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中东地区安全

2008-04-03

阿拉伯世界研究 2008年1期
关键词:杀伤性中东地区利比亚

王 联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概念及其政治意涵的考察,关注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分析了利比亚、以色列、埃及、叙利亚和伊朗等国的核计划和核政策,以及外部大国对中东地区核扩散的基本立场,指出在当前局势下中东地区无核区的提出和建设,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该地区日趋恶化的安全形势。公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地区冲突,真正实现阿以和解,在有关国家间确立相互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 键 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问题;中东和平;地区安全

作者简介:王联,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1)。

文章编号:1673-5161(2008)01-0052-10中图分类号:D371文献标识码:A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有两个理由:一是萨达姆政权支持恐怖主义并与基地组织有联系,二是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尽管战后美国承认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以此为理由发动战争不难看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已对美国的中东利益构成了威胁。

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WMD),通常指能在较短时间内大规模毁灭攻击目标的武器。一般认为,该词最早出现于1937年德国在对西班牙格尔尼卡(Guernica)非军事目标进行战略轰炸时所使用的“大规模轰炸(mass destruction)”,显示德国轰炸机当时具有大规模的杀伤力。[1]1945年美国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使数十万人瞬间丧生,也使国际社会真正知晓核武器的大规模杀伤力。冷战期间,理论上会造成被攻击目标的大规模损毁的原子(Atomic)、生物(Biological)和化学(Chemical)三种武器被称为ABC武器,(注:后来由于以Nuclear(核)取代Atomic(原子)一词,ABC武器又被称为NBC武器。)但当时还没有具体而明确地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比较频繁地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美国等西方政界及媒体将焦点集中在萨达姆政权是否拥有化学武器等问题上。1991年4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87号决议,明确将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等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该决议提到“伊拉克不得使用、发展、制造或获取任何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伊拉克必须全部公开其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计划。”(注:需要注意的是,当时的中文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翻译成“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有关687号决议内容,参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3/19/content_786962.htm。)此后10年,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16项决议,呼吁伊拉克停止生产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派人深入伊拉克进行核查。“9·11”之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加大对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指控和施压力度,使对该词的运用达到顶峰。(注:由于使用频率过高,美国语言学会(American Dialect Society)还于2002年投票选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为年度词汇(the word of the year),参见美国语言学会网站,http://www.americandialect.org/index.php/amerdial/2002_words_of_the_y/。)美国政府不断呼吁并威胁使用武力来推翻伊拉克政府,除非萨达姆政权放弃已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研制计划并配合联合国核查。美国于2003年3月20日以反恐和搜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显然,经过海湾战争后十余年国际制裁的伊拉克,无论拥有怎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研制计划,都很难与美国在二战后的武器技术进步相比。但美国还是刻意将伊拉克拥有的军事力量无限扩大,为其实施对萨达姆政权的军事打击寻找借口。

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

由于近年来政治人物的不断强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词从军事术语变为政治词汇。中东武器扩散最早源自美苏在中东的争霸及扶植代理人行动。冷战结束后,美国独霸中东,一方面对以色列是否拥有核武器的问题不闻不问;另一方面又对一些敌视美国的国家实施制裁,在中东滥用武力。美国的做法使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有增无减,地区安全日趋恶化。总体而言,中东地区的安全局势,并没有随美国在阿富汗、伊拉克战场上的胜利而有所改观。叙利亚坚持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不与美国妥协的立场、伊朗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做法以及一些国家对核技术的热衷都表明中东地区仍处于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始于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大力从美、苏购入先进武器,扩充军备,很快就形成对阿拉伯国家的武器优势。阿拉伯各国也不甘示弱,同样扩军备战,累积武器资本。敌对的以色列和阿拉伯各国成了美、苏利用和争夺的对象。埃及、叙利亚20世纪五十年代积极从苏联获取军火。考虑到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美国起初鼓励以色列继续从英、法等欧洲国家获得先进武器。六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阿拉伯世界进一步分裂,美国开始大力向以色列输出先进武器。阿以战场上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制和苏制武器。正如有评论指出的,“无论中东形势趋于和缓还是和平进程搁浅,都会对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特别是对叙利亚、埃及、约旦和黎巴嫩等国的军备产生影响。”[2]

