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狼来了……

2000-06-07

父母必读 2000年8期
关键词:谎言惩罚儿童

古老的童话

故事一:从前有个放羊娃,闲坐在山坡上无事,看着远处干活的农民,心里盘算,怎样才能让他们过来呢?忽然,他觉得自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大喊起来:"狼来了!狼来了!"周围的农民急忙奔跑过来,问:"狼在哪儿?"放羊娃笑了起来:"没有狼,我逗你们玩的。"农民们生气地说了几句放羊娃,就走了。

放羊娃心里很得意:我能让这么多大人上当,多好玩!

后来,放羊娃又重复了几次这样的恶作剧,大家气愤地说:"我们再也不相信你了!"

再后来,狼真的来了……

故事二:小白兔在森林中吃草。忽然,它发现一只大灰狼离它不远,跑是来不及了。于是,它忙捂着肚子向走过来的大灰狼说:"哎呀!狼先生,你行行好,快把我给吃了吧。我刚才吃了毒蘑菇,肚子疼得要命。实在是太难受了。"

大灰狼一听小白兔中了毒,连忙走开了。

机智的小白兔脱险了。

这是我们经常给孩子们讲的两个故事。同样是不真实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却起着不同的作用:一个是寻开心,一个是自卫。于是,人们给它们以不同的评价:前者被认为是撒谎,后者则被视为机智。

每一个家长都讨厌孩子对自己撒谎,每一个家长都有过对付孩子撒谎的经验。而细细回忆一下,也许大多数家长本人,也都有过没说真话的经历。

什么是撒谎?

撒谎好像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概念,但实际上,许多人在说"他撒谎" 时,用得并不准确。因为,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之中,也有着多层含义。首先,撒谎是指讲不真实的语言;其次,说话者不相信自己说的话,知道那是错误的;第三,这种言语欺骗是有意的;第四,撒谎的目的是为了让听者上当。

也许,这样一个明确的定义能对你鉴别孩子是否真的在撒谎有一定帮助。至少你已经知道,当孩子自己并不认为所言为假时,那些充满着想像的语言并不是谎言。

在成人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为了情感、为了想要得到的东西、为了想要去做的事而说谎。从某种意义上说,欺骗或说谎是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根据说谎的目的,可以把说谎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为了维护他人的情感(或他人的自尊)而说谎;第二类是为保护自我避免受到惩罚而说谎。孩子也是一样的。

先讲讲第一类:

维护他人情感

有一个女孩在3岁生日时,希望奶奶能够送她一个会说话的娃娃。她期待了很多天,结果在她生日那天,奶奶送她的却是一件毛衣。当这个女孩打开礼物,看到毛衣时,奶奶问她:"喜欢吗?"她笑着对奶奶说:"喜欢,谢谢奶奶。"事实上她并不喜欢这个礼物。但与其他许多儿童一样,她已经知道怎样处理此类情景。她把自己的内心期待掩盖起来,用微笑来代替失望与不愉快。这说明她已经学会了一种与说谎有关的社会交往规则:保护他人的情感。

同样是说谎,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但不会批评孩子,反而会感到孩子很懂事。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般人都认为,这样做能有效地保持人际关系,具有社会适应性价值。

儿童是通过观察身边人的行为学习这种说谎规则的。被学习者主要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人物,如父母或兄弟姐妹。

罗兰的母亲突然想起她的一个朋友今天要到她家来玩,而她本来今天安排的许多事情还没有干。她当着罗兰的面说真希望沙莉不要来。正在这时,门铃响了,沙莉带着孩子来访。罗兰的妈妈打开门,同样是当着孩子,对来访的沙莉说我非常高兴你们到我们家里来玩。在这种情景下,即使儿童并不直接参与交往,但他们观察到了父母的谎言,也知道这是为了维护他人的情感。

因此,当父母明确地告诉孩子不伤害他人情感的道德的重要性,教育孩子利他行为和同情心时,他们并非直接地教孩子如何去说谎。儿童可能很小就知道了诚实与不伤害他人情感之间的矛盾,并学着处理这个道德两难问题。

有一个研究者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告诉儿童,如果他们完成一个任务,他们会得到一个很好玩的玩具。但在他们完成任务后,给他们的玩具并不好玩。研究者观察儿童得到不好玩的玩具后的面部表情。尽管儿童没有违心地说他们喜欢这个玩具,但如果儿童没有表现出对所奖励的玩具的失望,就是为了保护实验者的情感。一、三、五年级学生参加了这个实验。结果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掩盖内部状态的能力在逐渐增强,而女孩显示这种能力比男孩更早,程度也更深。

