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人机问世之初

2001-06-07吴小椿

航空知识 2001年2期
关键词:靶机双翼马力

吴小椿

通常认为巴尔德是电视图像传输的先驱;其实,早在他的试验成功10年前,即1914年,英国一位楼教授(A·M·LOW)已演示了电视信号传输原理。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此这项技术首先被用于海岸炮兵的测距仪上;紧接着就是飞机。

由于在法国作战的英国皇家空军当时使用的是双翼机,因此对手德国的福克单翼机在性能上占有压倒优势。出师不利的英国飞行员,见战友截击夜袭英伦三岛的德国齐伯林飞艇战果甚微,心中十分着急。因此他们希望作战部队能够利用楼教授的无线电技术手段,装备一架小型简单的飞机,装上炸药后将其引导到目标区,用以攻击德军空中和地面目标。很快,楼教授被任命为陆军少尉,在英国皇家空军的一个机库内极秘密地开始了这项研制工作。为掩盖其用于作战的目的,该产品被命名为A·T即“空中靶标”。谁也没想到,无人机早期的实际应用正好应合了这个名字;楼教授也被誉为“遥控飞机之父”。

第一架被称为“皇家空军试验工厂的空中靶标”的无人机。原设计具有简洁的流线形机身,后为了加快进度、节省经费,选用了现成的飞机部件,即一架老式双翼机上的机翼和笨拙的起落架。该机机头处安装了50马力的转子式内燃机,配了一个直径和全机不成比例的大螺旋桨。这架无人机在中央飞行学校准备试飞时,由于发动机工作时的电火花严重干扰遥控系统,因此未能升空。

不久,世界上第一种一次使用的轻型航空发动机向世,取代了笨重的转子发动机。这种型号为ABC的水平对置双缸发动机功率为35马力,寿命为2小时。索普威斯公司采用此发动机很快研制了一架方形机身、带四轮起落架的双翼无人机(图一)。30年后的1944年,楼教授在回忆这架无人机时写道:“该机翼展为4.27米,用ABC发动机驱动直径1.70米的木桨。机头装22.5公斤炸药,其后为燃、滑油箱。遥控用的关键件、继电器、接收机等装在0.69×0.23米的控制盒内以防干扰。天线装于后机身和翼尖上。在机身内有根由发动机驱动的长轴,通过控制盒内的信号控制该轴接通机械式中继器,从而带动升降舵和方向舵。可以认为,这架无人机在1916年已实现了全伺服控制。”不幸的是,该机在完成前就因损坏(图中的左下翼)而被搁置。

后来,著名的德·哈维兰公司采用35马力的发动机,制造了一架单翼靶机。1917年3月21日,楼教授邀请了友好国家的军事代表,观看这种英国新式武器的表演。不料,该机起飞后竟一头向观众席俯冲下来……

当时还有一位杰出的英国设计家福兰德,他在设计S·E·5战斗机的同时利用ABC发动机研制了一架翼展为6.7米的单翼无人机(图二)。这架无人机的机翼采用了很大的上反角,而且没有安设控制面。天线被装在后机身和机翼上。

1917年,英国皇家飞机公司制造了6架“空中靶标”,并且在新的试飞机场建造了一条起飞滑轨。这个滑轨可使无人机水平滑行15米后转入30米上升。1917年7月6日,“空中靶标”首飞。在无线电信号的遥控下,它只滑行到滑轨的一半长度就轻松地离地。遗憾的是,该机在经过一段很陡的爬升后转入失速坠毁。7月26和28日又试飞了二次,为防止地面过度操纵,这两次起飞前升降舵都被固定在事先算好的位置上。然而矫枉过正,因操纵裕度太小,飞机离轨后不能应付各种飞行情况,因此飞行又未成功。

与此同时,美国人也注意到无人机的作用,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美国的第一架无人机是寇蒂斯公司按海军合同研制的。该机以40马力的福特发动机为动力,起飞重量272公斤,采用双翼布局(题图)。这架无人机装在双滑橇上沿双轨滑跑起飞。其设计特点是不用地面遥控,事先估计出与目标的距离,并改虑风可能造成的偏移后,将这个“空中鱼雷”对准目标装在滑轨上;无人机上的发动机按固定的时间驱动飞机前进,使其正好飞向目标。飞行中,该无人机的方向由一个简单陀螺控制;而飞行高度则由膜盒式气压计控制。当无人机飞至目标,发动机停车后,通过一个机械装置把机翼与机身分开;机身带着136公斤炸药落到目标上。这架无人机于1917年11月10日在纽约长滩的试飞场进行了首次试飞,以后又成功地飞行了几次,可以说是无人机程控飞行的首次成功实践。

美国陆军航空队也不甘落后,研制了一架名为“凯特林甲虫”的简洁的双翼无人机。它以V型四缸发动机为动力,可带82公斤炸药以88公里的时速飞行64公里。然而,研制计划随战争结束而搁置,目前仅留下一架复制品在空军博物馆展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皇家研究院(RAE)于1920年提出了三种无人机发展方案:

1.由陀螺控制,可以恒速按既定航线、预定距离飞行的携带弹药的无人机;

2.具备固有安定性,有效半径达32公里的“空中靶标”;

