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教育:人的解放与超越

2005-02-03傅东缨

人民教育 2005年12期
关键词:宜昌学校教师

傅东缨

宜昌一中,坐落于长江西陵峡口三江航道之滨。

走进校门,迎面可见一尊屈原昂坐的汉白玉雕像,雕像以屈原的诗题《天问》为名,向后来学子昭示着求索的真谛。过塑像,在教学楼前的草坪上,耸立着一块三峡大坝基石,上刻斗大一个“实”字,寄托着学校言近旨远的办学追求。

这里的校园生活是那样的异彩纷呈。情趣盎然的发明课和科技活动如火如荼。8年间,学生发明创新成果3800多项,其中16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30多项获全国发明大赛奖项。学校的艺术体育也有声有色,是宜昌市唯一获教育部表彰的体育先进单位,年年向高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不少学子走进艺术院校的大门。多年来,宜昌一中的教学质量更是远近闻名,教育科研成果斐然。

面对这块播种素质教育的绿洲,记者努力破译其成功的奥秘。

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学校抓住了理想教育的真谛——人的解放与超越。

学生自治:手脚、心灵与个性的解放

走出死读、死抠的“现代科举”迷宫,弘扬主体,舒展灵性,迸发活力,展现智慧,让学生搭上成长的高速列车。

过去,宜昌一中实行保姆式的管理,大小事都由老师包办。班主任像守护神一样每天盯在教室里。其结果是,学生越管越“懒”:教室里灰尘一公分厚也无人问津,学校每天都有一大堆学生迟到,课间操稀稀拉拉,体育活动形同虚设。

面对自主意识逐渐增强的高中学生,经过认真反思,学校开始尝试学生“自治”。陶三发校长宣布:取消班主任晚自习、课间操、班会的“三到场”,提倡“遥控”管理,班、团、教导处“还政于生”。为了规范行为,落实“自治”,学校在全省第一个实施德育学分条例,对学生道德行为订出操作性很强的具体要求。

今年3月,校园电视台报道了高三年级一个叫何丽的阳光女孩。她高高的个儿,圆圆的脸,甜甜的笑,满脸自信,一身活力。何丽是学校排球队队长,不久前全市高中排球赛上,她带领组建不久的一中女排,在处于明显劣势,连输两局的情况下,顽强地反超比分,连扳三局,取得了胜利。

很难想象,这个自信、开朗的女孩,竟来自一个非常困苦的家庭。何丽的老家在湖北黄冈的农村,父母几年前来宜昌租房子住,靠摆果食摊为生。懂事的何丽是父母的好帮手,空闲时常替父母看摊、干活。

何丽一度有些自卑,但在宜昌一中,她逐渐找回了快乐,并且以她的质朴与勤俭影响着周围的同学。每逢大扫除,她都会将同学丢下的空水瓶、饮料罐、废纸收集起来,送到校外废品站换成班费。在她的带动下,其他班的学生也纷纷效仿。“学校给我们创设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在这里我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同学们和谐相处,相互影响和学习。”何丽笑着对记者说。

在宜昌一中,像何丽这样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胜枚举,他们都是在学校民主、平等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另一位高三学生王既盈自豪地告诉记者:“我校每年举办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还有电视台、广播台、校园网三大媒体,这些都是由我们学生来组织和管理,学生会每学期还要组织三大球赛。”

“你们有那么多时间参加吗?”记者问。

“有啊,每天都有归学生自己支配的选修课、活动课时间。”王既盈一脸的快乐,一点儿也看不出即将面临高考的紧张。

的确,宜昌一中主张将寒暑假、节假日还给学生,将每日自由活动、晚自习还给学生。

“我们陶校长曾说过,凡加班加点,占用学生课外时间,以牺牲学生的自由时间和全面发展为代价的行为,既是教师的无能,也是师德低下的表现。”副校长郭永寿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国普通高中全年教学40周,每周5天,学生在校学习应为200天。“可是很多学校不顾上级三令五申,依然给学生补课,学生一年到头,被关在学校的时间不下300天,这等于让学生用四个半学年的时间去完成高中三个学年的任务!”他激愤地说。

有自主时间,有选修空间,有一批身怀绝技的名师点化,又有展示的舞台,更有青春的冲动和相互点燃的创造激情。难怪,学生们把校园说成梦园、乐园、学园、家园……

小电脑迷江海洋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学生,他的脑海里经常挂满了问号:长时间看电脑,眼睛酸痛怎么办?英语老师录制听力材料,如何省时、省力、省成本?背单词怎样不枯燥乏味?盲人如何获取网上最新资讯?