在阿以冲突、军备竞赛加剧之际,海湾军备竞赛也悄然进行。七十年代初,随着英国势力的全面退却,伊朗在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下不断壮大,引发沙特阿拉伯等海湾君主国家的担忧,军费和国防开支迅速飚升,伊拉克、也门等国也开始介入。伊拉克发动对伊朗的战争,美、苏、法等国军火被大量倾销到中东。此外,西撒哈拉问题引发的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及阿尔及利亚之间的武装冲突,也进一步刺激了三国的武器购入。[3]如表1所示,在1987~1995年期间,中东地区对军备的需求始终位列全球第一名,且呈不断增长的趋势。

表1 1987~1995年各国占世界军备需求总量的需求比(%)(注:资料来源:Paul Levine et al., “The Arms Trade,” Economic Policy, Vol. 12, No. 25. (Oct., 1997), p. 344.)

除常规武器外,中东地区还曾出现过核军备竞赛。1960年,以色列建设核反应堆的消息曝光后,埃及、伊拉克、利比亚、伊朗等国也跃跃欲试。埃及因技术和政治原因作罢,但伊朗、利比亚、伊拉克等国却没有停止对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计划和武器技术输入,以色列也为此不断强化国防工业和军工生产,大力开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努力增强自身防御外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攻击的能力。

表2 中东国家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况(注:资料来源:美国蒙特雷国际问题研究所不扩散研究中心(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 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http://cns.miis.edu/research/wmdme/capable.htm。)

2003年以来,伊朗发展核技术的决心和具体行动使得周边阿拉伯国家普遍感到危机逼近。据英国《泰晤士报》2006年11月4日报道,由于西方国家无法说服伊朗放弃核计划,位于伊朗周围的阿拉伯国家纷纷筹谋建立自己的核设施。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沙特近期纷纷向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要开展民用核能计划,突尼斯和阿联酋也表示对和平利用核能有兴趣。有专家估计,由海湾一直伸延至北非的广大地区将会成为全球核科技发展最快的区域。也有核扩散专家认为,“若不是伊朗走上建立核武力量的道路,我们便不会看见阿拉伯世界蜂拥追求核武技术的局面。”[4]很多中东国家在准备研发核武之前,都在密切观察伊朗与美国甚至联合国的博弈,伊朗核危机的最终结果将影响其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决策,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仍受到来自军备竞赛的威胁。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07年6月11日发表的《军备、裁军与国际安全(2007年年鉴)》提供的资料,中东各国2006年的国防开支比1988年冷战结束前一年增加了82%,而同比世界各国国防开支总和则下降了3%。[5](参见表3)

美国蒂尔预测公司2007年初出版的《中东军火市场分析》报告也预言,中东国家的军费开支自2007年起将进一步上升。正如有报纸评论的那样,这种攀升趋势是各国普遍缺乏安全感和信任缺失的必然反映。“苦难的中东,渴望安宁和稳定。但军备竞赛只能激化矛盾、加剧对抗,使地区局势陷于恶性循环之中。”[6]

表3 1988-2006年中东国家军费开支情况(单位:十亿美元)(注:资料来源: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SIPRI)有关资料重新编排计算,本表中东的数据系原表中的中东与北非数字之和。参见:Table on world and regional military expenditure, 1988-2006,http://www.sipri.org/contents/milap/milex/mex_wnr_table.html。)

二、中东地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发展

美国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中东一些国家围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和拥有等问题展开新一轮斗智斗勇,地区安全局势愈加混乱。尽管利比亚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但叙利亚和伊朗并未屈服于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以色列和埃及等国事实上或可能存在的核武器与核开发计划也给地区安全局势添加许多不确定因素。美国等西方国家在以核武器为代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更进一步增加了有关问题解决的难度。

(一)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开始对利比亚实施制裁和孤立政策,理由是利比亚支持国际恐怖主义和试图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7]此后,由于泛美航空公司客机遇袭一事,美、英对利比亚实施了更严厉的制裁和封锁。

