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案例之WEB环境下的语基训练

2006-01-30尹瑞文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1期
关键词:建构题目计算机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语基即语文基础知识,它是千缠百结的语文知识巨链上的重要一环,也是高考的重头戏。长期以来,语文老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练得晕头转向,结果却未必尽如人意。且不说这训练过程需要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去搜寻、筛选、打印、讲评,单是那重复的劳动,就足以让老师们深受其苦,而学生也倍尝枯燥乏味之苦,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挫伤,教学效果亦难以提高。更令人不安的是,这种训练方式很难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相反,它所体现的却是“被压迫者”的教育,学生求知的天性、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这反复的操练中不是被抑制就是被扼杀。古人有语:“善知者不若乐知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也指出,求知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求知作为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方式,理应引发人的兴趣,否则只能是这一活动方式本身有问题。

几年来我一直在摸索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又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却苦于找不到一种可以有效填补这些缺陷的既符合训练规律、易于操作又能有效起到辅助作用的训练工具。网络环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契机。其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与协作学习,其富有浓厚趣味的学习情境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而且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非其他信息环境可以比拟。以语文教学为例,若能创设一个特定的网络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习得网络下的学习技能,就不难培养其主动学习的意识及终身学习的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强调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学生与教师的角色都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真正实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及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与促进者。

我们的基本设想是依托于网络环境,借助于网络的互联互通性和网络监测的实时性、精确性建构一个庞大的开放性的语基题库,以计算机为训练工具,以人机交互为训练方式,以实时的积分排名带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这就是WEB环境下的语基训练。我们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环境的设计(情景、协作、会话);3.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4.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方法)的设计;5.学习效果评价。

我们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方面进行。前者是核心——通过这种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因此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主动发现;后者是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

二、实现原理和教学设计

整个训练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共6周时间,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左右。按照高考要求,我把语基分成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实词辨析、虚词辨析、句子衔接和语序等八种题型(选择题),然后按照课内要求、会考要求和高考要求这三者把题目分成易、中、难三个级别分门别类存入计算机(数据库),之后在网络服务器端运行出题程序(本人编写),客户端(学生机)以WEB方式访问服务器获得随机题。答题后,服务器即时判断答案对错,并记录得分情况。

训练地点:学生机房

参加对象:两个班共计107名高三学生

训练过程:

第一阶段:熟悉环境

本阶段的训练目标是通过单题训练帮助学习初步熟悉WEB环境,了解WEB环境下语基训练的基本步骤。训练开始后,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道题目,将题干和选择项显示在屏幕上。学生答题后,计算机即时判断答案正误,如果正确,计算机会随机打出“漂亮,高手,好厉害,很不错,服了你”等褒奖性的话语;如果答错,则会出现“也许你需要再想想,好笨,别冲动”之类的带有戏谑色彩的话语。这些不时出现的鼓励或戏谑的话语使计算机看起来更像个顽皮的孩子,这种言语环境较之教师简单的批评或表扬更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即时做题和即时批改的形式使人机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学习者能够得到比传统教学条件下更有效更及时的反馈,从而真正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学习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特定的形象才能更有助于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人机对话创设的双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情境比起传统环境下单向、枯燥、被动的学习情境更能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的学习印象,强化感觉记忆,为学习和吸收新知识的意义建构扫清障碍。因此,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第一阶段训练持续两周。

第二阶段:强化提高

组卷训练是训练的主体阶段,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语基掌握状况,了解知识盲点和技能弱区,拟定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向和训练量度,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计算机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由设定题型、题目难易度和题量生成一套试题。举个例子:如果该生觉得自己的语基弱区是语音和字形,那么只要在设定试卷时,在题型多选框里把语音和字形勾上,再在题量框里填写题量,程序就会随机生成一份只包含语音题和字形题的试卷。做完后,计算机阅卷并逐题给出正确答案,使人一目了然。学生如果“意犹未尽”,只需点“继续”按钮,程序就会再生成一份随机试题。这一训练方式的意义在于它能帮助学生在一次次地训练中准确捕捉到自己的知识盲点和技能弱区,然后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训练方式,从而有的放矢地积极能动地予以填补。在这一阶段,竞争不再是主流,巩固知识,提高自己成为训练目标。与前一阶段相比,学生的脸上多了一份严肃,其专心致志的神态与之前的轻慢松爽不可同日而语,角落里,胜利者如释重负的轻笑和失败者懊恼沮丧的咕哝声声入耳,令人莞尔。多题训练持续了三周,学生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面对计算机,他们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就连一些平日里见了成语病句就发怵的差生也流露出少有的轻松。

很显然,题库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到组卷训练的效果,理论上,一个中型数据库能容纳数以千计的数据,其存储题目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如果题量太小则重复出题的机率势必大大增加,训练也就失去了意义,同时,重复的题目太多会严重削弱学生的训练积极性,因此,建设一个海量的高质量的题库是组卷训练获得成功的强有力的保障。目前题库中的大部分题目来自于历年会考、高考或各类模拟卷,数量在200道左右,这个量还很小,但假以时日,这个量可以扩充到数以千记,到那时,WEB训练的优势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题目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最大优势就是所有的题目一经录入,就可以反复使用,完全避免了手工出卷的重复劳动。计算机出卷,以机器劳动代替(减轻)人的劳动。把教师从重复繁琐的机械式劳动中解放出来一直是许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WEB训练虽然远远谈不上“解放教师”,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计算机的机器优势。以机房里P4服务器为例,在有20个并发页面请求的负载下生成一道题目的时间在0.1秒左右,生成一份有50道题的随机卷约为2秒,阅卷时间不会超过3秒。在这种情况下,再不必为出卷、阅卷伤脑筋,其任务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建设一个海量的高质量的题目数据库。

