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木中王者 中华奇葩

2000-06-14北京王宇清

收藏 2000年7期
关键词:陈丽华紫檀木紫檀

北京 王宇清

楠木极为珍稀,是木材中的上上之选。然而,和有“木中王者”之称的紫檀相比,则不啻如“小巫见大巫”,只能是自愧弗如了。据传,拿破仑死后,墓前有一5寸长的紫檀木棺模型,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可见其珍贵程度!

再看看以下报道,相信会令你瞠目不已:一张18世纪的紫檀桌子,在美国纽约索思比拍卖行的成交价高达3000多万美元。而一只清朝雍正乾隆时期的紫檀浮雕花卉笔筒,在1995年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竟以11万元的高价售出。

看了这两则报道后,笔者不禁急欲一睹紫檀的“尊范”。

但欲一睹紫檀“尊范”却又谈何容易呢!尽管在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大型博物馆中,都不乏紫檀家具的陈设,有的还辟有专室,然而在国内,却很难看到它的踪迹。难怪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馆长马克·威尔逊先生说:“西方人早于中国人发现中国家具的价值。”作为炎黄子孙,面对如此评论,难道不感到尴尬和愧疚吗?

应该感谢陈丽华女士,正是由于陈女士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庆祝建国50周年的前夕,坐落于北京市郊的中国紫檀博物馆,终于落成并开馆了。

称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建成是中国文化生活中一件大事,是一点都不过分的。因为该馆是中国首家收藏研究、陈列展示紫檀艺术和古典家具的专题类私立博物馆,它填补了中国博物馆界的一项空白。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的该馆馆主陈丽华女士,对紫檀艺术品和家具情有独钟,她多年来不惜耗费巨资,搜购良木,延请身怀绝艺的工匠,以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为典范,精工雕刻,历时20余载,制成精品逾千件。据有关专家评论说,该馆所收藏的紫檀艺术精品,在规模和成就上,除了清朝乾隆内府外,可谓绝无仅有。

和笔者一起步入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同游者们,均对该馆赞不绝口,称其是一座高雅艺术的殿堂,笔者深有同感。博物馆建得美轮美奂,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宫廷式建筑风格,但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徜徉于馆内,华丽的厅堂庄重而典雅,举目环顾,但见一件件做工精致、价值连城的明清或仿明清样式家具,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非常荣幸,陈丽华女士亲自接待了我们一行,并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紫檀家具的历史沿革及其制作工艺。

据陈女士讲,素有“木中王者”之誉的紫檀木,它之所以特别珍贵,固然是因为其质色之美好绝伦,但其产地偏远、生长缓慢、成材极难,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据专家考证,中国古代关于紫檀木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伐檀》。其次是晋朝崔豹的《古今注》,当时称“紫楠”,“紫楠木,出扶南,色紫,亦谓之紫檀。”此后,各朝各代均有记载。

明代时,此木为皇家所重,开始在国内大规模采伐,由于紫檀木数量极少,很快将国内檀木采光。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和郑和七下西洋,沟通了中国与南洋、南亚各国的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大批优质木材,源源运往国内。截止到明末清初,全世界所产紫檀木的绝大多数,尽汇于中国。清代所用紫檀木,均系明代采办的存料。清代也曾赴南洋采办过紫檀木,但大多粗不盈框,曲节不直,皆因明代采伐过度、尚未复生所致,这是紫檀木益发为世人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女士接着说,欧美人士较中国人更为重视紫檀木。起初他们未见过紫檀大料,认为紫檀绝无大料,仅可做小巧器物。及至清朝初年,西方传教士大批来华,见到许多紫檀大器,他们惊呆了。他们这才知道紫檀精英尽在北京。于是他们多方收买,运送回国。现在欧美流传的紫檀器物,基本上都是从中国运去的。由于运输困难,他们往往并不收买整件器物,仅买柜门、箱面和有花纹的构件,运回国之后,安装木框,用以陈饰。

清代中期以后,由于紫檀木紧缺,皇家还不时从私商手中高价收购。此后逐渐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无论哪一级官吏,只要见到紫檀,绝不放过,悉数买下,上交皇宫或皇家制造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各地私商屯积的木料,也已全部被收买净尽。这些木料,用于装饰圆明园和皇宫内的太上皇宫殿,到慈禧太后60大寿和同治、光绪皇帝大婚后,已所剩无几。而民初袁世凯复辟时,又将剩下的紫檀木悉数用光。

陈丽华不无遗憾地告诉我们,宋、元以前的紫檀木器物,除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随船带去而有幸保存在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几件棋局、小架外,竟然难以举出更多的实例。紫檀家具的鼎盛时期是乾隆年间。弘历皇帝喜好器物陈设,当时的能工巧匠们殚精竭思,历时数十载,制造出数量可观、在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所谓“贡做”紫檀家具。可惜随着国运的衰落,紫檀家具的制作逐渐式微。

陈丽华女士边引导我们参观,边将紫檀相关的知识款款道来。看得出,她对紫檀器物的有关掌故异常熟悉,讲起来如数家珍。

身兼紫檀博物馆馆长的陈丽华女士是满族人。她本姓叶赫那拉氏,和慈禧太后同姓,属满族正黄旗。陈女士充满深情地对我们说,她是伴着紫檀器物长大的。问到她和紫檀的情缘,她说就好比书香门第出文人,是基因遗传吧。陈丽华出嫁时,家里长辈特意将紫檀家具作为陪嫁。沧海桑田,尽管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陈丽华的紫檀木睡床却始终伴随着她。在几十年的动荡岁月里,尤其是在那毁灭文明的空前浩劫中,为了不引来灾难,她曾把大把的金银翡翠弃如敝屣,却一直舍不得扔掉自己视如生命的紫檀家具。

