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06-01-30姚俊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1期
关键词:坟墓托尔斯泰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切入点和推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本人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育学生认识到质疑提问的重要性,使学生乐问

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起跑线,是开启一切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创新活动都始于问题的发现。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也曾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质疑、能及时提出新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是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要求。教师应经常教育学生要大胆质疑,要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把问题意识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中。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生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把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质疑和思索中不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真正优秀的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学生认识到了质疑提问的重要性,就会在语文学习中乐于提问,并把质疑提问作为自觉行动,从而不断提高其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和发现创新的能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问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两种不良的心理:一是自卑心理。教师和教材的权威地位如泰山压顶,学生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浅显、幼稚而招来讥讽,因而没有胆量提出问题。二是惰性心理。在学生的骨子里,认为上课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是万能的、无所不知的。至于主动提出问题,似乎有叛逆的嫌疑。长此以往,学生上课只是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而没有养成积极提出问题的习惯。笔者本人多年任教于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许多同学在课堂上不敢提问,害怕答问,大胆主动者极少。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民主课堂,真正做到师生平等。

课堂中的师生平等,教师应该是以参与者、促进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索、交流,而不是以权威者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个性,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都不能简单加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在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会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花大力气引导学生寻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还要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诱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教《祝福》时,我说:“春天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季节,它象征着生命和希望,而本文作者却把祥林嫂的几个悲惨的故事都安排在春天,我认为两者不和谐,不知同学们有何想法?”这样,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同学赞同我的意见,有的同学说:“把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安排在春天更加反衬祥林嫂命运的悲惨,说明她的生命和生存希望都被封建礼教所吞噬,她没有春天,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主题。”以课文的重点问题为切入口,创设问题情境,打开了学生思路,激起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产生了发现问题的浓厚兴趣。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创新性。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相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超越传统理论框架,突破常规定型模式,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解读。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以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这样,教师就引出了学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学生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让学生善问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却比较容易发现毛病。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思想碰撞、相互交流来解决。我在教《世界最美的坟墓》时,有一位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读课文知道托尔斯泰的坟墓很普通,为什么在作者心目中却是世界最美的?我认为这个同学的问题有深度,就趁势引导学生讨论,甲同学说:“托尔斯泰的坟墓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是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没有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的名字都没有。他的墓是很普通,但却是一种自然的美,朴素的美,所以作者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乙同学说:“从文章后半部分可以体会出饱经风霜、历经磨难的托尔斯泰晚年突然觉得‘自然、宁静、远离世俗是幸福的,这位伟人安睡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一种幸福,所以作者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丙同学说:“通过通读全文和查阅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赞颂托尔斯泰的平民化思想、平民化人格,即那种不愿凌驾于平凡之上的伟大。正是因为这一坟墓安葬着伟大的灵魂,所以作者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丁同学说:“托尔斯泰的坟墓的朴素美和他的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和谐统一的,所以作者认为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通过讨论,很多学生从质疑中捕捉到思想的火花 ,从与同学讨论中吸收新的思想,提出自己的判断。可见,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合作中解决,让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思想交锋比结论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姚俊艳山东省济宁市任城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坟墓托尔斯泰意识
画与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日本流行共享坟墓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忘记自己的人
好运气的人
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