再讲第二类:

逃避惩罚

在儿童早期,说谎最多的情况是为了逃避惩罚。当儿童承认了错误受到惩罚后,他很快就学会了说谎。例如,母亲在离开房间时,告诉2岁女儿不要吃饼干。但当母亲不在时,孩子还是吃了。母亲回来问孩子是否把饼干吃了,开始时孩子会承认是她吃的。母亲在此时的反应一般是:由于孩子没有遵守她的话而生气或不安,继而惩罚孩子。儿童并不笨,只要有一两次,她会发现如果她承认吃了饼干,她将被惩罚。这样,为了避免受罚,她就想到了找替罪羊:猫吃了。

在这个例子中,母亲实际上是告诉孩子:①说谎是不好的或坏的,如果发现她说谎,她将受到惩罚;②如果偷吃饼干,她也将被惩罚。由此一来,这个儿童便面临着两难境地:如果她告诉了母亲犯规的事实,她将被惩罚;如果她说谎,她也将被惩罚。但如果说谎,或许能够骗过母亲,逃避惩罚。儿童并不需要很长时间就能学会许多类似的犯规与说谎间的关系,于是他就形成了说谎可以避免惩罚的意识。

然而,大人最讨厌、最气愤的就是这种类型的说谎。

许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都表明为了避免惩罚而说谎是孩子很早期就学会了的技能,而且,在生命的前6年里不断地增加。智商高的儿童比智商低的儿童更有能力说谎。

尽管避免惩罚的说谎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孩子出于生存与适应的"自然行动",但并不意味着从道德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行为。

于是我们开始研究说谎与教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说谎行为与教育策略的严厉程度之间存在着关系。一般来说,惩罚得越严厉,孩子犯规时越可能说谎。

在孩子因做了坏事而说谎时,大人往往会忽视行为本身,而对孩子说谎大加指责。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这样说:"但他对我说谎!"这是由于在我们头脑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处于重要关系中的人们(包括朋友、父母及孩子、丈夫及妻子等)不应该相互欺骗,因为说谎会损害这种关系的结构及相互信任。我们经常会因为某人的说谎而感到不安,主要原因是害怕失去信任,损害有关的人际关系。这样一来,父母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孩子说谎上,他们可能认为孩子说谎反映了父母与孩子个人关系的中断。父母总是觉得"他不应该对我说谎。如果他说谎,就不可能与我有好的关系"。事实上,孩子说谎是一种避免惩罚的自然需要。这种自我保护的行为并不反映他与父母之间关系的成败。但父母却把注意力集中在说谎行为上,而不是不良行为的本身。

作为父母及教育者需要去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违规的本身,而不是说谎行为。例如,孩子从别人那里拿了东西(或者说偷),我们应该教的是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把注意中心集中在"偷"上。如果让孩子学会不偷,那么他也不需要说谎了。

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承认说谎是正确的,重要的是要在说谎与导致说谎的不良行为之间作出区别。因为说谎只是某种"失败"行为的自然结果("失败"导致说谎)。我们要惩罚与避免的是不良行为本身而不是说谎,如果没有不良行为的产生,怎么还可能出现说谎呢?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此,说谎并不比不良行为更坏。在教育时,应该避免的是不要让孩子有做坏事的机会,说谎不好,不良行为本身更不好。

不同年龄的不同谎言

雷宁编译

小时候撒谎,长大后会变成谎言家吗?绝对不会!像成年人一样,小孩子也要耍弄诡计或乔装打扮,但两者行为的性质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能像成年人编造的那种真谎言,只在12岁以上的青少年中出现。

当孩子撒谎时,他是在寻找一种实用方法以逃避困境。事实上,他是在创造。先撇开道德,关注一下说谎对儿童人格形成的积极作用。儿童首次撒谎成功,击碎了父母无所不知的神话,他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儿童可以借助撒谎来使自己承受外部世界的压力,建立并保持自我。同时,撒谎还使他意识到了一个他人无法闯入的内心世界。

