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主要方向

2004-03-29

中国经济信息 2004年5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结构

陈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讲座五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落脚点就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上。

老百姓想买的没生产出来,市场上卖的老百姓不想买。这是我们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消费结构升级并非是一个均衡的过程。收入出现了分层,消费构成也就出现了分层。

上海浦东还缺些东西,就是与这个区域经济相匹配的充分发达的社会服务系统。

中国目前刷卡消费的购物环境这么落后,中国的旅游收入至少因此减少了一半。

目前政府网站是做得最差的。很多部委就和一幅宣传画差不多,没有什么信息化的意 义。

我们的产业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候。面临的国际市场上的全面竞争。我们需要有 最精良的装备才行。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落脚点就是产业结构升级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终是和结构战略密切连在一起的。今后的发展仍然要格外强调结构 战略。2001年提出的“十五”计划明确说,在一个中期发展过程中,结构调整是主线,结构 性矛盾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去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就必须走一条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这个“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落脚点就在产业结 构的调整、升级上。

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在何处?国家计委的专家曾有个解释。一是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 化。毫无疑问,产业间的相互带动是一个结构升级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资源主要向哪个方 面集中。二是要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按照现有的产业构成, 我国的自然资源禀赋是不可能支持国民经济再翻两番的战略目标的。三是要能够充分发挥我 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也就是说,要能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的多少和产业构成密 切相关。我们必须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摆到一个合理位置,利用人力资源优势获取更多国际比 较利益。

我认为,这三条还不充分,还应该添加两条。一条是要能够满足从生产扩张推动经济增 长到需求扩大拉动经济增长这样一个转变的要求。另一条是要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效率。其 中重点是要实现顺畅的产业退出。不仅国有资产要实现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整个国民经 济的各种资源都应当实现在各产业间的重新优化组合。

显然,在一定意义上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题就是新型的结构战略。

从过去几年以及当前看,我们的国民经济面临一个现实的矛盾。这就是供大于求的失衡 。

在扩大内需、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研究中,人们日益清楚地看到,中国面临的供求失衡 问题和发达国家面临的类似问题是不同的。问题的根子不在总量,而在于结构。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等都是总量平衡的概念。但一个显而易见的 问题是,我国面临的现实情况并非是社会所生产的产品已经超出了人们的需要。我国还是一 个发展中国家,就是在沿海发达地区,人们的社会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还有着不小的距离 。老百姓享受的物质文明、国民福利远不到饱和的程度。也就是说,我们面临的不是绝对过 剩问题。

不是绝对过剩,那么是相对过剩,是社会所生产的产品超出了社会普遍的购买力吗?也 不是。扣除了物价变动因素,2002年时我们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78年的4.72倍 。这个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是相适应的。从1998年到2002年,我们的职工平均工 资水平年均增长速度是12.4%。这个时期的工资增长速度也是从1979年以来各时期中最快 的。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储蓄。1997年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是4.6万亿元,2002年 末时这个数字是8.7万亿元。2003年末增加到10.4万亿元,和供大于求形势出现之前的199 7年相比,翻了一番还多。10万亿元是个什么概念?和我们2003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 。请注意,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增加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在过去几年实施的积极的财政 政策中,每年还增发了1500亿元左右的国债。也就是说,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是存在的 。

既然老百姓有钱买,为什么东西卖不出去还会成为一个长期、普遍的现象呢?问题出在 结构上。生产结构、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不对称。老百姓想买的没生产出来,市场上卖的老 百姓不想买。这是我们面临的根本性问题。

在过去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各个产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的家 电产业从无到有,现在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的家电大国。我们的钢铁、水泥、很多重要化工 产品、摩托车等的产量也是世界第一。这个发展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也正由于发展速度非 常快,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间相互关系的调整来不及适应经济规模的扩张,就出现了结构性的 矛盾。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产业构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短缺时代,停留在人民收入水平 较低的时代,没能及时跟上消费结构变化的步伐。

曾有人提出,我国出现供大于求的失衡主要并非是产业结构的问题,而是因为老百姓的 收入正处于一个消费结构升级的积累过程。在城镇,万元级以下的耐用消费品人们买得差不 多了,10万元级的东西人们还没攒够钱。

