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养殖渔药使用技术

2007-01-10马爱彬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24期
关键词:河蟹

马爱彬

摘要 介绍了河蟹养殖过程中清塘药物、杀虫药物、水体消毒剂、保护水草药物、调控水质用药、清除敌害用药等方面的渔药使用技术,旨在指导河蟹的生态精养,以促进河蟹产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河蟹;渔药;使用技术

河蟹精养已经有20多年历史,从一开始不用渔药,后来用生石灰清塘清毒,再发展到近几年广泛使用渔药,用药与养殖的密度、规模等有很大关系,现在养蟹老区已经离不开渔药。笔者长期从事基层水产技术服务工作,有数年的渔药应用实践。现将我地河蟹养殖过程中渔药使用技术介绍如下。

1清塘药物

1.1生石灰

清塘用1 500~2 250kg/hm2,全池遍洒,20d以后,注入新水,试水后可投放蟹苗。养殖中途施用生石灰75kg/hm2,高温时水草上不施。

1.2漂白粉

用含量28%~30%的漂白粉300~450kg/hm2,老化池塘用量稍大,蟹苗培育池用600~750kg/hm2,7~10d后换注新水即可投放蟹苗。

1.3混合药物

对于发生疾病的蟹塘,待捕完蟹后加水先用漂白粉清塘,7d后干池整塘晒塘20~30d,再用生石灰清塘。发生抖抖病的池塘,干池捕蟹后,注满池水,用含量90%晶体敌百虫7.5kg/hm2或菊酯1.5L/hm2清塘,10d后用生石灰3t/hm2清塘,可有效防止抖抖病的发生。

2杀虫药物

2.1纤毛虫

纤毛虫主要发生于水质混浊、藻类泛滥、缺少水草的塘口。从时间上看,秋季发生尤为严重,发展迅猛,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一般水草丰茂、水质清新、养殖密度低的池塘较少发生。我地每年的9~11月为纤毛虫的高发期。河蟹发生纤毛虫,首先通过显微镜确诊,以区别藻类附着症状。藻类附着呈毛状,用手稍一用力即可拭去,而纤毛虫附着于附肢、腹脐处时,摸上去有滑腻感,用手难以去除。

2.1.1预防。一般在高温之前的5~6月,避开蜕壳高峰,用硫酸锌全池泼洒,隔日用溴氯海因或二氧化氯消毒1次。盛夏高温期不可施用纤毛虫类药物。进入9月最后1次脱壳后,可预防2~3次,药物选用硫酸锌、三氯异氰脲酸等。

2.1.2治疗。一旦发生纤毛虫用药前应大量换水,增强河蟹体质,然后用药。常用药物有:一水硫酸锌加三氯异氰脲酸、伊维菌素或苯扎溴铵,一般连续用药2~3次,间隔1~2d,有明显效果。

2.2其他

春夏之际,池塘中浮游及底栖动物大量繁殖,水色混浊不清,多次底改均不能奏效,可用伊维菌素晴天下午3~4时使用,第2天水色清爽、透明度增加,有利于水草生长,增加池塘溶氧。

3水体消毒剂

河蟹养殖不可缺少消毒环节,而消毒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常见的消毒药物有:漂白粉、溴氯海因、二氧化氯、聚维酮碘和醛类等。生石灰常被认为能消毒,实际上养蟹过程中用150kg/hm2生石灰仅能调节酸碱度、增加钙质等作用,根本起不到灭菌效果。

3.1药物选择

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应合理选择消毒药物。春季以聚维酮碘和二氧化氯较好;春夏之交用海因类消毒剂;梅雨季节多用二氧化氯;高温酷暑慎用消毒剂;立秋以后,天气渐凉,宜用漂白粉,局部加大用量还可杀灭蓝绿藻,明显改善水质;养殖后期水质较浓可用醛类消毒剂。

3.2用药方法

3.2.1预防。每隔15~20d选用1种药物消毒预防1次。用量可参见药品使用说明书。

3.2.2治疗。如果发生细菌性疾病,用碘制剂或醛类连续使用2次,间隔1d,根据情况结合内服药饵,内服药物加工成饲料投喂较好、拌小杂鱼次之。一般“外消内服、中西结合”效果最佳。内服药有:抗生素、多维、板兰根、三黄粉、保肝、VCE、应激灵等,可根据病情正确搭配。例如肝坏死,选用氟苯尼考、VCE、保肝利胆素连续内服,有较好效果。

4保护水草药物

俗话说“蟹大小看水草”,可见水草在河蟹养殖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地主要种植轮叶黑藻,也有种植苦草和伊乐藻,投放金鱼藻作为饵料。水草种植中主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4.1老化

