长安城未央宫》,得到了考古学界的普遍赞赏。目前这份报告已经成为汉长安城考古学研究的基础。更为可贵的是,刘庆柱将自己多年的考古经验上升到理论,在后来的夏商代二里头遗址和偃师遗址考古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刘庆柱主持了多项田野考古工作。1998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图6)。

2002年10月,刘庆柱组织了针对阿房宫遗址的探测工作。这也是2200年以来我国第一次对阿房宫遗址的全面调查勘探。此次勘探带队的是刘庆柱的夫人李毓芳教授。刘庆柱作为顾问负责对发掘现场进行指导。

史书记载,公元前207年,项羽带兵进入咸阳,点燃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火。在这场大火中还有一座恢弘的殿宇也化为灰烬,这就是阿房宫。历经2000年的风霜,昔日的阿房宫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为取得详细的考古数据,考古队在这里展开了全面的勘探。

然而随着挖掘的深入,考古队员们的心也开始一点点地紧绷起来。

刘庆柱:一探就知道不对了,全是汉土,没有堆积。什么叫堆积?房子倒了以后,砖瓦堆积起来。金银财宝可以拿走,可是砖瓦不会拿走啊,残砖烂瓦你拿去干什么?阿房宫作为那么大一个建筑,没有砖、瓦,这不可能啊!

如果说没有找到秦代的砖瓦残片,已经让考古队员们感到一丝不安,那么,困扰他们的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大火焚烧的痕迹也始终没有出现。

刘庆柱:历史上传说火烧阿房宫,说大火烧了3个月,有些夸张。但是火烧阿房宫,我不觉得是夸张。因为我挖过秦成阳宫,秦成阳宫像砖瓦窑一样全烧了,烧化了的铜器、钉子都凝结在一起。但钻探阿房宫,没有发现任何火烧的痕迹(图7)。

考古队员们对35万平方米的土地进行钻探,寻找火烧的证据。在对整个阿房宫的遗址细细梳理一番之后,刘庆柱不得不质疑:阿房宫根本就没有被大火焚烧过?

探测结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秦代瓦当的大量出土,也没有廊道、排水道等的发现,总之找不到有关这座雄伟宫殿的任何蛛丝马迹。既然没有被大火焚毁,究竟是什么可怕的力量彻底摧毁了这座宫殿呢?

刘庆柱:我们把秦代地层的土取出来实验分析,结果发现这个宫殿建完地基后,上面长的都是草。没有任何土壤变质的东西。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它并没有建成。

主持人:没有建成的意思就是……

刘庆柱:就是根本没有屋顶,连墙都没有。

据记载,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是公元前212年,但这位显赫的君王在公元前209年,突然病死于出巡的途中。阿房宫和秦始皇陵作为秦帝国的两项重点工程,是同时进行修建的。秦始皇死后,秦二世不得不决定停止阿房宫的工程,全力抢建秦皇陵。

从秦始皇计划修建阿房宫那天算起,阿房宫工程总共历时不到4年。据测量,阿房宫前殿遗址面积为54万平方米,夯土台高12米余,仅夯筑这个台基就需要黄土650万立方米。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作量,4年的时间并不算宽余,何况取土所花费的巨大人工还没有计算在内。

今天,阿房宫没有建成的说法已经被很多人认可,刘庆柱和他的考古队员们通过努力,纠正了一个流行2200多年的讹传。

此后不久刘庆柱又提出了一个让人惊骇的结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秦始皇陵也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半拉子工程!

刘庆柱:为什么呢?泰始皇没想到自己这么早就死去,因此,工程没有急于完成。根据在哪儿呢?秦始皇陵的四号坑是空的。他不会挖一个空坑啊。

主持人:这个兵马俑还没有造出来。

刘庆柱:对。秦始皇陵陵园里面还钻探出30多个陪葬墓,里面全都是空的,还没有埋人呢。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这样记载秦陵地宫的壮美:以水银为百川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正是这些描述引发后世的人们对秦陵地宫的无尽遐想(图8)。

如果说秦陵是没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那是否就意味着在《史记》中被描述得美伦美奂的地宫,也有未完成的地方呢?

刘庆柱:地宫不是半拉子工程。但也不是完全的。我觉得这可能是规律性的东西。皇上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因此老不满足那设计,等到他一死,就来不及了。

主持人:由此就牵涉了两个话题。一个是前些年,航空遥感探测秦陵地宫,说里头水银含量很高,底下有河流布局,说明是跟《史记》的记载是一样的。这个您认可吗?

刘庆柱:这个我觉得是对的。因为水银的测量是准确的,而且记载也是那样的。

关于秦始皇陵是否打开的争论已经持续了相当长时间,同样备受争议的还有女皇武则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

对这个问题,刘庆柱心里却有着一杆沉重的天平。

刘庆柱:不管是谁,出于对后代、对文物负责,我觉得不能挖。

主持人:从好奇心来讲,你也一样好奇?

刘庆柱:我也好奇。但我们都要克制。吃饭要克制,知识同样要克制。有一些领域你不克制啊,你看了以后获得知识了,但当后人比你需要更进一步好奇的时候,信息的载体没有了(图9)。

猜你喜欢

大殿长安城陵墓
我拥有满地的落叶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完璧归赵
“三言二拍”对唐代小说中长安城改写的数字化研究
大圣归来
金字塔不都是陵墓
松涛吟唱的诗行
汉长安城营建及布局
中国经典古建筑
南京六朝陵墓石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