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懂范曾

2001-11-25王大鸣

全国新书目 2001年10期
关键词:范曾中国青年出版社哲理

王大鸣

有人说:“眼中有泪,心中才会有彩虹”。

由此,我联想到近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砚边点滴丛书”之一的《范曾谈艺录》,联想到范曾先生其书、其画、其人、其文章。我说:“心中有豪气,腕底才有风雷生!”

(一)

我知道范曾先生,大约是在20年前的一次范曾画展上;我了解范曾,大约是在10年前读了那本《鬼才范曾》;而真正自觉读懂范曾,则得益于这部《范曾谈艺录》。

这部言近36万字的《范曾谈艺录》,可以说是范曾先生的自选集(经过了侯军先生的搜集和整理),在哲理、艺理的纵横交织下,一个大别于前的崭新的范曾形象构成了。我觉得他不再仅仅是一位画家、一位书家、一位艺术家,而主要是一位思辩敏捷、才华横溢的学者,他以其跳跃的思维、铿锵的语言,让我们体验了用生命找感觉、用感觉书写生命的意境。读着那一篇篇辞翰洒脱、情真意切而又不失科学严谨的文章,我们真的能感受到作者思绪的悸动;感受到作者已把他最宝贵的东西和盘地托给了读者,那就是智慧和真诚。

(二)

《范曾谈艺录》收录了两篇极其重要的文章,曰《老子心解》、曰《庄子心解》。作者以近乎哲人的眼光,对老、庄的全部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这研究既不是纯哲理式的形而上学,也不是探讨某一哲学观点的臧否,而是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先贤,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但更多地是通俗和实用。这是我通读了四五遍后,才有的渐悟。与艺术家谈哲理和与哲学家谈艺术一样,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因为他们的思维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之上。然而,这又是一件完全不可回避的事,因为任何一种艺术(即使是荒诞的艺术)都是以其艺术哲理为品质的。没有了这种品质,就不能称其为艺术。而这两难相悖却在范曾先生身上得到了统一。

(三)

在《范曾谈艺录》的后记中,编者侯军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信息:

2000年第一期《散文选刊》上公布了1999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的评选结果,范曾先生以《梵高的坟墓》一文入选。同时还有一篇《警世钟》获得提名。在名家荟萃、高手如云的入选作家名单中,范曾是惟一的画家。

“早在80年代中期,范曾先生就曾以一篇《新潮赋》获得了天津市好新闻作品评选的一等奖。随后,在由人民日报等单位主办的散文大奖赛中,以一篇《将军白发新》获二等奖。进入90年代后,其散文力作《风从哪里来》又被《中国散文》评为一等奖。”

《谈艺录》中收录了范曾先生优秀散文若干篇,可称字字珠玑。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警世钟》和《沙尘,奉上我永恒的诅咒》。即使对于专业作家而言,这两篇散文也是极为罕见的,因为写出这种优秀散文,不仅需要有高度的语言驾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博大宽广的胸襟。阅读至此,我忽然又觉得他画作中的某个人物,抑或是曹操?李白?老子?钟馗?在这些人物的眉宇之间,似乎可以找到一种相似的气质存在。如果说文如其人,如果说画如其人,那么,在范曾先生的艺术创作和文学写作中,他的文章,大概也可以是其画作的最直接的注解了。

我觉得我能读懂的范曾先生,应该是哲学第一、文学第二,至于画画,可能真算是“雕虫小技”了。

题图:策马钟馗,选自《范曾谈艺录》。

《范曾谈艺录》侯军编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5定价:28.00元

猜你喜欢

范曾中国青年出版社哲理
范曾,狂人作画醇如酒
Close Critical Analysis of Integration of the Immigrants and Destruction of the Differencein Under the Skin(Glazer 2013)
哲理漫画
漫画哲理
漫画哲理
哲理漫画
围攻范曾,这样的“道德审判”道德吗
范曾和朱军的莫逆之交
不宠无惊过一生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