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监督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2007-12-07任毅真

新闻爱好者 2007年24期
关键词:新闻性客观性舆论监督

任毅真

新闻舆论监督是在一定的舆论基础上,借助媒体的广泛性、公开性,传播以批评性、揭露性报道干预社会生活,形成舆论强势,从而迫使被监督者接受社会规范,改变既定作为的一种特殊的民主监督方式。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政治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分配形式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新闻舆论监督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搞好新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就成为摆在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笔者认为搞好新时期的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关键在于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新闻性与真实性的关系

只有新闻性强的新闻作品,才能吸引受众、打动受众,才有看点和卖点。因此,搞好新闻舆论监督必须处理好新闻性与真实性的关系。首先,新闻性应该以真实性为基础。没有真实性就没有新闻性,真实性是所有新闻作品的灵魂,是生命,应贯穿始终。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在深入采访中客观全面地反映问题。其次,要通过视角的广度和深度来反映事件与问题的真实性,体现新闻性。事件的存在和发生具有多面性,新闻记者在揭露丑恶现象和问题时,应善于从事件和问题的各个角度进行挖掘和分析,进而予以深度报道。再次,新闻性应与真实性紧密结合。只有新闻性与真实性紧密结合,我们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问题,揭露问题的本质,对问题和事件的制造者形成压力,对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警示,起到弘扬正气,鞭笞邪恶的社会效果,从而真正起到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

导向性与功利性的关系

只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一是切实增强新闻记者的导向意识。新闻记者的功利性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导向性的需要,要善于把握角度,站在维护大局稳定和引导科学发展的角度,揭露问题的本质和批评社会丑恶现象,如对腐败问题的报道,站在我们党和政府反腐决心这一角度,对群众就能产生很大的导向作用,但如果站在純粹为了揭露当前社会的阴暗面这一角度上,则容易误导群众,进而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产生排斥心理。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党报党刊、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更是群众的代言人,要切实把群众的心声和愿望通过媒体传递给党和政府,而不是屈从于某个个人或组织,片面地反映问题,或把问题藏着掖着,任由小道消息满天飞。二是有效杜绝有偿新闻。新闻一旦陷入物质利益关系当中,很难独立于事件、问题和当事人之外,客观公正地对事件和问题发表看法。同时,利益的支配者往往是施过者,新闻记者成为施过方的代言人,导致受害方的正当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也随之消失。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机制,有效杜绝有偿新闻。三是深化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消除新闻记者功利性对导向性的副作用,必须在机制保障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教育,媒体单位要在内部形成一种浓厚的职业道德文化氛围,使新闻记者时刻处于良好的道德环境的熏陶下,时时警醒,不断培养和深化新闻记者客观公正的从业品质。

独立性与从属性的关系

舆论监督涉及的大部分都是一些丑恶的、不正常的现象,提出的是批评和建议,需要很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媒体单位,尤其是党报党刊、广播电视,是在党的工作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从属性,难以独立发挥作用。因此,要真正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新闻媒体必须妥善处理好独立性与从属性的关系。一是服从党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但有独立的宗旨。二是服从一个地方的工作大局,但有独立的视角。当地方的发展思路、工作措施出台后,新闻媒体应该以自己独特的新闻思维和视角,去感受广大干部群众在实现奋斗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行动和取得的各项成绩,尽可能地多反映人民群众所喜欢的、基层的、鲜活的人物和事件。三是服从上级的领导,但有独立的新闻获取途径。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常常会根据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制定采写计划。如此虽然保持了一致性,但也容易出现新闻跟着领导跑,官样文章、领导活动成为新闻的主要内容的现象。因此,要搞好舆论监督,新闻媒体首先要从行政领导的框框里跳出来,深刻认识到领导只是代表党和政府在某个领域行使职权的,党和政府是服务广大人民群众、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任何个人并不等同于党和政府,也不等同于法律法规。必须积极建立自己的新闻获取途径,把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与服从领导安排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切实增强新闻敏感性,准确把握发展脉搏,积极揭露存在的问题,科学引导群众的思想认识。

客观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舆论监督讲究客观性,同时也因为监督的对象和要体现的效果的特殊性,更讲究艺术性。客观性是基础,艺术性是增强舆论监督、提高可读性的手段和要求。处理好客观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要坚持艺术性服从客观性、客观性通过艺术性来增强感染力的原则,避免因艺术性而失真,求真又陷于呆板的状况。讲究客观性,要求对发现的不良现象和问题,积极进行连续报道、跟踪报道、后续报道,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挖掘问题和事件发生的根源,站在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全局的高度,引导受众的思想情感,切实增强社会凝聚力。体现艺术性,要求我们在采编新闻的过程中,积极创新形式和内容,把握好反映问题、事件的角度和分寸,以受众最关心、联系最紧密的方面作为新闻的切入点,敢于并善于面对问题、揭露问题;要在语言的表述上,体现风格,突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善于用群众喜欢的语言和形式报道新闻;要突出版面、画面的视觉冲击力,科学设计,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总之,在各种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利益关系日趋复杂的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知难而进、迎接挑战,妥善处理好上述关系,才能不辱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搞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新闻性客观性舆论监督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客观性与解释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