2003年12月19日,利比亚宣布自愿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并接受核查。利比亚政府声称:“军备竞赛无助于利比亚的安全,也无助于地区稳定。”利表示“将遵守核不扩散公约、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协定以及生物武器公约,并准备以透明的方式削减利比亚现有导弹的射程,允许有关方面派观察员对削减过程实施监督。”[8]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随后发表谈话,指出利比亚的决定将鼓舞世界各国,特别是中东、非洲和第三世界国家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使这些国家在建设一个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恐怖主义的新世界方面发挥作用。[9]对此,美国总统布什公开表明这将改善利比亚与美国和其他自由国家间的关系。[10]197

2004年1月6日,利比亚正式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并申请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1月26日,利比亚浓缩铀分离机和导弹制导部件等运交美国。2月5日,利比亚正式成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第159个缔约国。3月10日,利比亚正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允许该机构核查人员对其境内所有核设施进行突击式检查。此前不久,卡扎菲发表长篇演讲,认为冷战结束后,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利比亚这样的中小国家来说是个包袱,不应该通过寻求核武器,而要与国际社会合作来保障安全。支持爱尔兰共和军而得罪英国,支持巴勒斯坦激进派而得罪美国,这对利比亚来说“太不合算了”[11]。他不得不在变化了的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面前选择实用主义的政策。作为对利比亚的奖赏和鼓励,美国于2004年6月恢复了与利比亚中断24年的外交关系,并于2006年5月15日恢复大使级外交关系,还将利比亚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上删除。

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利美关系的改善是伊战前国际社会所未预料到的。在西方国家看来,利比亚的改弦更张使世界少了一个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也使先前得到利比亚支持的巴勒斯坦以及其他反美激进组织减少了政治和军事支持,中东安全更进了一步。但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计划并不能使中东安全局势得到根本性改观。中东一些公开反对美国的政府和一些国家内部反美势力的存在,都表明要实现地区和平与安全仍有赖中东各国及外部大国付出更大的努力。

(二)叙利亚和伊朗成为美国的主要打击对象

伊战进行之际,美国就威胁叙利亚不得接纳萨达姆及家人和伊拉克政府高官避难。战争结束后,美国进一步对叙利亚施压。据英国《泰晤士报》2003年10月10日报道,美国副国务卿博尔顿指出“邪恶轴心国家”的名单正在扩大,“我们现在的注意力正在转向伊朗、叙利亚、利比亚和古巴。”[12]美国政府希望叙利亚效仿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叙利亚坚持认为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并于2003年12月29日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呼吁建立中东无核区的提案,号召整个中东成为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特别是核武器的地区。叙利亚始终坚持认为:“以色列不应该是整个中东地区最后一个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家。”只有以色列同意销毁其核武库,叙利亚才会考虑放弃生化武器。[13]美英等国则声称叙利亚必须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否则将面临国际社会的孤立。叙利亚一方面呼吁美国采取理智、中立和公正的立场,另一方面加紧备战,协调地区反美势力,伺机而动。

伊朗则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另一个重点打击对象,与叙利亚相似,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指控伊朗发展核武器,并试图一举铲除伊朗研制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伊朗就开始核能发展计划,先后建立了1个核电站、6个核研究中心和5个铀处理设施。2003年初,伊朗宣布发现并提炼出能为其核电站提供燃料的铀后,美国警告伊朗必须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并威胁要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审议以推动制裁,后改为支持德、法、英同伊朗进行谈判以冻结伊朗的铀浓缩计划,并以“不反对伊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同意向伊朗出售民用飞机零部件”相诱惑。与此同时,布什政府不断发出威胁,不排除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先发制人军事打击的可能性,甚至以色列也公开表示要像1981年攻击伊拉克的核设施那样,对伊朗的核工厂“率先采取行动”。

2003年12月18日,在德、法、英的积极斡旋下,伊朗正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于次年4月宣布暂停浓缩铀离心机的组装。伊朗于2004年11月22日宣布中止与铀浓缩有关的一切活动,但坚持中止铀浓缩只是暂时之举。2005年8月8日,伊朗恢复了在伊斯法罕的铀转化活动。国际原子能机构要求伊朗立即停止,但遭拒绝。9月17日,伊朗总统内贾德参加联大发言时重申其一贯立场,并提出一系列建议,包括邀请外国公司参加铀浓缩计划等。德、法、英等国决定将伊朗核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2006年7月12日,美、俄、中、英、法、德六国外长级会议声明将伊朗核问题重新提交联合国安理会。