都说商人是非常功利的,但陈丽华却始终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她曾多次表示,为了紫檀,即使天天吃窝头也不会后悔。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们,在鉴定了紫檀博物馆陈列和收藏的千余件家具后,称其为“东方艺术的瑰宝”。面对这满楼的艺术奇珍,陈女士感慨万端,24年啊!不错,这里收藏的千余件家具,正是陈丽华24年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见证。

紫檀博物馆陈列的各种家具:龙床、凤榻、桌、几、柜、格以及宝座和屏风等,无一不令人交口称赞。如果你用手去抚摸,会感觉它们光洁细腻,宛如刚出生婴儿皮肤般滑爽柔润。一些摆在展厅显要位置的“大制作”,更使观者惊讶不已。如被称为“镇馆之宝”的大型紫檀木雕《清明上河图》屏风,系由陈女士率领500名技师,用了两年时间精雕细刻完成的。这一“格高神秀”的传世佳品,规模宏大,景物精致细腻,人物生动传神,它体现了当代中国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此外,高达3米的紫檀木雕紫禁城角楼模型,9梁18柱72条脊,样样不差,完全是榫卯结构,没有用一根铁钉。它分解时灵活自如,组合后则严丝合缝,稳如泰山。其他如万春亭模型、五台山龙泉寺牌坊模型等,亦以其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引来大批参观者驻足。

陈丽华介绍说,紫檀木质地坚硬,色泽深重,纹理纤细浮动,呈不规则的蟹爪纹。它不但生长缓慢,非百年不能成材,而且有“十檀九空”的说法,因而它的价格,比昂贵的楠木,还要高出20余倍,真可谓“寸檀寸金”。由此推算,紫檀博物馆中珍藏的上千件藏品,包括那些重量以吨来计算的“大制作”,耗资之大,该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啊?!

有一个巨大的疑团,始终萦绕在笔者心头:作为商人的陈丽华女士,投入巨额资金,建造这样一个并不盈利的艺术宫殿,她究竟图的是什么?据说有人在陈女士的工厂参观过她的紫檀艺术品后,为求购得一件,曾五次三番地往她的工厂跑。但当时已经积蓄了相当数量的藏品的陈丽华却没有卖出过一件。甚至世界知名的富翁以及国际政坛上的风云人物,都没能使她破例。在物欲横流的商海,作为一个企业家,陈丽华令不少人感到费解。她投入大量资金从事这项事业,结果只是大量投入,却几乎没有产出,这样做是否值得?这样做的人,是否太傻?

陈丽华面对笔者的问题,淡然一笑说:“国家著名的文物专家、鉴赏家王世襄老先生曾说:‘这是因为笃挚虔诚。”笔者听后若有所悟,不禁联想起陈女士曾经说过的一些话:“做事情时,把利益看得太重,是做不完美的。”“人活着,要留个清白、踏实的名声。”“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财富最终是全社会的。”“能给后人留个纪念,增点什么,添点什么。”正是因为陈丽华信奉这样的价值观、金钱观,她才能在前后长达20余年的时间里为紫檀无怨无悔。

知情者透露说,在陈丽华开始从事紫檀开发事业的时候,她和她的员工们工作的环境异常简陋,劳动条件也很不理想,但她硬是和工匠们一道埋头苦干。陈丽华亲自参与采料、造型、刻、雕、磨、打等每一道工序。她还曾经先后8次亲赴缅甸的热带丛林,采办紫檀木原材。在密不透风的原始森林里,她跟随向导,挥汗如雨地艰难跋涉。如今提起这些,陈女士却总是一脸的满足,因为这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她心中那神圣的“紫檀”。

陈丽华女士最大的功德,还是她对“活的国宝”——几近失传的紫檀艺术之制作工艺的及时拯救。为此她不遗余力并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她广泛地延揽了大批能工巧匠,并和他们一道钻研制作技法和刀工。由于紫檀木不同于其他木料,故而工匠们的技法和刀工,都必须在真材实料上练手。据说,当时按各道工序而设置的车间,竟达40多个。为了拯救这门独特的技艺,陈丽华所付出的代价,无疑是极其昂贵的。在她和一些堪称国宝级的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推动下,断代已久的紫檀工艺,走向了光辉的复兴。

如今,一座高雅而气派的中国紫檀博物馆终于矗立在了北京市的东郊。一个曾经令陈丽华魂牵梦萦了24年之久的梦想,也终于成为现实。紫檀博物馆揭幕的当天,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以及中外关心紫檀艺术的千余位嘉宾莅临了庆典。

站在巍峨壮观、气势恢弘的紫檀宫下,陈丽华女士的心情无疑是非常自豪且欣慰的。作为新中国第一位产权到位的私立博物馆的所有者,陈丽华实际上已有意无意地参与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这,也许正是对陈丽华毕生追求的最好回报吧!

猜你喜欢

陈丽华紫檀木紫檀
基于均匀化理论的根土复合体三维本构关系
陈丽华以“匠心”守护紫檀文化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中国紫檀博物馆
紫檀的江湖名称之乱象解读篇
现代红木家具鉴赏
——话说紫檀木
大果紫檀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紫檀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嫁给“唐僧”,中国富姐陈丽华的婚姻智谋
清宫使用紫檀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