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7:教育管理热点问题分析

2007-04-24任国平

人民教育 2007年24期
关键词:小升初优质家长

任国平

2007年11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宣布,经过数年“攻坚”,西部地区“两基”目标如期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越来越多的西部孩子也能享受到日益改善的教育条件。近年来,政策层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在加大,基础教育领域亮点频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立并实施,国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年秋季起全部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近50%的寄宿生享受到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补助;农村教师待遇正在得到改善,师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教育宏观形势向好的同时,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如城市中小学择校问题有愈演愈烈之势,阻碍着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学生和家长无法回避,整个教育也无法回避。其实,在择校的背后,是人们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是对教育公平的期许。即将过去的2007年,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对此作了不少积极探索。教育,正是在问题出现与解决的不断循环中发展、推进的。

择校:无奈还是热情?

2007年5月,某报副刊刊登了“一位困惑的母亲”的来信。这位家长称,一直感觉自己的孩子很快乐,可近一段时间却发现孩子变得“闷闷不乐”。直到有一天在孩子的作文本上看到了这一段,才知道了其中的原委———

从小到大,我遇到过许许多多的难题。至少从小学起,我就认为成长的难度很大,而现在,难度和压力尤其大,因为又有了一个新的难题———考中学已进入我的视野!自从五年级开学后,我就很着急。首先,我没上什么称得上有用的班,可没用的却上了很多,比如说跆拳道班,本来我以为能减肥的,可好像一点也没能减下去。至于黑管,现在回家也没时间练习了,所以技术一般般。对升中学有用的班,如奥数、华数、公共英语等升入重点中学必备的班都没报!尤其公共英语,现在班上很多同学都考过公英一级了,而我却连班都没有报呢,这怎能不让我着急?因为如果不报公共英语,那我在通往重点中学的路上,起点就比别的对手落后了一大段……现在,考中学这件事把啥班都没报的我急死了……

孩子的焦虑和这位家长的困惑引发了更多家长的共鸣,进而引发了持续的关注和讨论。有的家长认为:“小升初”难就难在当大部分家长发现小升初竞争非常激烈的时候,一般都已经太迟了。即使在小学五年级上学期开始学习小升初的“敲门砖”特长项目(奥数、英语、机器人、计算机等),也显然来不及了。只有那些极少数有远见的家长,从小学二、三年级甚至更早就开始和孩子一起“备战”了。

一位家长说:“经常听到一些孩子上小学二、三年级的家长说,不愿让孩子失去快乐的童年,不准备让孩子学习奥数、英语等额外的课程。这些话我也曾经高调地说过,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你不愿让孩子辛苦,不等于所有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辛苦,总有一些孩子早早就在家长的带领下‘起跑了。快乐的童年和升学的‘金砖,你的孩子只能拥有其中之一,这便是痛苦所在……”

北京市2007年出台的“小升初”工作意见强调,各招生学校录取学生的依据只能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和《成长记录册》。学校不得进行与入学挂钩的考试、测试,不得要求报名者提供各类荣誉证书和学科类竞赛、等级考试证书、证明,严禁将包括市级三好学生证书、公共英语等级证书等在内的证书作为录取的依据。

教育部也于2007年5月下发通知强调,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不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各地考点不得受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集体或个人报名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但是,这些政策和规定的出台对家长似乎没有任何影响。在5月的北京市“小升初”报名期间,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难看到,家长们手捧孩子的获奖证书,往往在凌晨就赶往“目标学校”门口排队。不少家庭“全家总动员”,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在多个学校之间往返奔波。再看看家长携带的简历,厚厚一大摞;钢琴考级证书、英语等级证书、奥数合格证,各式各样的文体获奖证书,一应俱全,令人眼花缭乱。家长说:“今年突然不让带奖状和证书了,衡量孩子的标准变得很模糊,我们心里一下子没底儿了!”也有家长表示无奈:“带着证书,起码能给老师留个好印象!”

在家长看来,“综合素质”标准有些模糊,而且孩子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上大多都是“优”。他们觉得,似乎难以找出比公共英语、奥数成绩更硬性的衡量标准,只好将英语、奥数的学习进行到底!

一位家长在向学校提交的孩子简历中特意注明父母的职业:父亲是“数学教授”,母亲是“英语翻译”。这样做,似乎能够说明,自己的孩子公共英语、奥数成绩也不会差。其实,家长无非是希望这些信息能加重孩子进入好学校的“砝码”。

这几年,北京的房价在不断飙升。但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也顾不上计较昂贵的房价了。北京青年报2007年3月作过一次调查。参加调查的2000多位家长中,有靠近名校买房计划的家长达到了89%,没有一个家长认为在买房的时候根本不考虑教育环境的因素。

如今,“择校”已不是某个地方的特色,而成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为了“心目中的好学校”,农村的想到城里,小城市的想到大中城市。许多家长为此不辞辛苦,跑县城,跑省城,跑名校,不惜找关系,请客送礼,甚至贷款借钱,目的就是要送子女进个“好学校”。

家长的种种付出和努力,似乎并不是缺乏理智的“盲目熱情”。一位家长的担忧或许可以反映更多家长的心声:“我家附近的那所学校因为招不到学生都快被取消掉了,现在却要求我们就近入学,上这样的学校,孩子怎么能受到好的教育?小学阶段就比别的孩子起点低,将来何谈竞争?”