应当说,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消费结构升级并非是一个均衡的过程。实际上从上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消费热点的确呈现出一个此起彼伏的高、低潮不断交替。并不是每 个时候都是消费的高潮。特别是在我国以前还有一个特点,社会收入水平比较平均,大家老 是共同进入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高潮,然后又一块儿退出这个高潮。这在80年代后期的家电 普及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这个特点已经趋于淡化。收入出现了 分层,消费构成也就出现了分层。

目前,很多城市都有些专门针对所谓“白领”阶层的名牌、精品店,这些商店的东西并 不便宜;与此同时,各地也都出现了专门以廉价为特点的“大卖场”、“小商品批发市场” 等商业业态。其实“小商品市场”并非只卖小商品,家电、建材、家具、通讯器材、食品, 甚至乐器、药品,什么都卖。两种业态的商家都有很好的销路,都有自己的顾客群。这就是 市场细分的结果。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这个社会的消费分层已经明显显现。这对产业结构调 整、对生产厂家来说是好事。因为他们的生产能力由此就可以获得长一些的市场寿命。

不仅如此。在过去一些年中,我们这个社会的消费热点也并未出现过所谓的“断层”。 我们大家一起回想一下,从90年代初、中期开始,通信消费开始成为热点。在90年代中、后 期,餐饮、旅游等社会服务业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进入21世纪,汽车消费就开始启动。 最初是在北京、深圳等高收入人群较密集的地方。到2002年时,这个趋势已经明显显现出向 普通家庭扩展的趋势。

其实,在上述过程中还有计算机热,还有住房消费的升温等。我们一点也不怀疑,在新 的一轮城市化过程中,住房消费将会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成为国民经济的带头产业。

总起来说,我们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一个从生产决定消费到消费引导生产的转变。在 这个过程中,产业的发展,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明显服从着消费需求的变化 。

能够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结构才是好结构

产业结构要与消费、需求结构相匹配,这还只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原因。我国 的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赶超型的经济发展过程。我们只和自己比还不行,还必须和国际先 进水平比。世纪之交,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我们必须应对“入世”之后 的外来竞争挑战。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依赖程度,受产业结构的构成状态影响很 大。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是为完成工业化初、中期的任务而形成的结构。产业分类本身就 包括按照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的分类。这些产业的相互构 成关系,也是产业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在看,要完成全面小康建设这个战略任务,我们 这个结构必须按照少用自然资源,多用人的方向调整。

为什么必须满足多用人的要求?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单纯讲求规模、讲求速度都不行 ,必须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客观趋势联系起来,必须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密切联系 起来。

要满足就业要求,肯定就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当然好。但是一个编 软件的上市公司,可能只需要几十个人就够了。都搞高科技,我们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 间的关系就不可能协调。所以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选择中,我们还必须注重对劳动要素容纳程 度比较高的产业发展。

别以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是落后产业。有一个生产羽绒服的民营企业,叫“波斯登” 。这个企业的厂区非常漂亮,有俱乐部、职工宿舍、球场、绿地等设施,此外就是若干座厂 房。这些厂房每座都是四层楼。每层楼能容纳一千多人生产。昼夜三班倒。大家想想这个企 业容纳了多少人就业吧。这个企业的产品行销全世界。我们大量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企业。

当然,制造业尽管对容纳就业具有一定优势,但真正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我们还得更 多靠社会服务业的发展。

在“十五”计划中,我们没用原来人们常说的“第三产业”这个提法,而用了“社会服 务业”的提法。

“十五”计划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都特别强调发展社会服务业。发展社会服务业并 非仅仅是为了满足就业的要求。社会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是现代化的产业构成中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

上海的浦东建设得那么漂亮,开APEC会议时让那些见多识广的大国领导人都赞叹不已。 但我们的浦东还缺些东西,就是与这个区域经济相匹配的充分发达的社会服务系统。

完善这个社会化的软件系统,我们还需要长期努力。在日本,从任何一个街区角落,包 括离东京数百公里的地方,你要去机场、港口,行李是不用你随身搬着、提着的。打个电话 就有“宅急便”给你送到。你到机场,行李一定到机场,不会损坏,不会误事。就是在上海 这样的大城市,估计我们目前还做不到这样方便。

