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银行损失真金白银 “第二人生”提前遭遇现实难题

2008-03-11丁菲菲

IT时代周刊 2008年5期
关键词:虚拟空间储户虚拟世界

丁菲菲

“第二人生”曾被誉为第二个Google,但从目前的表现看来,它的持续发展性还有待时间检验。随着虚拟空间内的公司要对投资者或监管机构担负起责任,它们也开始遭遇现实世界的种种阻碍。

在现实世界中,银行业正试图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中摆脱出来。而在最著名的网络虚拟世界——“第二人生”(Second Life)里,虚拟银行系统的停业正在波及成千上万人的现实生活。

1月22日,虚拟世界的运营商旧金山林登实验室(Linden Lab)关闭了十多家虚拟金融机构。不过,这些机构的资金来自“第二人生”1,200万注册用户的真金白银。林登实验室表示,此举是因为有用户投诉说,某些虚拟银行拒绝按照约定支付高额的存款利息。

这次停业在“第二人生”储户中间引发了一场真正的挤兑风潮,有些玩家设法取出了他们的林登币存款,但更多的人发现他们无法从虚拟ATM机上取款了。这样一来,他们就不能将林登币存款兑换成美元,这在虚拟世界中引发了更大的骚动。

林登公司的管理人士拒绝透露这次风波中储户损失的具体金额,不过去年8月份,另一家虚拟银行的挤兑让“第二人生”的储户们付出了大约75万美元的血汗钱。

引发挤兑风波

2003年7月21日,林登公司首发了“第二人生”。它以虚拟现实技术所构建的高度拟真体验,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互联网的想象。

新进入Second Life的居民,必须为自己创建一个“化身”,凭此就可以在网站的指导下选择自己的性别、外形甚至人种,还可以租赁土地,建造自己的房子,并走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在Second Life中,用户可以购买虚拟服装,可以开虚拟飞机,可以购物、存钱、工作,可以恋爱、结婚、做生意。总之,一切活动场景和过程都在模仿现实生活。而这与现实世界也有着真实的关联:玩家如果要买东西,需要使用信用卡或eBay的支付服务PayPal来将真正的美元货币转换成“林登币”。林登币可以通过虚拟的自动柜员机(ATM)存入“第二人生”的虚拟银行中。

“第二人生”的银行由一些玩家运营,他们通过提供利息来吸引存款。有些银行按照承诺支付利息,而有些银行却利用存款来进行非法的“第二人生”土地买卖和赌博活动。一个化名为UpMe Beam的“第二人生”玩家表示,“别以为损失的是虚拟货币,就可以对这一切不负责任,但别忘了,这些都能兑换成真金白银。”他一直无法取出去年11月为了解“第二人生”银行如何运转而存入的5美元。

林登公司在一月初宣布了银行停业的计划。在那之后,“第二人生”的玩家们纷纷涌入虚拟银行取出存款。虚拟人物们穿过宽敞而现代的JT Financial银行大堂那空空如也的休息区,这家位于“第二人生”CapEx商场里的虚拟银行已是门可罗雀。一张大大的告示牌上写着:“自林登实验室宣布银行新政策以来,由于提款过多,我们暂时关闭了ATM取款功能,请另待通知。”

林登公司管理人士拒绝透露受此次银行停业影响的玩家人数,有多少存款可能丢失,以及是否将针对虚拟银行的经营者采取实际行动。

“第二人生”的银行业危机最早在去年夏天浮出水面,当时林登禁止在该公司的网站上进行赌博活动,理由是“博彩业互相矛盾的规定”。这引发了Ginko Financial的挤兑风潮,这家“第二人生”银行对虚拟世界的赌博行业投入了重金。Ginko设置了取款上限,最终向用户发行了替代的债券。该行已于去年8月停业。

这导致了“第二人生”银行储户们的不满。林登在今年1月8日做出回应,宣布大规模停业,表示这将“保护居民及经济的完整性”,但又引发了更大的混乱,以及造成玩家更大的金钱损失。

需要真实手段管理

华盛顿一位专门从事互联网法律事务的律师贝恩姆·达亚尼姆说,“当虚拟空间最初诞生时,人们将它视做没有任何樊篱的自由之境,随着虚拟空间的公司要对投资者或监管机构担负起责任,它们也开始遭遇现实世界的种种阻碍。”

