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2006-01-30杜延霞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1期
关键词:山水诗山居王维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维及其山水诗的特点。

2.体会诗中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走进自然、感受自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优美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

走进自然,拥抱自然是本单元的教学主题,颜元叔的《荷塘风起》让我们欣赏了在现代文明包围下的自然之美,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王维笔下的自然风光。

今天这节课主讲不是我,而是两位同学。下面就请她们来带领大家学习这首《山居秋暝》。

一、学生活动及其教案所涉及的内容:

同学甲:整体感知

1.王维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山水诗人。他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其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其山水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诗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成就最高,与孟浩然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2.朗读诗歌(找两位同学读,然后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 暝 喧 浣

读准节奏: 找一位同学先试着朗读,再找学生点评。

学生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读。

诵读指导:

首联: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旖旎的风光,同时寄托的诗人闲适的心情,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末联: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找两位同学在指导的基础上朗读;全班齐读。

同学乙:品味鉴赏

1.通过朗读,大家知道本诗的主体部分是颔联和颈联,在这两联中诗人写了那些山中之景、山中之人?

板书:景:明月、青松、岩石、清泉

人:浣女、渔舟

2.如果让你根据这些景这些人画幅图画,你将如何构图?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

给大家留三分钟的时间,同学们在写作本上打个草稿,然后找同学把你描述的图画给大家朗读一下,通过描述来体会诗中的意境。

例如: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蒙蒙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的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

这首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子们在竹林里开怀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婀娜的动态,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里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整首诗像一首恬静优美的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惹人心驰神往。

3.感受了诗歌优美的意境,同学们再思考两个问题: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却说是“空山”呢?

明确:文中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用局部的,暂时的动来写整体的、长久的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园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

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呆在山中,赏心娱目优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示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小结:

《山居秋暝》,诗人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去,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恬淡生活的情趣。

下面我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请大家背诵这首诗,一会儿请老师来检查我们的学习成果。

二、教师活动:评价、延伸拓展

对学生的活动作一个简单的评价。

检查背诵情况,然后配上音乐齐声背诵。

延伸拓展(选用):

正如同学们刚才所描述的那样,诗中的景色清新秀丽,优美和谐,使人的心情闲适自得,同学们想过没有,为什么王维会从大自然中获得如此美妙的感受呢?试想,如果王维心中满是世间的纷纷扰扰,能感知如此幽美怡静的风景吗?

大家知道王维一生经历坎坷,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半隐半仕,尤其是晚年,更是“万事不关心”隐居于蓝田。让他留连忘返的仅仅是自然界那优美的风光吗?我想,更重要的是他在自然界中参透的道理。林中那些古老的树木,它们经历了多少风雨磨难,然而它们全都无言的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一切的磨难,统统化作了根下的泥土和孕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与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又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且得逞又怎样?

王维正是参透了这些,才能彻底的摆脱了世俗的羁绊,达到一种“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境界,无心于世事而归隐山林,与松峰山月为伴,不仅没有丝毫不堪孤独的感觉,反而流露出自得与闲适,这一点我们在王维所写的其他山水诗中也有所体现,同学们能背出其中的一些诗句吗?学生背诵王维的其他一些山水诗,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锋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终南山》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汉江临眺》

虽然,对于诗人消极遁世的态度,我们今天应该辩证的来看,但是,他留下的这些如画的诗句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附:

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成败的标志性指标”。我的《山居秋暝》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自己编写教案,为了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生必须认真深入的阅读文本广泛的查阅资料并进行思考,确定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才更好接受。这一系列的活动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学们的教案交上来之后,我根据每个教案侧重点的不同分了两大组:一组侧重对诗歌的整体感知;一组侧重对诗歌的分析鉴赏。分工明确之后,一组为单位再修改教案。每个组的同学们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写出最终的教案。这能促使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最后,在正式讲课前先试讲,老师在教态、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保证授课的顺利进行。

教学反思:

这种授课方式,只是我在新教改过程中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对于有些课文并不适合。

但对于《山居秋暝》这样一首比较简单的诗歌,采用这种学生授课的方式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编写教案,评比教案,最后推选学生上台讲课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教材的挖掘逐步加深,对教材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把握,个性化赏析在这一节课体现得比较充分。老师在这里真正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同学们很喜欢这种形式的课,相信这样的可也会让学生终身难忘。

(杜延霞山东省济南市第七中学)

猜你喜欢

山水诗山居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山居秋暝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富贵山居
山居十首
王维山水诗中的空山意象探微
论王维山水诗的“净”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