第三阶段:综合检测

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50道选择题,并设定答题时间为40分钟(时间一到,试卷自动回收,无须人工干预)。本阶段的目标是检测训练效果,检测过程模拟了真实的考试环境,学生有相当的心理压力。检测结果显示,40%的学生得分在90以上(每道题2分),70分以上的占了84%,不及格的仅6人,这个结果证明WEB训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会话、协作环境的建设:

为了使认知过程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会话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计算机只负责判断对错并不给出正确答案,但它允许将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学生的疑难问题发布到一张指定的页面(论坛),这张页面对所有学生开放,所有学生都可以在上面发布向同学或老师求助的帖子,也可以解答别人的疑难。简单地理解就是一方有难,八方相助。这迫使学生不得不同舟共济,使协作学习成为可能,因为一个热心帮助他人的人更容易换来他人的热心帮助。协作中也有竞争,当学生做题时,计算机会同步记录他的答题情况:统计总做题数,计算准确率和错误率并按照积分给出一个排名,程序会根据排名高低给出相应的头衔,例如“超一流”、“大侠”、“高手”、“老鸟”、“菜鸟”。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积分榜上排名靠前的学生并非平日里成绩最好的学生,而是一些好胜心强的学生。因而这种积分排名就自然地促成了竞争的良性循环。协作中有竞争,但竞争不排斥协作,这是WEB训练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一点评估

诚然,计算机网络考试(阅卷)并非新事物,近年来的信息技术会考就是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如何使计算机(网络)真正与各门学科整合,真正成为一种易操作、见实效的教学辅助手段,仍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就目前而言,要想使计算机在主观题考试(阅卷)方面有所作为是不现实的,因为这里面涉及到模糊技术和人工智能,这些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我们认为,在客观题(选择题和填空题)方面,无疑,计算机将会发挥传统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无法企及的巨大作用,必将对我们的教学产生极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以本次试验为例,与传统环境下的训练相比,WEB环境下的语基训练在许多方面有效填补了前者的一些缺陷,真正起到了辅助补充作用:

·题目随机生成,客观上保证了检测的真实性。

·即时出卷,即时评卷,即时计分,即时反馈,信息传递便捷,为教师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有效降低了出卷成本。学生随时可以查询自己的得分情况和积分排名,其中排名既可以按积分排也可以按准确率和错误率排。学生也可以查阅别人的成绩,从而在纵向观照和横向比较上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个宏观深入的把握。组卷上可以由计算机随机生成一份试卷,也可以由用户手工调阅题库,从中找出自己需要的题目,这种组卷方式有着高度的自由性和灵活性,完全突破了传统组卷方式费时费力的局限。

训练形式新颖,融训练和竞争于一体,积分排名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训练积极性。WEB训练的一个隐性作用就是刺激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日常学习中去,因为他们同成年人一样渴望成功,渴望胜利,渴望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与众不同的一个。著名的网络游戏《传奇》为什么能席卷八方?为什么众多的年轻人为了《传奇》如痴如醉乃至废寝忘食?因为他们渴望成功,渴望成为《传奇》中的“天下第一人”。我们的WEB训练虽然不是游戏,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是一种强化的高密度训练,且完全是建立在学生主观能动的基础上,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更不是强加,它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设定适合自己的训练量。学生在整个过程能有计划地制定学习进程,有效地监控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策略。

它使教师长期跟踪监测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使精确了解知识盲点和技能弱区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随时调阅学生的答题情况,程序会根据教师的需要给出一份表格,表中详尽记录了每位学生的答题总量、做对题数、做错题数、准确率、错误率和积分排名;教师也可以查询特定题目(题型)的得失分情况,筛选出常错题。

鲜活的、开放的题库,避免了习题的重复、陈旧。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与否纯在乎心。在对网络的消极影响的批判日益尘上的今天,教师尤其有责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网络观,使网络真正服务于学习,这种训练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认识网络,使用网络,使网络真正成为学习的帮手而不是杀手。当最后一次训练结束时,许多学生恋恋不舍,意犹未尽,要求老师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四、几点思考

科技以人为本,不可矫枉过正,人机倒置。科技由人创造,最终服务于人,在人与机器的“较量”中,切勿被机器牵着鼻子走,沦为机器的奴隶。以积分排名为例,客观上它有效带动了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但是其消极的一面同样不可忽视。教师既要鼓励学生之间进行适当的竞争,更要提醒他们端正心态,以求知进步为目标而非单纯的排名,防止他们为了单纯的积分排名而无节制地做题,陷入毫无意义的意气之争。作为教学训练设计主导者的教师更应摆正计算机(网络)的位置,正确认识它的辅助作用。

这种训练在局部推广是可行的,也可推广到各学科。本次训练的地点是机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因为我们更熟悉的环境是教室。在教室里人手一机并不现实,也没这个必要,但是在条件较好的学校,为每个教室配备教师机、投影仪和网络接口是可能的,把教师机连接到题目服务器并投影到大屏幕,以投影的方式进行集中训练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同时教师更可以根据课堂需要查询或调阅网络上浩如烟海的教学资料,这时的屏幕就是一块“活”的黑板。WEB方式的训练并非仅仅适用于语文,事实上它适用于所有的学科。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对教师的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在深入钻研本学科的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然而,我并不提倡所有老师都去研究精深的计算机知识,重要的是要学会借鉴,学会使用。在程序开发和借鉴使用的取舍之间,更应注重的是后者,只要借鉴使用得当得法,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学科整合大潮中有所作为。

(尹瑞文 浙江省瑞安市第十中学)

猜你喜欢

建构题目计算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计算机操作系统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关于题目的要求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