4岁以前的孩子不懂得何谓谎言。当孩子开始学说话时,他发现语言是奇妙的无所不能的工具,并凭直觉运用它。在游戏中,它创造故事,编造想像,但绝对不是撒谎!当3岁的泰澳打碎了一只茶杯时,他申辩:"不是我!"这是实话,因为他的愿望是拿杯子喝水,不是打碎它,是这只讨厌的杯子自己碎了。根据他的逻辑,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4岁的儿童没有丝毫有意欺骗他人的愿望,仅仅是愉悦自我。他虚构故事的用意是实现自己的愿望、否定挫折和揭露内心深处的企盼。父母这时要懂得如何去倾听。

6~12岁的儿童为了寻求帮助而撒谎。这时是"理智的年龄",儿童在智力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他的最大发现是大人们在觉察方面的缺陷,懂得了谎言的用途……10岁的儿童已经完全明白说谎是错误的,但他同时又发现不说实话有时倒能解决一些问题。他们一味地撒谎有时是为了好玩、吹牛、避免报复等,但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进入少年时期的压力:考试成功,做个好学生……只要达到父母的要求,不让他们难受,与他们期待已久的形象相符,一切都在所不惜。父母这时可以告诉孩子谁也不会相信他的自吹自擂,学习成绩是客观事实。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找到他想掩盖的创伤并设法医治。

4~6岁时,某些儿童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父母与其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恰当的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这是帮助孩子分辨真实和想像的最佳时期,并养成必将影响他一生的诚实习惯。

青少年时期渴望的是自由和独立,但直接顶撞父母往往引起父母的愤怒,所以,托词借口成了他的最佳出路。谎言构成了一道抵御外来侵犯的防线,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父母如果不愿看到无休止的谎言,就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变得理智起来。

由此看来,撒谎是否无罪甚至应该听之任之呢?当然不是!撒谎具有反社会的倾向,与偷盗同出一辙,即使未发展到令人担忧的地步,也应常常干预而不使撒谎发展成为恶习。只是在决定惩罚的力度时,应考虑到儿童的年龄、责任和动机。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可以避免绝对化。

理解不同年龄的孩子为什么撒谎,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使孩子成长为一个正直、诚实而又机敏的人,因此让孩子也理解各种各样的谎言,将有助于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中正确使用语言工具。

关于真诚和谎言的对话

余焕然

我女儿今年二年级,年龄虽不大,但常常提出一些稀奇古怪问题,让你猝不及防。前不久,她突然"发难":"爸爸,我问你个问题,你不是说,撒谎的孩子是坏孩子吗?可是刘胡兰明明知道谁是共产党员,却骗敌人说不知道,这不是撒谎吗?

爸爸: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说明你爱动脑筋了。爸爸以前是跟你讲过,对人要真诚,不能撒谎。但是我讲的这个"人",是一个统称。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到某一个人时,情况就要复杂得多了。你前面说到的刘胡兰面对的是她的敌人,能真诚吗?她一"真诚",势必就成了出卖同志的叛徒。别人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刘胡兰这个"谎言",是正义的"谎言"。

在日常生活中,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何"撒谎",还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机敏和聪慧的程度。

女儿:你举个例子,让我来回答,看我聪明不聪明?

爸爸:上星期六,妈妈去技工学校考外语,我去单位学习,家中只有你一个人。这时候,如果有一个你不认识的人打电话到咱家,说要找爸爸、妈妈,你该如何回答?

女儿:我就说爸爸妈妈还在休息,让他中午再打电话来。

爸爸:你为什么不说爸爸、妈妈不在家?

女儿:因为我不知道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好人,中午打电话找你们也不迟;如果是坏人,我说你们不在家,他就会欺侮我人小,打不过他,然后踢开我家的门,大胆干坏事。

爸爸:你这个想法不错,警惕性也很高,但是,你这个"谎"撒得不高明。如果,这个人不肯放下电话,非让你叫醒爸爸妈妈,探听虚实怎么办?你坚持不喊,他就会据此判断出你在撒谎,那后果就严重了。

女儿:那我该怎么说呢?

爸爸:这时候,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给这个人一个不确定的、模糊的概念,例如你告诉他,我爸爸妈妈上街买菜了,或者说爸爸去传达室拿报纸了,妈妈去做衣服了,你等一会儿再打电话来。这样,他就会估摸不透,狐疑难决,不敢轻举妄动。

女儿:我知道,爸爸这个谎言应该叫"聪明的谎言"。

爸爸: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好多"谎言"是为大家所乐意接受的。这些"谎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它不仅不违背"道德前提",而且还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缓和矛盾、润滑关系等作用。

女儿:你说给我听听好吗?

