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民王琳和他的万卷藏书

2000-06-14山东:杨桦明

收藏 2000年12期
关键词:线装书王琳古书

山东:杨桦明

一路打听,来到山东安丘市宋官疃镇老庄子村王琳家的门口,正巧,他和几位乡邻在拉家常。没等自我介绍,他便猜出了来意:“又是来看书的吧?来,屋里坐。”山东人的爽直性格,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我随王琳来到他的书房,不怕读者笑话,还算读过几本书的我,目光一下子直了。只见这10多平米的小屋,满墙壁都立着高高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一摞摞齐整的线装书。

王琳显然已习惯了来人这种反应,平静地说:“这只是一部分,还有一些放在内屋里。”好奇心使我冒昧地问:“这么多线装书,你是从哪里得来的?”王琳给我倒了一杯茶,说:“提起来话长,得从我祖上说起。”

原来,王琳的前7代祖王筠是清朝有名的学儒,在古文字研究上造诣颇深,是清代四大文字学家之一,一生著作等身,有50余种数百卷之多。《文字蒙求》解放前曾作为高小教材,解放后60年代80年代两度再版。由于这种特殊身份,加上家境殷实,他家连续几代在写书、做学问的同时,多方购书、藏书,久而久之,成为遗风,代代相传,到了民国王琳父亲这一代,家里的藏书已多达两万多卷。这些书大都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刻印的,以孤本、善本居多。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四大类,还有相当部分的医学、文学、自然科学类书籍,除少量单行本外,大部分是多卷本,最多一部达70册。

王琳从记事时候起,毕业于旧私塾的父亲就常给他讲书上的故事。在儿时王琳的眼里,这些书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他曾学着祖父的样子,手捧着书,拖着长腔,之乎者也的诵读,惹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初中毕业后,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他曾读过家藏的一些书,但由于农事繁重,后来又拉家带口,也就少了读书的时间和精力。真正对这些书作细心研读,还是从80年代末他40岁时起。那时王琳的家境虽算不上富裕,但已有好转,他便省出钱,每年往北京或省城的大图书馆、古籍书店跑,购买工具书,请教专家学者,学习掌握有关古汉语和古书收藏、鉴赏方面的知识。农闲时,更是沉浸在“一壶景芝酒,半篇说书文”的佳境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年苦学,他不仅对家中所藏的书能读懂弄通,而且还成了古书收藏和鉴赏的行家里手。

在和我交谈中,他不时从书架上拿下几部书,解开布套,如数家珍般介绍起来:这部《王荆公诗笺注》是专门解读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诗文的,是明代印制,版本很难得;这部《数学精详》是乾隆壬辰年印制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翻译西方的自然科学书籍之一。接着又是清末张之洞眉批的《朱批历代史论》、王琳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收录的善本书,他存有好几十种价值是很高的。

我问王琳,管理这么多线装书是件很费功夫的事吧?王琳说,是啊,这些书问世都在百年以上,最长的已有三四百年,保管得格外细心。就说防虫吧,每年秋天都要往书里夹菊叶。潮气重了,不能在烈日下曝晒,要在过道里慢慢晾。至于防盗,你看到了,院子里养了两条狗。讲到这,王琳叹息了一声:不过天算不如人算,“文革”时烧了一万多册。我忙问不能藏起来吗?王琳说村里人都知道我家里有古书,加上我家出身又不好,父亲想如果不以实际行动表现一下,是肯定过不了关的,便装了8麻袋,扛到村头,当着红卫兵的面点着了。红卫兵拍手笑了,我父亲的心却在流血。

我见王琳有些伤感,便换了个话题:现在,收藏可以说是全国一热,你有这么多线装书,上门求购的肯定不少吧?王琳说:隔不几天就有人来电话,有的还专门坐飞机大老远赶来,可我怎么舍得呢。1994年青岛有位朋友来我家做客,拿着一册《四书汇解》半天不松手。这可是部奇书啊,有两寸长,半寸宽,不比香烟盒大,内文很小,印得却很精细,据省里专家说此书可能是清朝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夹带作弊用的,肯定世上留存极少。我看他那么喜欢,就说了声你拿着吧。事后,我好几天吃不下饭,看看书架,虽只少了那么一点点,但我心里却空了一大片。

谈起今后打算,王琳说,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建一个藏书馆,但苦于没有足够资金,不能实现,不过他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如果有一天他的藏书馆建起来了,他希望我还能来,也希望天下爱书的朋友都来看看。责编岩 梅

猜你喜欢

线装书王琳古书
说春秋时人言及的古书“九丘”
我和古书
《野隐好读上古书》(美术作品)
王琳等
一套古书 一段痛史
王琳
王琳
再谈中国古代线装书的文化内涵
柳治征巧说线装书
《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