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2007-01-10汪谨桂

现代农业科技 2007年24期
关键词:发生原因防治

汪谨桂

摘要 近年来,稻曲病成为怀宁县双季晚稻穗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分析了水稻稻曲病发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大量的菌源存在、品种抗性差、气候因素、栽培因素以及重视不够;针对发生的原因,提出防治方法。

关键词 水稻稻曲病;发生原因;防治

稻曲病又叫青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仅在穗部发生,病菌侵入谷穗后,先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后包裹颖壳,形成近球形病粒。一般每穗有病粒1~5粒,严重的可达20~30粒。该病在我地过去很少发生,但近年来,随着感病品种种植面积扩大和病菌的逐年积累,该病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成为我地双季晚稻穗期的重要病害之一。据2003~2007年调查发现,一般可导致水稻减产5%~10%,严重的可减产30%。

1发生原因分析

1.1大量的菌源存在

该病病菌以菌核落在土中及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7~8月份,菌核萌发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散落于稻株叶片上,在水稻破口时侵入花器及幼颖。病谷发病初期外观与健康谷粒无明显差异,在水稻齐穗后3~5d可显症。病粒先在颖壳的合缝处露出淡黄色的小菌核;菌核膨大后,包裹全颖壳,形状比健谷大3~4倍,呈黑绿色,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发出黑绿色粉末。

水稻连作时间长,有效菌源积累多,发病率高。据2003年10月上旬调查,平均发病率为2.1%,平均残存菌核4.2枚/m2;2005年10月上旬调查,平均发病率为3.1%,平均残存病核为13.3枚/m2;2007年10月上旬调查,平均发病率为7.4%,平均残存菌核21.2枚/m2。在实际生产中,当年发病重的田块病菌在田间残留量大,翌年发病重。

1.2品种抗性差

本地种植的所有品种均发病,但发病程度有差异。总体概括为,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糯稻。近年来,我地优质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调查发现,优质杂交稻易感稻曲病。但在同等条件下,杂交稻品种间抗性差异大。如金优207发病轻,丰优210发病重。因此,品种抗性是导致稻曲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1.3气候因素

通过对我地2003~2007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平均温度、降雨量分析,适宜该病发生的气候条件是在抽穗扬花时遇多雨高温,特别是在阴雨天发病重。其中2003年以来,发生较轻的2年,2旬平均气温为28.72℃,平均降雨量为25.32mm;而重发3年中,2旬平均气温为29.12℃,平均降雨量为273.3mm。因此,水稻发病主要取决于生育时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降雨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阴雨天气里,空气相对湿度可达90%~100%,植株叶片上整天都有水滴存在,在此环境下,极有利于病菌的萌发、侵染和繁殖,而且使水稻的抗病力减弱,极易导致病害蔓延。

1.4栽培因素

主要是播期偏迟和偏施氮肥问题。常规年份,我地6月15~18日为双晚适宜播期。近年来,我地实际播期在6月20~22日。从调查情况看,6月17日以前播种的该病发生较轻,6月20日以后播种的该病发生较重。播种早,在抽穗扬花期能避开阴雨天气,故而发病轻。偏施氮肥成为我地一个普遍现象。多数农户认为只要叶色嫩绿就是丰产的标志;但氮肥施用过多,田间密度过大,为该病的侵染传播创造了有利的田间小气候。

1.5重视不够

由于该病是近年来才暴发的病害,尚未引起农户足够的重视。加上防治适期又遇上稻飞虱、二化螟的大发生。施药时,农户均用粗水珠朝中下部喷雾,上部着药较少,即使使用药剂防治2~3次,在实际防治中防效也很差。

2防治方法

2.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早熟品种,如选用金优207等,适当提早播期。针对近几年的实际气候特点,结合我地常年气候情况,我地双晚播期宜选择在6月15~17日。加强肥水管理,大田灌溉时,避免串灌、漫灌和大水淹苗,采用浅灌和适时晾田;施肥时要求增施磷、钾肥,农家肥,杜绝偏施氮肥。搞好秋翻田,深耕翻埋菌核。

2.2种子消毒

浸种催芽前用硫酸铜200倍液或3%生石灰水浸种3~5h,或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种24h。

2.3化学防治

在水稻破口和始穗期各防治1次,用15%粉锈宁3kg/hm2对水750kg/hm2进行喷雾或用5%井冈霉素500倍液进行喷雾。

对于稻曲病的防治,一定要采取喷雾法,使药液喷到水稻的穗部。在实际防治中对于二化螟、稻飞虱同时防治的应使用机动喷雾器,可提高防效。

3参考文献

[1] 段宗云,喻凌治,袁灵芝,等.杂交稻妥曲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湖南农业科学,2007(5):128-129,132.

[2] 王琴.稻曲病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发生原因防治
浅谈玉米空秆病的发生原因及如何防治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