2007年5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第1747号决议所规定的60天期限到期,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向该机构理事会和联合国安理会同时提交报告,认定伊朗不仅没有暂停铀浓缩活动,反而增加用于铀浓缩的离心机。报告称,伊朗在位于纳坦兹的核设施中已安装10个各由164台离心机组成的极联(注:极联:通过端口与其他集线器或交换机连接在一起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是增加端口密度。),其中8个已用于铀浓缩,另2个处于调试阶段。伊朗已通报国际原子能机构,其加工出来的浓缩铀纯度已达4.8%。[14]

从长远战略利益考虑,伊朗希望成为一个完全掌握核技术的国家,并将这与民族自豪感及地区大国相联系。但伊朗核问题对美国却构成巨大威胁,美国更加难以控制中东。只要伊朗不弃核,安理会势必会对伊朗予以制裁,美国也不排除对伊朗实施直接军事打击的可能性。在伊拉克局势动荡、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巴以和谈进展缓慢的情况下,中东安全局势将因美国对伊朗核问题的对策和具体行动而变得愈加扑朔迷离。

(三)以色列核力量的发展

以色列政府一直奉行“核模糊”政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拥有核武器,同时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以色列官方仅表示将不是中东地区“第一个引入(introduce)核武器的国家” [15]。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时任以色列驻美大使的伊扎克·拉宾曾照会美国国务院,所谓“引入”就是不进行核试验和公开核计划,暗示以色列可以“拥有”(possession)但不“引入”核武器。[16]

2006年12月11日,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表示,以色列从未威胁要消灭任何人,“而伊朗则公开地、明确地威胁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所以说)当伊朗热衷于获得核武器时,你能说他们跟美国、法国、以色列或者俄罗斯处在同一个标准上吗?”外界便由此推断,奥尔默特的言论默认以色列已拥有核武器,但以官方予以否认。奥尔默特的发言人也表示,奥尔默特的说法并不意味着以色列已经或者热衷于获得核武器。[17]

以色列的核计划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根据1956年以、法达成的秘密协议,法国负责帮助以色列在其南部内盖夫沙漠深处的迪莫纳(Dimona)建造一座用钚做燃料的核反应堆。随着以色列在核武器研制上取得突破,以及六十年代后期中东局势的急剧变化,美国对以色列采取了默认甚至支持的态度。1970年2月23日,拉宾私下告诉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以色列无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他“还要确认白宫对以色列当前的意图不存在误解。”[16]不少学者认为,1969年美国和以色列曾签订密约:如果以色列不进行核试验,则美国不会强迫要求它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8]以色列的核武器研制计划开展顺利且一直得到美国的偏袒和保护,使得以色列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无法涉足的禁区。2006年6月,瑞典科研机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委员会”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交名为《恐怖的武器》的报告中指出以色列目前可能拥有200件核武器。[19]有报道称,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生产积累,目前以色列已经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即可随时从空中、地面和海上发射核武器,其核能力不容小觑。

以色列事实上拥有核武器以及先进的运载技术,对周边阿拉伯各国和伊朗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但也遭致国际社会巨大压力。埃及强调,以色列的行为将不可避免地在本地区造成紧张氛围,并将鼓励其他国家拥有核武器,以色列的不妥协立场动摇了地区的安全。[20]但以色列没有承认拥有这类武器,它的立场是:一旦中东地区出现了和平与安全,该地区就应该成为无核区。以色列的上述政策和美国在核问题上的双重标准(注:自美国和以色列就以色列核问题达成默契后,为了避免国际社会对以色列的经济和军事制裁,美国情报部门每半年一次向国会提交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报告从此不再提及以色列。克林顿总统时期甚至下令禁止销售分辩率低于两米的以色列高清晰度卫星照片,保护以色列核设施等目标。参见许辉:《中东:WMD喧嚣的年代》,《世界知识》2005年第3期。)使得中东地区建立无核区或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际努力一再失败,地区安全前景堪忧。