社会服务业本身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构成。在“十五”计划中,我们把它分成了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传统型的社会服务业。在国外和我们国家都是传统的,比如餐饮、商贸流 通等。

第二个层次是在国外属于传统领域,在我国属于新兴领域的社会服务业。比如金融服务 、家庭理财、保险、旅游等业。

第三个层次是在国外和在我们国家都属于新兴领域的社会服务业。例如信息服务业。

重要产业技术构成的全面升级是结构调整的迫切之需

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仅表现在哪个产业发展快一些、哪个产业趋于缩减这样一个 层面上。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还有一个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这就是产业技术构成的全面 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技术基础是比较落后的。这有客观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开始的“翻两番”战略中,由于当时资金与成本限制,我们的很多产业不得不采取了倚重初 级技术、适用技术的结构选择。主要表现在大量引进二手设备、接替发达国家淘汰产业、“ 三来一补”推动下的劳动密集型组装业大发展等,这在我国的钢铁产业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这个现象并非仅仅存在于钢铁业,在我国很多产业都普遍存在。我们的轿车业,最早引 进的“桑塔那”,从引进的时候就已经是落后10年的车型了。这个基础怎么能发展起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产业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产业技术构成的低度化。

当前,这种低度化的技术构成已成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最重要原因。中国钢铁工 业生产能力中的铁钢比为1.06,而日本为0.76,美国为0.52;中国连铸比仅为53.3%, 而发达国家均在90%以上。由此导致,中国每吨钢比世界先进水平多耗能0.2吨~0.3吨, 1亿吨钢就要多耗2000万~3000万吨标准煤。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技术结构的 升级。我们几乎所有重要基础产业的主体技术都得大规模更新。具体说就是,在各个产业中 淘汰落后技术和缺乏竞争力的中间技术,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倚重程度,全面更新工艺设备。 这个更新,不是简单地以旧换新,而是直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的大规模更新。

在过去很多年中,我们曾经特别提倡依托老企业、原有生产能力进行技术改造。那时我 们认为这是一条“多快好省”的技术进步之路。现在看,这个传统思路不行了。就好像我们 在比较穷的时候先买了一辆旧车先开着,当时看省钱又实惠。以后我们如果老是对这个破车 修修补补,再怎么修它也是一辆破车了,怎么也不能适应公司的业务要求了,现在我们需要 换一辆好车、新车。我们的产业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时候。面临的国际市场上的全面竞争 。我们需要有最精良的装备才行。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结构调整的约束条件

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不仅表现在产业与消费结构之间不匹配,还表现为与资 源结构之间的一种冲突。在前一个“翻两番”战略中,我们重点发展了再生产链上游的能矿 、原材料产业。钢铁、化工、水泥等重要基础产业都实现很大的规模扩张。但我们不可能继 续沿着这样一个结构形态继续发展下去。再过20年,钢铁工业再翻两番,资源禀赋不支持这 样一个结构形态。

我们国家的资源禀赋是比较差的。很多重要矿产品都严重短缺。省能、省资源,保护环 境已经成为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目标。

另外,在“十五”计划实施前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还有一个明显趋势,就是在全局性 的调整之外,各地因地制宜的区域性结构调整非常活跃。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已经成为 我国结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上说,我们已经走出了前20年中以选择“战略重点部门”为核心的结构战略时期。 依靠产业快速扩张来支持国民经济增长的时期已经基本过去。我们目前的产业组合状态已经 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从短、中期看,缓解结构性矛盾的主要任务,一是淘 汰上游产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实现资源配置的重心后移。二是推进技术结构升级,从物质技 术基础上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加速高科技产业和新型第三产业发展,其中特别是要 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步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提高 资源配置效率。四是与培育新的经济点相配合,大力扶持教育、旅游、娱乐、保险等新型第 三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结构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回暖与升级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论《日出》的结构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