这一连串问题催发了他研究发明的兴趣,他试着用兴趣小组学到的编程知识来设计一个应用程序。指导老师向志勇提醒他通过互联网向网友请教帮忙。在老师和网友的鼓励帮助下,经过无数个挑灯夜战,反复调试,江海洋成功地设计出了一套被他命名为“智能读霸”的程序软件:其中的文本播放器能读任何中英文章;专为盲人创设的浏览器能启动完美的有声网页;按动鼠标,几分钟里,英语听力考试材料便录制完毕;“随心所欲背单词”软件将单词的浏览和背诵整合一块。在第十八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江海洋的“智能读霸”荣获二等奖。

爱好艺术的女孩李明瑞梦想成为一个编导,她决定和同学们搞一场时装表演。一切从零开始,他们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排练:学走“猫步”,体验节奏,变换队形,更新动作,设计服装……她集编、导、演于一身。艺术节上,他们的时装表演《斑斓一季》获得了成功。随着乐声响起,在七彩的灯光里,一个个富有时代气息的美丽精灵翩翩而至,每一个亮相、每一次变装,都赢得一阵喝彩。“那天晚上演出结束,大家都激动得哭了。”小李告诉记者,她们都被自己的智慧创造感动了,谁也没想到自己那么出色,那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舞台,也是多么难忘的一种人生体验啊!

政教处主任李大海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想组织一场篮球赛或搞个校园晚会,那个叫难啊,谁都不报名,只好点名要求!现在好了,凡有比赛,学生们争着参与,元旦一台晚会都不行,学生哭着喊着要上,只好一个年级一台晚会。”

关注教师:风采、爱心與人格的激扬

告别负重跋涉的枯燥,关注民生,感动生命,享受成功,体味发展,让生活在人性化的舞台上展现精彩。

2003年5月,宜昌一中全校教职员工,分乘几辆大客车,来到深山里的湖北五峰县第二中学。

他们受到了贵宾一样的待遇,五峰县副县长、教育局长亲自到场欢迎,这里的学生也围着他们问这问那。

在“宜昌市一中五峰二中手拉手”的大红横幅下,两校校长分别致词,郑重签订协议,从此结为“亲朋”:宜昌一中的教育教学活动向五峰二中全面开放,并定期派名师到五峰二中指导;五峰二中将作为宜昌一中的社会实践基地。

随后,宜昌一中教师分组走访了五峰二中学生的家,走进那一户户茅屋,与穷苦的山民唠家常,谈致富,说育子经。面对家徒四壁的情景,陶三发心里很沉重。在他的带动下,教师们纷纷拿出钱来捐助这些山里的老乡,感动得山民们热泪盈眶。

从此,宜昌一中教师每年必进深山访贫问苦,与一所所山里学校结对,给一户户贫困生家送温暖。

这是一个周日,校办主任闫明一行9人爬山路,过泥洼,到农村开展社会调查。朴实的村主任介绍了村里的基本情况,并陪同他们走访了几个农户。在16岁的初中毕业生王红艳家里,他们看到破旧的土坯房墙面上有条条裂缝,宽得可透入阳光。斑驳的桌椅久没人用,落满灰尘,屋里除了电灯外没任何电器,屋角簸箕里装着青椒和成色不好的自产桔子。王红艳的母亲病逝了,父亲和姐姐外出打工,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前途渺茫的她一边说,一边流泪。耳闻目睹了这一切,大家的心都揪成一团,他们当场为女孩捐了钱,还商议着帮她联系到宜昌打工……

学校把这样的经历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自闹市来到山野,从楼阁走进土舍,在贴近乡村社会的过程中,教师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莫大的净化,忧国忧民的情怀在思想深处萌芽。每一次回来,大家无不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巨大作用,明白身为教师的神圣,也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郭永寿副校长说。

与此同时,学校也特别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在宜昌一中,教师们不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而是个个气质高雅,兴趣盎然,生活得有滋有味。

每天下午四点多钟,是学校规定的教师们个人健身娱乐的时间,乒乓室、游艺室、健身房串串笑声不断。每月一次教工歌舞晚会,每年元旦教工联欢,都能看到教师们精彩的表演。每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上,也少不了教师参与的身影。节假日没有补课的任务,完全是教师们的休闲时光,他们读书上网,外出游览,查找资料,撰写教改论文……

这天晚上,在灯火通明的校体育馆,记者聆听了教工管弦乐队的排练。他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中层干部,也有一线教师,各操各的乐器,独择一隅自练。“最前面是学校的退休工会主席、乐队指挥刘家俊;那边打大鼓的是何敬华老师,原来是外县的教育局副局长;正起劲吹小号的是58岁的数学老师董昌俊;不远处手执黑管的白发女教师叫邹云兰,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陪我前来的学校司机小胡介绍说,“每逢升旗仪式或重大节日,他们的演奏可受欢迎了!”

