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006-03-10谢秀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6年1期
关键词:创新性人格校园文化

谢秀美

校园文化理论及其建设,在我国教育界、学术界已经引起足够重视并取得可喜成果。同时,由于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特殊需要,有识之士已将目光瞄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上,人才创新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寻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必将对教育创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亦称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的体现。一般说来,校园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取得的学校文化形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它体现一所学校德、智、体等方面的综合校风。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文体活动、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

校园文化作为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文化现象,与学校历史一样悠久。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文化主体,以完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依托,以塑造校园精神、纯化校园文化意境、培养完善主体人格为目标的特殊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激发人们从文化意义上构建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并从文化的高度把握和统帅各种校园现象,对文化主体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及其建设的内容和功能主要是从优化成才环境、丰富学生业余文化活动、塑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等方面着手,因此,完成纯化校园文化意境、完善主体人格的重要任务,恰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创新性人才及其基本特征

创新(innovation)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A.S.hheum.peter)1992年提出来的。此后,创新的内涵不断得以拓展。创新有两大特点:一是探索未知领域;二是获得创造性成果。而所谓创新性人才,就是在合理的知识结构基础之上,具有较高的创新能力,并且将自身的创新素质合理地与其专业领域相结合,能够开发出创造性成果的人才。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他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智能素质、社科人文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劳动身体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衡量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点:(1)是否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的理论知识;(2)是否富于想象,并具有灵活性和全面性的思维方式;(3)是否具有好奇性与开拓性的探索精神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4)是否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出头、冒尖。

创造性人格有着其独特的特征,其中独立性、自信心和意志力是最显著的三个特征。实践证明,在创造性人才的发展中,非智力因素即创造性人格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其环境与氛围对创新人才的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创新人才创造能力与创新人格都将实现明显飞跃。新的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在竞争与发展的大潮中,培养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

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新能力来自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开辟思想驰骋的天地,营造浓烈的创新氛围,并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靠校园文化建设才得以实现。校园文化正是通过创设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来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这种目的和效果的实现依靠的是丰富多彩的寓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以及校园的整体布局、建筑设施等的美感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创新性人才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校园互动着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个体发展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换言之,影响着学生的意识、思维与行动。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人类永恒的活动。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效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竞争观,塑造健康的人格,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有一种催人奋进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学习的热情。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学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素养。如全国的“挑战杯”“电子设计”“数模”竞赛等。实践活动的尝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同时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先决条件,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的需要与动机。高品味的校园文化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拓宽了空间,开辟了新的视角,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锻炼和提高自我的平台。

3.校园文化的品质优化作用。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不仅要看他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还要看他是否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坚强的意志是开发创新能力的支撑。高品味的校园文化培养了学生的坚忍性,增强了学生敢于面对磨难和失败的勇气;培养了学生的不从众性,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向已知和未知的领域挑战,敢于“标新立异”,去努力地探索、追求、奋斗;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切入点

1.注重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实际上有两个大的方面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一个是校园的人文环境优化,另一个是校园精神的塑造。在人文环境优化方面,有自然景观的美化和社会环境的治理,我们通常也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中间包括校园整体布局、美化,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等;而校园精神不仅包括笼罩在大学校园上空的科学氛围,更包括以文化人为主要群体、以高知识层为主要标志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所有这些,对创新人才培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具体到高校而言,要不惜投入创建民族性和时代感的优美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提升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审美情趣。既倡导科技创新,又重视人文关怀,形成求真、求是、求善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自觉抵制中外腐朽文化的侵蚀,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

2.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富于创造性的教师队伍。教师相对学生而言是稳定的、非流动的校园文化主体,他们的治学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等在实际意义上代表了校园文化的主流。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完美的人格、渊博的学识,而且还能主动接受新事物,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来丰富、提高、完善自己。只有创造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力强的学生。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有赖于两个方面:第一,教师一定要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积极参加科研工作;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教学规律,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要具有良好的教风。教师正是以其广博的知识、坚韧不拔的毅力、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提供可靠保证。

3.搞好学风、校风建设。优良的学风、校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它能创设出一种潜伏、弥漫、浸染于整个校园并体现学术风范,能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风气、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对学生有启迪和感化作用。“校风”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学校的风气,即师生员工经过长期积淀和积聚而形成的集体行为、风尚和习俗。优良的校风能够在校内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能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学风”则是“校风”的重要体现,它是一个学校师生员工在学科学、用科学方面凸显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学风可以引导师生勇攀科学高峰,崇尚科学研究,在提升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办学实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在新形势下,高校应致力于搞好学风、校风建设,努力培养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并形成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求实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优良校风,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

4.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才机遇。“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培养能力的重要战场”。校园文化活动能够调节学生的思维模式,丰富思维内容,激发创造热情,产生创造灵感,形成创新成果;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知”与“行”达到最佳统一;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完善个性发展;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综合效应,不断丰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要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攻关活动,有计划地组织科技文化节等大型活动 ,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大学生社团文化活动,开展有价值的学术研究,培养追求真理的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创新性人格校园文化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