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便士”不是“法新”

2001-06-14福州:欣士敏

收藏 2001年3期
关键词:币制新币币种

福州:欣士敏

《收藏》94期(2000第10期)刊登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签字版银币》一文,内容有许多错误,为免“误人子弟”,现予提出:

一、文中所附银币图样,不是“法新”,而是“便士”,即3便士币。此银币名为“濯足节币”,是英国国王在濯足节分发给穷人的救济金,共有1、2、3、4便士四种面值。从乔治四世(1820~1830年)起,每年都成套铸造,其标准直径和重量:1便士币为11毫米、0.4713克;2便士币为13毫米、0.9426克;3便士币为16毫米、1.4138克;4便士币为18毫米、1.8851克,含银量均为925‰。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1838年至1901年的64年中,每年也都成套发行,从未中断过。由于此救济金的分发量随国王在位年数延长而增加,因而维多利亚女王晚年(79岁,在位61年)所铸这枚3便士银币,是濯足节币中发行量较多的一种,比较起来,并不“奇特”、“珍贵”。

二、“法新”(FARTHING)一词,是从“FOURTHING”演变而来,其意是“四分之一”、“不值钱的东西”,而非其他。起因是早期通货中只有银便士,在遇到小额交易时常被分割成4块。到爱德华一世(1272~1307年)时,为了适应流通需要,便开始铸行1法新币(值1/4便士),至今已有700年。乔治四世时期(1820~1830年),为了适应海外殖民地货币流通需要,又增加1/2、1/3法新两个币种;维多利亚时期(1837~1901年)再增加1/4法新一个币种。但这三个币种发行时间都不长,到1868年后就中断发行(1/3法新币1902、1913年曾恢复发行,但随后也中断铸造),只有1法新币连续铸造到1956年后才终止。因此,法新币的发行不是从维多利亚女王开始。确切地说,维多利亚女王曾继续发行法新币(始于1838年,而不是文中所说1839年),并增加了1/4法新这个币种,但30年后的1869年,除1法新币外,其余的3个币种都停止铸造发行。

三、“法新”是小额辅币名,由于它是“不值钱的东西”,因此币材均为贱金属紫铜或青铜,未见有银质流通法新币的发行记载,币种除1/4、1/3、1/2、1法新四种外,还有没有其他币种?经查英国钱币史料,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ELIZABETHI1558~1603年)时,确曾铸造过3法新币,但时间很短,从1561年开始到1582年止,仅21年,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个币种。因此,“证明”维多利亚女王时期有3法新银币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四、此币并非文中所说的“签字版”,而是一种“改刻币”。改刻币起源于欧洲,已有200多年历史。其行为不是造币厂,而是钱币持有者;其目的有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增加情趣,有的是作为纪念,有的是作为赠品,有的是用作游戏,也有的是为了增值。进入20世纪,在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钱币改刻已成为一种专门的技术,改刻的钱币已成为时尚工艺品,改刻的花样百出,有多种文字和图案。因此,此类钱币不是什么“绝无仅有”。从文中所附钱币图样来看,所刻文字可能是指罗马神话中的卡密拉(CAMILLA)。卡密拉系罗马神话中所说的“对埃涅阿斯(AENEAS)及其追随者作战的英勇善战的王后。改刻者在此币正面刻上卡密拉的名字,可能是把维多利亚女王比作“英勇善战的王后”而值得人们纪念。此币作为改刻币之一,虽然比较少见,但并非文中所说的什么“奇特”、“珍贵”的“签字版银币”。

五、此文有些用词也有不当之处。如说英国近千年间实行了“便士”、“佛罗林”等“11种币制”,这种说法很不准确。“币制”是“货币制度”的简称。“便士”“佛罗林”等不是“币制”,而是“货币单位”。货币制度与货币单位的含义是不同的。

此外,文中所附币图说明“正”、“背”有误。英国钱币上有国王头像的一面,一般为“正面”而不是“背面”。

责编雍

猜你喜欢

币制新币币种
试论明代广西铸洪武通宝钱
“重新探索新加坡”消费券期限延长
换新币
兑换外币有技巧
兑换外币有技巧
全币种卡省去货币转换费
英国币制改革后的硬币发行大事记
雅典币制和度量衡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