3.由飞机投放,然后由无线电遥控,有动力或无动力可以飞行16公里的“空中鱼雷”。

皇家飞机研究院按上述方案研制的第一架无人机叫作RAE1921(图三)。该机外形综合了前几架的特点,但取消了上垂尾和起落架。RAE1921翼展7.01米,机长5.49米,发射重量285公斤,由45马力的发动机驱动。该机设计携带90公斤的战斗部,在6000米高空以165公里/时的速度飞行。1922年8月31日,RAE1921在“百眼巨人”号航空母舰上进行了首次试飞。它从甲板上的简单起飞架上起飞后,不幸落入了海中;几天后再次试飞,又失败了。为了增加飞机的初始起飞速度,研制人员在“要塞”号驱逐舰上重新设置了发射架。这个发射架一端安装了一个巨大的袋子,里面装满海水后被吊到一定高度;当下达起飞命令时,这个水袋垂直下落,利用重力位能拉动无人机加速。这种起飞方式使这次试飞获得成功。1923~1924年的四次试飞结果表明,按照预排程序,仅靠钟表机构和陀螺不能控制无人机稳定爬升,因此研制人员最后决定改用全无线电遥控。

这一改进效果明显。1924年9月3日,在第7次试飞中,该机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完全符合要求;仅因发动机12分钟后停车飞行才中止。翌年2月,第10次试飞共进行了39分钟。无人机对43个控制指令反应无误。研制人员决定在这架无人机的基础上再研制一架载重113公斤,能飞行480公里的无人机。这是一架外形简单的中单翼机(图四),十字形尾翼,没有起落架。一台200马力的“山猫”发动机装在圆筒形机身前部的流线型低阻发动机罩内。其设计速度为310公里/时,远远高于当年的载人作战飞机,故该机被称为“装山猫发动机的远程炮”,编号为Larynx。

该型无人机英国共造了12架。首架于1927年7月20日在“要塞”号舰上起飞,但在离开火药动力发射架不久出了机械故障;。第二架飞得不错;第三架更好,沿英格兰几个郡的海岸飞了一大圈,完成了全部海上的航线飞行。第四架、第五两架也由该舰起飞;第六架改为陆上发射,均获成功。剩下的6架中,有5架被运往伊拉克,进行带弹试飞。1929年8月31日~10月3日,这几架无人机在沙漠中的试验站进行试飞。因为发动机和燃油系统的问题,有3架没有完成原定的飞行方案;第四架虽然安全地飞向远方,但一去不复返。由于当时无人机尚无遥测系统,故不知所终。

1929年英国皇家空军和海军就无人机投掷炸弹、鱼雷袭击战舰的有效性展开了争论。英国航空部为证明其认可的观点,1930年10月,让飞机研究院用“优美”ⅢF型水上侦察机,改制了3架全尺寸的无线电遥控型作试验。该机安装了遥控设备,上反角加大到10度以提高安定性。这架“优美皇后”号(图五)1931年秋作验证飞行时,首先由飞行员在机上操纵,飞行获得了成功;而1932年1月30日和4月19日的两次遥控飞行却都在离舰不久后失事。

剩下的第三架于9月14日成功地飞行了9分钟。1933年1月,这架“优美皇后”号被远航地中海的舰队用作对空射击靶标。当密集火力向其射击了两小时后,该机竟毫发无损,平安回收。不过四个月后,它还是未能逃脱被另一艘军舰炮火击落的命运。

真正批量生产的靶机是德·哈维兰公司的“蜂后”型无线电遥控全尺寸靶机(图六)。该机是用时速达175公里的“虎蛾式”木制双翼机改制的。1934~1943年,“蜂后”无线电遥控靶机共生产了420架,在英国海军和陆军使用。

美国发展无人机的思路与英国不同。一位航模爱好者丹尼认为,击落一架“蜂后”这样的全尺寸靶机经济上损失太大,不如采用缩比型以获取更高的效费比。於是他在1935年制造了一架翼展为2.75米的撑捍式上单翼模型飞机,并把这架最大平飞时速为80公里的RP-1型机(图七)作为靶机,尽管该机在一次表演中不幸失事,但丹尼坚持不懈,1939年其改进型RP-4的飞行终于大获成功。RP-4(图八)是一架以单发动机驱动两个并列对转螺旋桨为动力的无人机,由双轨上起飞。该机采用了低压轮胎,宽距前三点起落架,可在沙漠靶场中顺利着陆。试飞中RP-4时速达到96公里,而且可以在245米的范围内控制。后来,丹尼又开发了OQ-3S(图九)、OQ-14等型号。这些飞机的翼展均为3.66米,采用20马力的发动机,飞行速度和高度分别可达到225公里/时和3050米。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美国陆军和海军对靶机的订货量剧增,因此丹尼不得不另组一家公司以赶制靶机。到战争结束时,OQ-2A、3S和14型三种靶机的总产量分别达到984、9403和3548架之多。而椐1977年统计,该公司已向美国及相关国家提供了各型无人机75000架以上。

数量,意味着市场的需求,也意味着发展的潜力。随着航空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无人机已由充满探索的童年走向今日的成熟,无论是在性能上还是在操纵性、可靠性诸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种类型的飞行器在军、民用领域均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下一世纪的前景看好。

责任编辑:诚意

猜你喜欢

靶机双翼马力
靶机系统的发展趋势
遥寄
美国克雷托斯公司扩大靶机研发和制造
行摄藏地
毛衣链 给冬日摩登感加大马力
雪之魅
双翼共振的运营商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