我走上前去跟邹老师打了个招呼,她乐呵呵地说:“大家都是自愿报名,一周排练两次。既放松自己、愉悦身心,又提高了艺术修养。”

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校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正因如此,何敬华老师甘愿从外县辞职,到这里做一个物理教师。

他告诉记者:“这里人文环境非常好,注重以人为本,教师发展的平台很广阔。”

同样的,爱人在上海工作的高易新老师,曾被某大城市的私立学校高薪聘用,但他最终还是留在了宜昌一中,因为这里班子好,教师亲,学生可爱……

很显然,告别了周而复始的“家庭—办公室—教室”三点一线、味同嚼蜡的日子,教师们在充满人性的春风吹拂下,在充满人文关怀的阳光照耀下,就会永葆青春激情,更加热爱教育,热爱学校。

堂互动:智慧、方法与情感的熔铸

摆脱传统教学的“磨道”,原创教法,突破学法,手脑并用,培植自信,让课堂成为师生人格、智慧提升的演练场。

这是年轻教师田静在给高一学生上《红军的长征》。

屏幕上出现红军长征出发的画面:红军扛土枪,戴斗笠,背干粮,在夜雨中跋涉……教师轻唱起《十送红军》。教室先是一片安静,继而跟随老师一起唱起来,大家都沉浸在百姓送红军的依依深情中。

这时候,一个学生提问:“既然根据地老百姓这么依依不舍,长征途中有这么多磨難,为什么非要长征呢?”

教师没有作答,而是让学生自由讨论,自主探究。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们通过讨论,认识到当时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指挥路线,红军陷入敌众我寡、被动挨打的局面,被迫长征,同时也理解了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

屏幕上,红军会师了,师生们激动地唱起了《长征》。

理解了长征的艰巨与伟大,学生们无形中也感受到今日生活的来之不易,在耳濡目染中,道德情感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下课时,前来听课的陶三发校长高兴地对田老师说:“这节课讲得很好,充分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融合。”

的确,宜昌一中的教师们从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他们总是力图用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课堂,让师生在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数学教师易华丽赴省会参加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在《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课中,她利用多媒体课件巧设情景,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课堂教学环节流畅舒展,教师激情四射,应变自如;学生情绪高昂,积极探索,不时引得听课者鼓掌喝彩。最终,这节课以理念新、教法活而被评为一等奖。

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宜昌一中的老师们懂得:高质量的教学就在于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出鲜活的高素质的人。

青年教师吴清华的班上有一个男生小胡,初中时曾在美国学习交流三个月。回国进入宜昌一中后,他与学校、老师、同学产生了明显的冲突。他觉得教学制度太苛刻,课堂上应该允许睡觉、看课外书和吃东西,晚自习应该回家学,认为同学崇拜港台歌星太“浅薄”。都上高三了,他一点儿也不操心学习,每天乐此不疲地画画、听音乐……让父母既担心又失望!

“在这个学生身上,凸显了中美教育的激烈碰撞,我们应该在宽容中引导他的个性发展。”吴老师说。经过认真分析,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请学校同意该生自习回家自学。同时,吴老师一方面鼓励他对音乐和绘画的爱好,另一方面善意地提醒他,最好不要影响学习。老师的理解与宽容打开了小胡的心扉,他喜欢与多才多艺的吴老师谈心,经常把自己写的生活随想拿给吴老师阅读。师生畅谈中美教育、谈人际关系、谈个性修养……朋友式的交流,使小胡逐漸调整了心态,融入了学校生活,和家人、同学相处也日渐融洽,毕业后升入四川大学。

外语教师靳青发现学生小李情绪沮丧,听课心不在焉。下课后,她悄悄地找到躲在校园一角的小李,吃惊地发现他正用玻璃片划自己的手腕,弄得鲜血直淌。

靳青连忙带他去医务室处理,没有批评他,而是关切地询问他有什么不快乐?小李闷闷不乐地说:“我没被选进校足球队,不爽!”