(四)埃及的核计划

从外界获得先进武器以及自己研制新式武器,一直是埃及与以色列展开军备竞赛的主要方式。为保证自身在中东地区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埃及政府1954年就开始启动研制核武器的计划。20世纪六十年代初,埃及政府曾在苏联的帮助下于开罗附近的英沙斯(Inshas)建立了第一座功率为2兆瓦的核反应堆。但核心技术为苏联所掌握,埃及始终没能自行生产用于制造核武器的原材料。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决定放弃核武器研制计划,转而集中力量发展常规武器和生化武器,并于1968年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由于觉察以色列暗中研制核武,埃及直到1981年才正式批准该条约。1973年十月战争后,埃及转而寻求美国的军事援助。美国在1975年原则上同意为埃及的核开发项目提供核反应堆,并许诺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但该协议后来也中途夭折。

在失去苏、美等核大国的援助后,埃及决定与其他国家联合开发核能技术。1992年初,埃及与阿根廷签订协议,联手开发利用核能。在阿根廷的帮助下,埃及1997年在英沙斯建成了第二座22兆瓦的反应堆。此外,埃及还同德国、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分别签订了双边协议,共同合作发展和平利用核能技术。2001年4月,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在访俄期间,两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俄专家将帮助埃及运转从俄购买的电子加速器,并将在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进行大规模的广泛合作。但据美国威斯康星核武器控制研究所的报告称,埃及22兆瓦的反应堆完全可以提炼生产核武器级的钚,且每年的产量足以装配一颗原子弹。[21]

尽管埃及的上述举动都是公开的,国际合作也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下进行,但外界仍对埃及是否秘密进行核武器的研制持有怀疑。2005年1月4日,据美联社报道,相关消息人士当天透露说,国际原子能机构近日发现的一些证据表明,埃及曾进行过秘密的核试验,这些试验很可能是用于核武器开发。埃及进行核试验的时间大多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同时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仍然在研究一些证据,这些证据显示,埃及直到1年前还在进行相关的核计划研究。[22]埃及政府断然予以否认,政府发言人马吉迪·拉迪说,埃及政府的核计划完全用于和平目的,仅限于核反应堆试验和用于医疗目的的放射试验且完全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严密监控之下。[21]美国政府也及时表示了关注,并提醒埃及是《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字国。

简言之,不管埃及是否暗中进行了核试验,或是否存在核武器研制计划,只要阿以和平不能实现,地区冲突仍然持续,中东地区围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争论就一日不会停止,地区安全也将继续处在相互威胁和威慑的恐怖中达成某种平衡。但这种平衡离真正的中东和平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建立中东无核区与地区安全

在中东主要大国竞相开展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短期内不能得到有效遏止并越来越确信以色列实际拥有核力量的情况下,一些中东国家纷纷以支持建立中东无核区来迫使以色列公开和放弃核计划,也试图进一步加大国际社会的施压力度使地区安全局势得到真正缓和。所谓无核区,即在特定区域内的所有国家承担义务,放弃拥有发展核武器的任何权利,不制造、拥有、试验、使用或部署核武器,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而地区外的有核国家也承担相应的义务。无核区是地区层面上对全球防核扩散的有效补充,签署无核区条约的国家在承担义务的同时也享有各种权利。

伊朗最早提出中东地区建立无核区的倡议,埃及后来加入。1974年12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3263号决议,呼吁中东地区有关国家在对等的基础上不生产或以其他任何方式拥有核武器,同时呼吁这些国家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3]自1974年以来,联大每年均通过由埃及提出的建立中东无核区的决议,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还曾经提出建立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倡议,呼吁中东所有国家积极努力并认真谈判。1989年11月,埃及向联大提交了一份决议草案,建议该地区所有国家都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联大经讨论通过了这份决议。但以色列拒不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拒绝国际原子能机构对迪莫纳核设施的核查成为中东各国攻击的焦点;而美、以则反过来指责伊拉克、利比亚、伊朗和叙利亚等国坚持发展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建立无核区问题上,阿拉伯各国和伊朗等与以、美之间的尖锐分歧使得中东无核区或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建议至今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表4中东主要国家加入的有关WMD的国际条约(注:资料来源:美国蒙特里国际问题研究所不扩散研究中心,http://cns.miis.edu/research/wmdme/regimes.htm。其中,利比亚加入CTBC和CWC条约时间为作者所加。)

