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事业做“小”

2007-07-05姜钦峰

37°女人 2007年11期
关键词:鲁宾菜馆郭德纲

姜钦峰

在北京有这样一家饭店,世界各国驻华大使几乎都到那里吃过饭,成龙、周星驰、张国荣等许多大明星也去过,比尔·盖茨也慕名而来。美国财政部長鲁宾曾去就餐,吃完饭付过餐费,他又从包里拿出一美元,在上面写上“感谢伟大的晚餐”,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郑重赠给了饭店。当时美国发行美元都必须由鲁宾审批,但他不拿工资,每年只象征性地拿一美元,那一美元是鲁宾一年的工资!

饭店坐落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只有几间简陋的平房。店里的厨师是一家人,而且全是业余的,老爷子厉善麟是清华大学应用数学教授,其他人有的是室内设计师,有的是医生。饭店没有菜单,客人来了不许点菜,厨师做什么客人就得吃什么,而且每天只做一桌,限定晚餐,想吃饭得提前预订。说到这,估计不少人已经胃口大开,跃跃欲试了,世上哪有这么牛的饭店?这就是北京厉家菜馆。

厉家菜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厉善麟的祖父厉顺庆,曾在清朝末年担任内务府都统,官至二品,总管皇家的衣食住行。按照当时宫里的规矩,慈禧太后的一日三餐首先由光禄寺设计菜谱,再经过两名二品官员审查通过后,才能交给御膳房去做。厉顺庆就是负责审查菜谱的官员之一,因为职责所在,久而久之,他便对那些菜单滚瓜烂熟了。清朝政府土崩瓦解之后,厉顺庆凭记忆写出了一本皇家菜谱,一直传到厉善麟手上。

厉善麟自幼喜爱烹饪,有了祖传菜谱更是如虎添翼,在他的熏陶下,全家老少都会做一手好菜。上世纪80年代初,在亲友的极力怂恿下,厉善麟在自己家里创建了厉家菜馆。开张伊始,厉善麟就定下了以上那些规矩。凭着食客之间口口相传,厉家菜馆很快声名鹊起,人们趋之若鹜。因为每天只做一桌,僧多粥少,反而大大激起了食客的好奇心,排队的人越来越多。当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点名要去厉家菜馆,也提前了三个月预订。

十几年后,厉家菜馆终于扩大了规模,由每天一桌增加到了四桌,其余的照旧,依然只做晚餐,不许点菜。可能有人无法理解,既然厉家菜馆名气那么大,为何不开一家大酒楼,那样岂不是日进斗金?其实,这正是厉家菜馆的高明之处——菜还没吃就先把人的胃口吊足了,排队的人越多,人气自然越旺。如此一来,在厉家菜馆吃到的就不仅仅是美味佳肴了,更有一种奇妙的感觉,让你欲罢不能。

岂止是开饭馆,其实各行各业都有相通之处,相声演员郭德纲就深谙此道。当郭德纲渐渐有了名气之后问题也来了——他所在的德云社人满为患,座位远远不够,竟出现了一票难求的局面。有人劝他赶紧换个大点的场地,郭德纲却摇头,神秘一笑说:“不能换,许多饭店刚开的时候生意挺火,桌子都摆到了马路上,后来老板赚了钱,把饭堂扩大了好几倍,反而很快就关门倒闭了。”后来,人们想看他的相声越来越难,得提前半个月买票,这反而刺激了观众一睹为快的心理,德云社差点被挤破了门槛。结果众所周知,郭德纲火了,火得一塌糊涂。

有人排队的地方,当然显得人特别多。许多人都有从众心理,而且物以稀为贵,越是供不应求的东西,人们越喜欢抢购。限量供应或把规模变小,就是有意制造出供不应求的局面,以保持旺盛的人气。无论做什么事业,人们总想把它做大做强。其实如何做“小”也大有学问,小到极致便是艺术。

(摘自《文艺生活·智慧幽默》)

猜你喜欢

鲁宾菜馆郭德纲
野菊花
酒后垂钓不幸溺亡 索赔无据驳回诉请
郭德纲:从小茶馆到德云社
郭德纲的回应
布娃娃牵线
郭德纲
有些菜,换了名字你就吃不起
3 郭德纲式自我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