“你跟谁学的?”靳青问。

“《安妮日记》里的主人公就是这样宣泄压抑的!”小李说。

靳青这才发现,小李的两腕已被割得伤痕累累。原来他稍不顺心就割腕:考试没考好,丢了东西,和同学闹了矛盾……靳老师觉得,问题的真正原因是学生心理封闭、缺乏正确的情绪宣泄渠道和心理调节能力。“如果看得起我的话,你再感觉不爽,就找我来谈心,好吗?”靳青像朋友一样对小李说。

同时,靳青还特意关照别的学生,让他们多关注小李,接近他,了解他。此后,小李每每不开心,真去和像大姐似的靳青谈心。针对小李的性格特点,靳青也总是单刀直入地指出他的问题所在,每每让课他心悦诚服。

如今,靳青经常能收到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小李的充满真情与感激的来信……

和谐管理:理念、策划与举措的创新

摒弃单靠规矩严、看管死的治校方略,立足人本,关爱灵魂,经营和谐,让校园成为师生和谐共生的生态园。

宜昌一中沿着素质教育的赛道快速奔跑,仰仗校长陶三发这样的精神砥柱。

陶三发,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大学毕业后来宜昌一中任教。他思想敏锐,心胸开阔,性格爽朗,胆识过人。身为一校之长,他一直致力于攀登素质教育的高峰,始终对教育保持着激情与执著。

和谐是陶校长治校的一个目标。在他的理念里,师生的生命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发展和谐,不但要追求,更要去经营。对学生,他最大限度地给予发展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蓬勃的青春尽情张扬。对教师,他不惜购置各种教学和生活设施,投入重金搞培训,鼓励他们读书进修和出专著,让教师既在专业上得到发展,争做名家,又让他们学会享受生活,拥有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管理,既有教育改革家的眼光,也有企业家的运筹。

然而,陶三发并不排斥以竞争激活大家的创造性。学校实行了干部可上可下、人员可进可出、职称可升可降、收入可多可少的全员聘任机制,三个年级组和政教处、教务处,就像五支舰队,你追我赶。

这与和谐管理岂不相悖吗?面对记者的疑问,陶校长回答说:“高层面的和谐不是庸人、智者无差别的握手言和,而是在充满人性化的竞争中各显其能,让创新的人脱颖而出,让后进的人发愤。”

既有和谐,又有竞争,宜昌一中就像一汪活水,平静中涌动着生命的波纹。

而到宜昌一中考察的人,无不为这里有序的管理风格所打动!

一次毕业典礼,中途恰逢一场急雨。操场上打伞的、没伞的师生都不为所动,典礼继续进行。当主持人宣布唱国歌时,伞“哗”地收了起来,所有人肃立在雨中,激昂的国歌声穿过雨声,响彻在校园里。

去年11月,省中学生篮球赛要在宜昌一中举办。市教育局领导很担心,男女三十多支球队的接待、五六百人的食宿安排、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设计,学校只是给教育局主管领导汇报过一次,能有把握吗?一中人成竹在胸,比赛自始至终都有条不紊,开幕式和闭幕式都安排得十分精彩,也一点儿没看到校长忙得

焦头烂额。

省教育厅体卫处的干部高度褒扬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参加的最有秩序、最为周到的比赛。”

对此记者也感同身受,在学校第七届科技节的三天里,头脑奥林匹克、电子制作、科技展板、电脑作品、现场水火箭发射等各项比赛场馆里,既热闹非凡又忙而不乱。“我们事先只是开了个简短的准备会,只要定时间,定标准,定责任人,不用督阵,也不用检查,一切都有条不紊。只知道整天忙忙碌碌抓事务的领导,肯定不是好领导。”陶校长对记者说。

而作为一校之长,陶三发每天自有他的“三抓紧”:抓紧学习、调研和思考。

一次在食堂吃饭,他发现一个男生只买一碟小菜。经调查和了解,该生父母都已下岗,学校里像这样的贫苦学生有不少,他们有的很难交得起书费。掌握了这些情况,一个建立“贫困生救济基金”、不让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计划立刻在他心里诞生了。几年里,这项基金帮不少学生走出困境。

与此同时,不知多少个夜晚,陶三发在校园里一边巡视,一边反复思索着科研兴师、科研立校的策略。近来,学校决定扩大每周的研究性学习课,让研究性课题进入每一学科、每一节课,引导教师教学走上科研化之路。这一尝试就是来自于他漫步校园时产生的灵感,从而引发了一中教学模式的大革命,也迎来了全国“研究性学习进入第一课堂”现场会在宜昌一中的召开……

宜昌一中这台交响乐华章,在陶校长的思想、人格、智慧的作用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奏响美妙的素质教育旋律。

一位好校长,一个好班子,一支好队伍,开创了今天宜昌一中人的解放与超越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他们将续写更壮美、更神奇的教育篇章……

猜你喜欢

宜昌学校教师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湖北宜昌食用菌市场近期行情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