举措:均衡是治本之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日益成为民生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每个家长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好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这一点上,谁也无权指责家长对于子女成长的期待和热情,而更多的注意力应该放在政府解决这个问题的努力程度上。

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认为,只要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择校现象就不能根治;而“择校费”的风行又导致教育的腐败,阻碍教育公平的实施。消除择校的关键在于全力推动教师和校长资源的流动,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向名校倾斜状况。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李政博士认为,应强化政府作为唯一主体进行入学分配的权力,按照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均衡发展和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满足当地居住的所有儿童就近入学需要来合理设置公办学校,对所在区域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配入学。

北京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提出,学校均衡的目标要分解成三个“子目标”,即“硬件的均衡”、“软件的均衡”、“生源的均衡”。他认为,学校之间教师收入相差过大,是学生择校的深层次原因,所以亟待改革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制度。

2007年,各地针对“小升初”、中考招生过程出现的种种乱相和弊端,纷纷出台措施,促进均衡,遏制择校。

2007年,北京市采取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学籍”的管理办法遏制“小升初”择校热潮。电子学籍是由北京市教委、区县教委等联合建立起来的数字化学生档案,旨在落实小升初“就近入学”原则,控制非正常跨区跨片流动、学生和学籍分离等现象。

为缓解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将该区的学校按照地域分布分为5个学区,对每个学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实行整合与共享。每个学区设立了20万元奖励基金,输出资源多的学校将受奖励,而享用外校资源多者也在奖励之列。每个学区内的设施、设备以及课程资源逐步实现共享,同时,特级教师、高级教师进行跨校兼课和指导,从而使普通学校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2007年,湖北省武汉市决定,将通过帮助优质高中还贷款的方式,减轻其债务压力。其中,市政府将化解优质高中40%贷款,区政府负责化解30%的贷款,以此从根本上解决择校生高收费的问题。此前的几年中,部分学校为了弥补“扩容”带来的巨额债务,擅自扩大招收“三限生”比例,超过了规定的30%范围,甚至招录的“三限生”超过50%,家长负担沉重。

义务教育要均衡发展,除了硬件、师资、管理水平等因素外,还必须在生源上做好文章。“指标到校”是辽宁省大连市近年着力推进的一项中招改革。大连市将城区所有优质高中的公费名额切出一块,按照全市各初中校参加中考的人数进行按比例分配,指标直接到各学校。这样,相对薄弱学校的学生有了更多进入重点中学的机会。在这项政策的带动下,激发了相对薄弱学校自我发展的动力,好多学生都不再择校了,老师们的干劲也更足了。2007年,大连市将“指标到校”比例进一步扩大到60%。

2007年,吉林省普通高中招生强调完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多样化招生办法,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的改革措施,指标生比例不低于统招生计划的50%;普通高中要在所在市(区、县)范围内择优录取新生,除省教育厅批准的承担改革实验项目的学校外,任何学校不准跨区域招生,从而加强了对择校现象的管理。

教育公平:让人充满期待的基本教育政策

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要求政府应该努力做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少年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功能。

如何有效化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专家纷纷“支招儿”。有人认为,教育作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应该把教育的公平性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出发点和重要目标。政府应该承担起更多的教育责任,完善教育制度;加大教育财政性投入,把教师、财政支持等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到各个学校。

正如王晋堂在《均衡:“优质教育”从今天走向明天的拐点》(《人民教育》2007年第22期)一文中所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的战略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是不能以一部分学校是“优质”而掩盖或回避的。那些“非优质”的学校怎么办?谁的孩子该去“非优质”的学校上学?只有办好每一所学校而不是一部分学校,只有使学校之间均衡而不是两极分化才能回答这些问题。

2007年6月,全国规范城市义务教育收费工作交流会暨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汇报会在沈阳召开。国务委员陈至立强调,要抓紧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改造薄弱学校规划;要下决心调整城市义务教育投入结构,纠正一些地方把公共教育资源集中用于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的做法,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轮岗交流制度,大力推进薄弱学校教师的进修培训,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要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不断缩小学校之间的过大差距,使各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大致均衡,使每一所学校都能办好、办出特色。

教育部政策研究与法制建设司司长孙霄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紧紧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他透露,2008年将向全国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全面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另外,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也将于2008年免除。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都需要加大投入力度。2005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达到2.82%,比起2004年的2.79%只提高了0.03%。而今,这一状况有所改观。不久前,中国教育部网站发表文章称,正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國际口径比较”研究,研究情况初步显示,2006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将超过3%。这是近几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持续低位徘徊之后的一个突破。无疑,这为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无论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还是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十七大新闻中心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所描绘的“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更要上好学”的蓝图,都让人们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小升初优质家长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家长错了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小升初”,不头疼
家长请吃药Ⅱ
西安小升初考試場面壯觀 場內場外都是“拼”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