“第二人生”已经吸引来许多真正的公司,其中包括IBM、丰田、阿迪达斯、可口可乐和联合利华等著名跨国公司。这些公司将虚拟空间看做市场营销和广告宣传的理想平台。现实世界中的银行业迄今为止还没有进入虚拟世界,部分原因在于它们担心,和虚拟形象的业务往来有可能会与旨在反洗钱的“了解客户”原则发生冲突。

林登公司承认,虚拟社会的金融服务已经发展到了需要在真实世界中进行管理的阶段。林登公司表示,从现在开始,在“第二人生”接受存款的机构必须具有“切实的政府注册文件或者金融机构许可”。之前不少虚拟银行坚持说,自己没有,也不能履行银行业管理机构的职责。

律师本杰明说,“如果这是真金白银,那么就会有人说你应该遵从真正的法律。”而杜兰斯基作为“第二人生”律师协会的负责人,他已经着手开始写一本有关虚拟法律的书籍。

有些玩家认为,银行的此次停业或许难以规避未来的损失,原因是一家现实生活中在美国以外经营的可疑银行仍然可以在“第二人生”建立虚拟的分支结构。还有些玩家认为,这次停业是对该游戏自由精神的亵渎。

纽约大学29岁的研究生乔舒亚近来一直忙着向他开的虚拟银行SL Bank的储户返还真钱。2006年开业的SL Bank年利率一度高达24%至30%,而美国的大多数现实银行,存款利率还不到5%(最新利率为3%)。

扎维尔的虚拟形象Teufel Hauptmann利用这些存款(平均每位储户的存款额为25美元)在“第二人生”的外汇交易所LindeX买卖林登币。他表示,外汇交易让他赚了大约1.5万美元的真实利润。他说,“开始时这是个爱好,不过慢慢地包含了越来越多的东西。”

广告热开始退烧

“第二人生”热开始退烧,不仅仅是因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现实问题,连最让各大公司热衷的品牌宣传效应也逐步减少。

过去的一年,虚拟世界营销波澜起伏,公司们纷纷跳上这辆能创造虚拟广告和品牌世界的流行“花车”。2007年伊始,虚拟世界环境“第二人生”就冲向了用户和广告主兴趣的高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营销人和代理公司开始对他们的虚拟项目的投资回报产生疑问。

市场顾问公司Crayon的首席策略官格莱德说:“2007年,特别是上半年,可以说是‘第二人生年。进入2007年,每个人都想到他们应该进入‘第二人生,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

到三月份,“第二人生”已经拥有了超过1300万的用户,从微软到喜达屋饭店。(Starwood Hotels)到路透社的商业公司们,纷纷在这个世界中现身。格莱德说,由于广告主在提供测量广告成效的模式方面有困难,或者简单地说,不能够以正确的方式到达虚拟环境以促进品牌,所以他们品牌活动的前景已经陷入了疑问。然而2007年发生了令人惊讶的事,一些早期进入虚拟世界的大品牌离开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做了许多本来不应该做的蠢事。

一家位于汉堡市的研究机构发布了一项关于公众对于“第二人生”世界中开展市场营销的态度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并不鼓舞人心:在他们访问的200个对象中,72%对这些真实世界中的公司在虚拟世界中的表现表示失望;超过45%认为这些努力只是一次性的,并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该机构分析原因说,“第二人生”中的广告工作者缺乏新的创意,在虚拟世界中还是采用各种老方法骚扰那些潜在客户。

更多的担忧来源于另外一组数字:调查中41%的回应者认为互联网上的广告至少还跟他们有些关系,但几乎只有7%的回应者觉得基于“第二人生”的推销会对他们未来的购买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二人生”曾被誉为第二个Google,但从目前的表现看来,它的持续发展性还有待时间检验。这似乎也给业界提了一个醒,再好的虚拟游戏最终还是植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猜你喜欢

虚拟空间储户虚拟世界
国外元宇宙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及启示
设计让您在喜爱的虚拟世界中自由奔跑
“沉睡卡”
银行窗口数量设置和排队等候时间的分析
学会止步,亦是一种智慧
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与虚拟空间研究
拥抱虚拟 珍惜现实
立足现实世界 正视虚拟世界
查不到信息不能成银行拒兑存款理由
网络经济对企业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