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经济敲响资本过剩警钟

2004-03-29

中国经济信息 2004年5期
关键词:意见资本经济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不久前曾警告说,中国经济已敲响了资金过剩的警钟,此 时 若不开放资本流出,只是一味鼓励资本流入,这将会加剧内地资产泡沫,并进而酿成严重的 经济和社会问题。

猴年伊始,沉寂多时的中国股市收到了一个政策“大红包”。在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资 本市场改革与发展九条意见的政策刺激下,沪深股市近日屡创新高,股场内再现久违的人潮 。证券界人士分析说,这份纲领性文件为今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如果把“意见”放在一个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加以观察,这一新政策出台的重要意义其实 远不止激发股市这般简单。“意见”将更有可能被定位为:中国为化解资本过剩风险而实行 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的点睛之作。

中国经济目前面临最主要的潜在风险之一,是外资涌入和内地居民储蓄双双大增。2003 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总顺差高达555亿美元,比前年同期飙升1.6倍。外汇储备余额在200 3年底达到4033亿美元,全年新增1168亿美元。此外,中国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 额12月末达到22万亿元,全年新增3.7万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4万亿元 ,全年新增1.7万亿元。

储蓄与投资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供给与需求一样总是需要趋于均衡。换言之,如果人们将 钱存到银行,银行会迫切地希望把钱贷出或投资,否则难以支付闲置资金的利息。中国庞大 的资本增量急需寻找市场,但就外币投资市场而言,因美元正处利率历史最低水平而难以获 利;就本币投资市场而言,制度以及地方行为等种种原因令资本的去向过度集中,饥不择路 的资本成为过度投资的诱因而不是结果。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 M1)增幅均远高于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

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不久前曾警告说,中国经济已敲响了资金过剩的警钟,此时 若不开放资本流出,只是一味鼓励资本流入,这将会加剧内地资产泡沫,并进而酿成严重的 经济和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近期迭出新策:2003年下半年以来,先是央行官员 在上海透露可能考虑放弃现行的单一美元,而改用一揽子货币作为外汇储备货币单位,意图 化解美元储备的战略风险;接着,官方在去年12月宣布修改《商业银行法》,让商业银行得 以运用银行存款入市;今年元旦,争议不断的利率市场化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商业银行、城 市信用社被允许在4.78至9.03的区间内按市场原则自主决定贷款利率;1月还陆续宣布, 将运用外汇储备向四大商业银行注资,让它们能在解决坏账后到海外上市;而在最新颁布的 “意见”稿中,清楚地写有“处理好加快资本市场发展与防范市场风险的关系”、“重视资 本市场的投资回报”。

高手下棋,总是想七步走一步。“意见”推出之前的诸多新策,就像是围棋棋局中的“ 征子”般步步紧逼,“意见”的推出则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地走了一着“必杀”,众策合 力将资本过剩风险这头金融怪兽牢牢锁住。而资本无法实现有效配置所导致的银行坏账问题 正是海内外对中国经济最大的顾虑,也是近年来西方散布的所谓“中国崩溃论”的立论基础 。

中国经济从这一系列新策中取得的收获还不仅于此。从修改银行法到推行利率市场化, 许多迹象都显示货币政策在中国开始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货币政策的作用是否大于财政政 策,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芒德尔 的研究,在一个实行浮动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的开放经济中,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 刺激作用大于财政政策。而在一个实行固定汇率和限制资本自由流动的封闭经济中,扩张性 财政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要大于货币政策。系列新策的推出,或许将给市场评估中国 经济体的未来走向留下一定的想像空间。

正确的前提产生正确的结论。以“意见”为集中代表的系列新策正在产生第一个现实成 果———股市走牛,而从长远来看,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好戏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意见资本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VR 资本之路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