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屏县猪咬尾恶癖的病因调查及防治

2007-01-10徐丽辉郑买全王继萍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24期
关键词:病因防治措施

徐丽辉 郑买全 王继萍

摘要 通过调查,分析了石屏县猪咬尾恶癖的病因,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石屏县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猪咬尾;病因;防治措施;云南石屏

猪相互咬尾等恶癖,一般称其为“反不适综合症”。这种恶癖在石屏县坝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行为恶癖。近年来,随着养猪生产集约化的提高,特别是饲养密度的增大,单一的日粮配方饲喂,此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猪的生长速度及饲料利用率都明显降低。尤其是咬尾与咬耳、咬身并发时,常因病原微生物入侵创口而引起后肢跛行,甚至后肢瘫痪等,给养猪业造成一定损失。笔者近3年来对石屏县猪咬尾恶癖的病因作了调查,并采取了一定的防治措施。

1主要原因

1.1蛋白能量比不平衡

石屏县的养猪业主要集中于豆制品加工业比较发达的坝区,日粮以豆渣(含粗蛋白8%左右)为主,占80%以上,仅渗拌少量猪浓缩料和矿物质饲料,青绿饲料的比例也较小,致使猪日粮中蛋白质水平偏低或必需氨基酸(例如赖氨酸)缺乏,蛋白能量比不平衡,从而使猪体代谢机能发生紊乱,常表现行为异常:如产生惊厥、敌意增加、不耐应激、味觉异常等,这些往往促进了猪相互啃咬和打架。

1.2矿物质

据有关资料表明:日粮中矿物质元素的含量与猪群咬尾也密切相关,日粮中石灰石、食盐、Fe、Mg、Cu、Se、S不足时,猪群会产生惊厥、敌意增加、不耐应激等异常表现,这些往往促进猪互相打架和咬尾。石屏坝区的养猪业不注重适当地添加矿物质元素成分,因而导致日粮中各种微量元素的不足,从而引起猪群互咬。

1.3维生素

维生素类特别是维生素B族是猪体许多相关代谢的酶和辅酶的重要成分,若缺乏,机体就会发生代谢机能紊乱,常导致味觉异常,从而引起异嗜癖。而猪体中维生素主要来源于青绿饲料,石屏县生猪日粮中不注重青绿饲料的搭配,也是猪群发生咬尾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1.4环境因素

猪本身有探究习性,当生活环境单调时,猪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其他猪摆动的尾巴吸引。猪舍圈内环境单调,除四周及水泥地板外,没有任何其他的附加设施,如自动饮水器、食槽或空中摆动的铁锁、铁链子等供猪拱咬、玩耍。单调环境中的相互应激长期刺激垂体——肾上腺轴,使肾上腺增大,从而分泌过多的皮质腺,促进猪只产生应激反应,增加打斗、咬尾。另外,环境长期不适宜或突然变化也会影响猪群体,使猪群体烦躁不安,往往会诱发咬尾。在石屏县坝区,猪舍往往就建在豆制品加工房旁,农户通常晚上3时左右就开始豆制品的加工,机器的燥声、电灯的强光、蒸汽的闷热,严重影响了猪群休息,引起猪群烦躁及燥动,这些应激因素也会刺激咬尾的发生;其次,猪舍中NH3、H2S、CO2等有害气体的浓度过高会引起猪群烦躁,这些应激因素也会刺激咬尾发生。现行的厕所、猪舍、沼气三结合的猪舍在农村虽然很适用,但我县坝区豆制品加工业十分发达,农民很少从事农作物种植,猪的粪便过剩,多余的粪便及污水也没空及时处理,致使沼气池内及厕所的污浊气体容易上升到地面上,从而使猪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环境恶化。

1.5管理因素

喂料量不足,饲喂时间间隔过长,猪群会由于饥饿而互咬。饲养户忙于豆制品加工,饲喂的次数不能固定,饲喂时间也不能按时,致使猪因饥饿和急躁而寻找东西拱咬以满足食欲,这时其他猪的尾巴常常也就成了牺牲品。另外,猪舍空间过于狭小,猪群对生活空间的竞争也会增加,这无疑会引起打斗。猪群群体过大或密度过大,猪只之间接融的机会增高,无疑增加了咬尾发生的机会。这种情况下,如果未及时发现并控制,其他猪便会接连模仿,从而导致这种恶癖在猪群中蔓延。

2防治措施

2.1改变日粮成分

由原来以豆渣为主的日粮改为按猪不同的生长阶段添加全价浓缩料、矿物质、高效含硒生长素、赖氨酸九二○;在日粮中补充0.3%的食盐,并且增加青绿饲料的日喂量。以保障日粮中蛋白能量比平衡,满足猪体需要。

2.2创造良好的环境因素

厩舍远离豆制品加工作坊,地面采用普通的水泥地面,厕所、沼气池建在猪舍外面,猪舍内离地面30~50cm处悬挂铁链,地面放置直径20~30cm左右的石膏石1块。如此做法可使猪群与闷热、燥音、强光、污浊气体相隔离,摆动着的铁链又能吸引猪的注意力,改变了猪舍内单一的环境;而石膏石放置猪舍内,既能供猪拱玩,又能补充一定的矿物质。

2.3加强管理

为有效防制猪群互相咬尾,平时加强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新购入的猪只,在入舍时用50°的食用白酒喷洒体表,使之群体气味相同;二是注意猪群群体或密度不要过大,喂食做到定时定量;三是猪群发生咬尾现象时要及时控制。

猜你喜欢

病因防治措施
老年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
汉字小门诊系列(六)
汉字小门诊系列(五)
寻找发热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