①全称为《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Protocol for the Prohibition of the Use in War of Asphyxiating, Poisonous or Other Gases, and of Bacteriological Methods of Warfare)。

2005年5月,在第7次《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上,埃及等国要求对1995年第5次大会通过的设立中东无核区的决议进行审议并根据2000年第6次大会的决定设立落实这项决议的专门机构,但遭到美国强烈反对。中东无核区问题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以色列可能拥有的核打击能力使阿拉伯国家和伊朗感到忧虑,它们猛烈批评以色列的核政策,强烈呼吁以立即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要求缔约国采取行动,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检查。而处在对立面的以色列则对伊朗研发核武器深表忧虑,认为自己将成为伊朗核打击的受害者。以色列虽原则上支持建立中东无核区,但强调必须先在这一地区实现真正持久的和平。但阿拉伯国家认为,以色列放弃发展核武器才是恢复互信的前提。双方为此费尽口舌,但终究于事无补。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已连续在6届大会上将“以色列的核能力与核威胁”议题列入议程,但在美国的强烈反对下,至今没有形成任何决议。

在伊朗核问题僵持不下、中东无核区无进展的情况下,埃及、土耳其以及海湾国家纷纷于2006年宣布各自的民用核研发计划,建立中东无核区和地区安全形势进一步复杂化。截至目前,已有或已宣布核计划的中东国家达15个,分别是以色列、伊朗、土耳其、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也门以及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海湾合作委员会六个成员国。此外,长期以来,以、美一些机构还指责叙利亚也有秘密核计划。[24]21民用核计划与核武器制造在技术上有相当大的差距,理论上来说也不妨碍中东无核区的建设。但在伊朗核问题久拖不决、中东无核区建立无望和以色列公开暗示拥有核武器的背景下,诸多中东国家高调宣布其民用核计划令外界对地区核前景感到担忧。

由于中东地区长期的民族冲突、地区战争仍未得到完全解决,有关国家一直处在相互敌视和严重缺乏互信的状态中,各国开展军备竞赛时不断寻求高新武器的突破。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冲突的国家提供了现实世界中的“安全感”与和谈资本。虽然秘密发展核武器会招致国际社会的谴责和制裁,甚至招来美国的军事打击,但一旦拥有了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却也能使有关国家加大对敌手的威慑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安全。

目前要在中东地区建立无核区并不现实:首先,无核区建设必须使以色列放弃其可能的核打击能力,但其安全却得不到阿拉伯各国和伊朗的可靠保证,以色列不会支持;其次,无核区建设使得外部核大国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不对无核国家发动核打击,但美国要维护其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包括在受到攻击时使用核武器还击的权力,在彻底改造中东之前,美国不会赞同在中东建立无核区;第三,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没有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

总之,要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建立中东无核区等裁军和防扩散措施只是一种选择。公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地区冲突、真正实现阿以和解、在有关国家间确立相互信任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正如有美国学者指出的,美国不能为他国划定路线,也不存在缺乏相互理解的安全。[25]23纯粹依靠武力,只能短期内赢得战场上的一时主动,难有持久和平。

围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展开的军备竞赛导致了此起彼伏、代价高昂的安全困境。在严重缺乏互信的中东各国之间,外部大国的双重标准更是恶化了地区安全局势。战后中东安全局势的不断恶化主要是大国在该地区的权力和利益争夺所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过是其干预中东局势的工具和借口而已。通过向中东地区输入武器,支持或反对某些国家获得高新武器及技术,既可以控制某些具有战略地位和影响的国家,又可以强化美国等西方大国在该地区的存在,确保其稳固各自利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要真正解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问题,最终只能基于巴以冲突为核心的中东和平与安全问题的彻底解决。

[ 参考文献 ]

[1]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EB/OL]. [2003-12-20].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apons_of_mass_destruction.

[2] 夏文辉. 军备竞赛仍是新世纪和平的重大威胁[N]. 中国国防报, 2001-01-01.