轮叶黑藻在蟹塘种植成活后,经过2~3个月的生长,因过于旺盛,阻断上下水体流动。一段时间后,水草根部渐渐腐烂,草头由于贴近水面,经太阳曝晒,停止生长;严重的出现水草沉陷于水底死亡,根腐烂后水草漂浮水面,败坏水质,水色发红发黑。预防措施:①对于生长停滞的水草进行“打头”处理,打头后的水草置于蟹沟中给河蟹摄食;②生长过密的水草,要进行“打路”处理,一般每5~6m打1条宽2m的行道,以加强上下水层对流,增加河蟹活动空间;③水草经以上方法处理后可施用磷酸二氢钙和EM菌类。

4.2污物附着

由于蟹沟水质污染、混浊,本来长势良好的水草几天时间就会附着大量污染物,导致水草停止生长。镜检发现附着污物为各种藻类和有机物。处理方法:用光合细菌液加量泼洒在水草上,有效减轻污物;或者第1天施用络合铜,第2天用光合细菌为主导的复合菌于水草上,2~3d后水草可增长5~10cm。

4.3水草虫害

水草虫害连年发生、程度不一。今年梅雨季节期间,我地蟹池水草受类似螟虫的害虫侵袭,受灾面积逾650hm2。养蟹户发现傍晚有飞蛾扑向水面产卵于水草上,孵化成幼虫,被2片叶片包裹,白天倦缩于叶中,晚上出来吃草,先叶片被吃完,然后茎断,漂浮于下风处。一旦发生虫害,3~4d后整塘水草就难以幸免。处理方法:用阿维菌素、混养杀虫剂稍微加量施于水草上,无水草处不施,下午3~4时用效果好。一般用药后3~4d,在茎的基部可重新长出新芽,结合改底、改水,10~15d新草可长到30~50cm。

4.4青苔

上半年蟹池种草放螺容易滋生青苔,用药物杀灭易反复再生。常用药物有硫酸铜、表面活性剂,这2种药都有缺点,硫酸铜毒副作用大,表面活性剂效果来得慢。推荐使用30%含量的漂白粉局部施于青苔密集处,见效快、费用低。

5调控水质用药

调控水质药物严格说是非药品,而人们俗称为渔药。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底质水质改良剂;二是各种微生物菌类。底质水质改良剂有:沸石粉、聚合氯化铝、硫酸铝钾(明矾)、腐殖酸钠和硫代硫酸钠。微生物菌类有: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菌、EM菌、噬菌蛭弧菌等。在养殖生产中,底质改良应选择含有多种成分的复合改良剂,常用颗粒型直接抛撒,使用方便,水质污染严重紧急处理以粉剂对水全池泼洒效果为好。微生物制剂应选择以某一种菌体为主的复合菌效果较好,天晴温高上午用效果最佳。改善水质一般10~15d使用1次。以下为几种水色的处理方法:①水色混浊。直接使用底质改良剂效果明显,待水色好转再使用微生物菌类;②水色发红发黑。第1天用底质水质改良剂,第2天用微生物制剂,第3天水质清爽;③水色发绿。常出现于夏秋季节,由于蟹池底质有机污染物的大量积累,引起蓝绿藻过度繁殖,死亡藻类浮于下风处,呈绿漆状,有刺鼻气味,可引起河蟹中毒。第1天用杀藻药物处理,第2天用底质改良剂,第3天用利生素。绿水轻微的1次治愈,严重的效果可保持7~10d,如果再度发生可换注新鲜水,改善水质。

如果水质、底质没有及时控制好,就能引起水环境指标变化,严重的还可导致河蟹死亡,高温季节会经常发生。水环境指标通常有: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有条件的养殖户应主要监测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变化,特别是亚硝酸盐的存在将直接引起河蟹中毒死亡,而且亚硝酸盐的消失需要3~5d的时间,严重的时间更长。处理方法:①大量换水;②泼洒底质改良剂;③施用芽孢杆菌和硝化菌。

6清除敌害用药

在河蟹养殖中,一般以养蟹为主,允许混养少量鱼类;但有的养殖户由于操作不当,换水放草,带入野杂鱼和淡水小龙虾。如果数量较少,并无大碍;如果数量较大,且影响到河蟹的正常摄食、生长,造成水质混浊水草难以维护,就要清除野杂鱼和淡水小龙虾。清除野杂鱼有2种方法:①生态方法。投放150~225尾/hm2鳜鱼;②药物方法。杀鱼保虾蟹的药物,当天上午使用,6~8h后换水,再用解毒药物。清除小龙虾困难很大。因为虾蟹同属甲壳动物,实践中养殖户选择含25g/L溴氰菊酯(敌杀死)2mL用于0.27~.033hm2水面,水深20~30cm,用药后满塘放置小地笼,多次张捕,一般可捕获80%的淡水小龙虾;6h后换水,泼洒生石灰解毒。注意高温、脱壳高峰不用。

猜你喜欢

河蟹
中国河蟹产业70年回顾与展望
瓦埠湖畔大闸蟹养殖概况
关于北方河蟹养殖关键技术的探讨
河蟹生态养殖及疾病防控技术
河蟹养殖如何提高产量
借地生财盘锦人在域外养殖河蟹超160万亩
生态稻米 优质河蟹
养蟹能手李海的致富经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
我家的小河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