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太极拳的“身知”

2000-06-13

精武 2000年10期
关键词:表弟功夫太极拳

大 彤

1998年春,《精武》发表《武禹襄“身知”》一文后,引起武术界以及太极拳圈子里的极大关注。有的拳家看罢文章甚至问:什么是“身知”?可见当前认识“身知”、了解“身知”者寥寥,并非文中提及的“现在听来似乎很普通了”。

笔者于六十年代初识吴式太极拳时,就听说过此种功夫,当时只当故事听,以为是人家为渲染吴式太极拳编造出来的说法而已。十年后,我见到京城著名太极拳家杨禹廷,他亲口跟我讲了“身知”在练拳过程中的意义,但他不叫“身知”,而是叫“身上明白”。他对我说,如今××身上明白了,××如今已经明白了。当时我以为“明白”就是懂劲了。后来老爷子见我有些困惑,就进一步向我解释“身上明白”的真正含意。他伸出两手有一肩宽,说:“明白好比是这儿(右手),到懂(左手)还有一段距离。”拳论云: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从拳论理解,“身知”功夫还未达到懂劲的境界,但功夫已到中乘以上。据文章介绍,武禹襄的外甥李亦底在椅上,双手放在扶手上,他的表弟高大有力,将双手按住李的双臂。李“哈”的一声,将表弟放到八尺外的椅子上。我以为,没有“身知”,难以做到放人于八尺之外。

太极拳属内家拳,没有内功就称不上太极拳。“身知”需要一定的内功。具有“身知”功夫的拳家,基本可以做到“无形无象”或接近“全身透空”,几乎看不到动作,只是从脚到手各个大小关节牵动阴阳变化。太极拳的科学与其它领域的科学大同小异,只是还须亲自实践直至精通。练太极拳者单单能讲道理,能写论文,还不是太极拳家,还要求身上明白。

“身知”可以称得上是综合功力。所谓综合功力,是“用意不用力”、“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是“一动无有不动”,“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是“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总之,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松柔功夫。太极拳博大精深,如对太极拳没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就难以达到“身知”。

文革后,杨禹廷不顾八十多岁高龄,继续指导他的嫡孙等五六名学生。现在,这几位学生已经是厂长、画家、干部和工人。他们大都不到十年就已达到“身知”的境界。杨师训练学生,并没有什么捷径,就是教学生认真盘拳,一招一势,即遵循阴阳学说,轻扶“八方线”,行拳走弧线,每招每势注意阴阳变转,即如拳论所讲“变转虚实须留意”。

“拳论”中介绍“身知”时,这样写道:“两人相沾,不但皮肉相接触,还要劲与劲相接触,才能进行顺势借力发放。”“劲与劲相接”是太极拳之术语,实际操作,恐有误传之弊。“劲与劲相接”与“引进落空”的拳理正好相反。例如前面所说,李坐在椅子上,双手放于扶手上,其表弟用力按住他双臂,接触点是双手按臂的地方,如果以劲相接,则很难将他的表弟发放出去,故须“引进落空”,即在准备接受攻击者之前,周身处于松柔状态或“全身透空”状态,实际已对来犯者产生极大的威慑力。松柔透空者松定后,自身已经变为高大壮实了,像一根铸入地下的十分坚固的水泥柱,正如拳论所指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身知”是太极拳上乘功夫。凡练太极拳者都应该有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去追求“身知”。而这些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去做。老子曰:“行于大道……大道甚夷,而人好径。”不可不察。□

猜你喜欢

表弟功夫太极拳
我的表弟
淘气的表弟
功夫猪
爱哭鬼表弟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光影视界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