[3] 丁诗传, 王先云. 冷战时期中东军备竞赛与控制的历史透析[J]. 西亚非洲, 1996(5).

[4] 中东六国有意发展核武或出现军备竞赛[N]. 星岛日报, 2006-11-04.

[5] SIPRI Yearbook 2007: Armaments, 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R]. 11 June 2007.

[6] 黄培昭. 中东地区局势陷恶性循环[N]. 人民日报, 2007-01-17.

[7] Robin Wright , Glenn Kessler. Two Decades of Sanctions, Isolation Wore Down Gaddafi[N]. Washington Post, 2003-12-20.

[8] 涂龙德. 利比亚决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英表示欢迎[EB/OL]. [2003-12-20].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2/20/content_1240734.htm.

[9] 利比亚宣布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EB/OL]. [2003-12-20].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3-12/20/content_1240963.htm.

[10] U.S./UK Negotiations with Libya regarding Nonproliferation[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Vol. 98, No. 1. (January 2004).

[11] 利比亚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变脸”的背后[EB/OL]. [2004-03-10].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30/2382871.html.

[12] 美“邪恶轴心”扩充,叙利亚、利比亚和古巴上榜[EB/OL]. [2003-10-11].

http://news.tom.com/1003/20031011-432024.html.

[13] 叙利亚:不惧怕美以威胁[N]. 国防报, 2004-01-13.

[14] 伊朗核问题走到新关口[EB/OL]. [2007-05-24].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5/24/content_6144763.htm.

[15] Khaled Dawoud. Redefining the Bobm[N]. Al-Ahram Weekly, 1999-12-28.

[16] Avner Cohen, William Burr. The Untold Story of Israel's Bomb[N]. Washington Post, 2006-04-30.

[17] 以色列总理首次暗示以色列拥有核武器[EB/OL]. [2006-12-12].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12/12/content_5474048.htm.

[18] 刘洪. 传核战能力世界第四,以色列核基地拒绝巴拉迪[N]. 国际先驱导报, 2004-07-13.

[19] 联合国武器核查小组称以色列拥有200件核武器[EB/OL]. [2006-06-08].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6-06/08/content_4663266.htm.

[20] 埃及对核问题的立场[EB/OL]. [2007-12-12]. http://www.embassy.org.cn/eg/ylsl/hw01.htm

[21] 埃及涉嫌秘密进行核试验,中东局势更趋复杂[EB/OL]. [2005-01-06].

http://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1000/20050106/12050443.html.

[22] 国际原子能机构怀疑埃及曾秘密进行核武器开发[EB/OL]. [2005-01-05].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01/05/content_2417519.htm.

[23] 为使中东成为无核区的国际建议[EB/OL]. [2007-12-12].

http://www.arableague-china.org/chinaese/general/question/question_b5.htm.

[24] Marvin J. Cetron, Owen Davies. Worst-Case Scenario: Middle East[J].The Futurist, September-October 2007.

[25] Ziauddin Sardar. No Security without Understanding[J]. The Futurist, September-October 2007.

On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and Middle East Security

WANG Lian

Abstract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concept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WMD) and its political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Middle East arms race, especially the nuclear factor in the regional security. The author focused on Libya, Israel, Egypt, Syria, and countries like Iran's nuclear program and their nuclear policies, as well as external power's basic position on the nuclear prolifer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pointed out that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proposed nuclear-free zone and its building, can not change the nature of the deteriorating security situa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 just solution to problems left over from history and regional conflicts, truly achieving Arab-Israeli reconcili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utual trust among Middle East countries are the keys to solve the problem. Purely depends upon the military force, cannot achieve long-time 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Key Words WMD; Nuclear Issue; Middle East Peace; Regional Security

(责任编辑:李意)

猜你喜欢

杀伤性中东地区利比亚
利比亚首都争夺战牵动世界
中东政治伊斯兰运动与教派权力冲突
中东地区未来商业航空领域缺口巨大
基于证据理论的中东地区油气投资环境演化分析
美称只对朝鲜使用杀伤性地雷
中东地区当前的宗派地缘政治格局与冲突
网络热词
完形填空
美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