爸爸:例如,一个人家,父亲得了不治之症,但儿女却"平静"地告诉他,不要紧,小毛病,休息、治疗一个阶段就会好的。众儿女为什么"撒谎"?那全是为了宽慰老人,以减轻他的心理负担,有利于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又叫什么?这就叫善良的"谎言"。在一个家庭里,妻子长得并不漂亮,但做丈夫的却常常夸她长得美,妻子明知此话有假,但觉得心里美滋滋的。这叫什么?这叫爱的"谎言";反之,如果你一味地"真诚","实话实说",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景呢?老人从医院出来,神情黯然,面目憔悴,众儿女却朝他大声嚷嚷:"爸爸,你得了癌症了!"那可怜的老爸还不一屁股跌坐到地上;丈夫指着妻子,"你看人家的老婆长的……"那妻子闻听此言,还不得一跳三丈高。

女儿:哈哈哈……

让谎言不攻自破

木玉兰

大约是在儿子入学之后的第3个月,一次数学测验之后,试卷总也不见发下来。问儿子,他说老师没发,我也没追问。几天后再问,还是说没发。疑惑之下,翻看他的书包,卷子就在书包里,多处出错,分数不理想。面对这一重大发现,我们都傻了眼:儿子竟然说了谎!做一个诚实的人是我们家基本的道德标准。我们夫妻如临大敌,责骂、批评、讲理一齐用上,目的是想从此根除这类错误。重压之下,儿子又是哭,又是认错,最后保证不再重犯,此事才算结束。

可不久,类似的事又发生了。儿子要么为不完成作业找借口,要么为不守课堂纪律找托词。打、骂、吓、罚依次进行,都没有使他下不为例。到底该怎么办呢?

静下来反复推敲,这可能是孩子在尝试自己的新本领,却没有用对地方。看来这还需要"以智攻智"。

此后,每当这类事发生,我都不动怒,先平静地听他说,然后抓住他的逻辑漏洞一一提问。儿子对这样的问题很乐意回答,但答到最后,往往难以自圆其说,满面尴尬。每到这时我们会相对而笑,笑得十分开心。笑过之后,再一起分析这样做的利弊得失,颇有效果。

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儿子说:"妈妈,明天老师要带我们去参观植物园,规定每个同学可以带不超过50种食物做午餐,我已经和同学约好,只带40种就可以了。"我问:"你想吃些什么午餐?""我想吃面包、蛋糕、可乐……"我把他带到面包屋,让他数一数一大盘面包有几个,才数到第二盘,他的声音就由大变小,慢慢听不见了。 这时我才说:"我得准备一个大麻袋来装40样食品,明天你不用背书包,就扛着大麻袋去游植物园,好吗?"儿子大叫:"不要,不要,太多啦!"此时,我已忍不住笑出声来说:"说实话吧,到底买多少?""4种。"

一路无言,快到家时,儿子突然说:"妈妈,我以后再也不说谎了,说谎骗不了人,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我看着他一脸认真的样子,只说了一句:"明白了就好。"

还是说出来痛快

王学江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记得她刚上一年级时,一次单元考试只得了89分。当时孩子的情绪很不好,也很怕我们会批评她。当她战战兢兢地拿出试卷给我们看时,孩子的爸爸说:"闺女,你真棒!你已经能写这么多字了。只要你努力,一定会学得非常好!"我们很高兴地在孩子的试卷上签了字,孩子的情绪也由阴转晴。在轻松的气氛中,我们和孩子一起分析了出错的原因,使她从一开始就对考试没有了恐惧,对学习充满了信心。这以后,她一直很努力,几乎每次考试成绩都不错。然而,当她拿着优异的成绩给我们看时,我们也只是给以适度的表扬,并让她看到自己仍有不足之处,好成绩只能代表过去。这样孩子每次考试后,无论成绩好坏,都如实地告诉我们。因为她既不用担心我们会对她指责或打骂,也不用为了取悦我们或不让我们生气而绞尽脑汁。

随着孩子的长大,她又开始有了一些其他的事想瞒着我们,如想在地摊上买些在同学中流行的小卡片;和同学、老师闹了别扭等等。一般我们也不会过多追问,相信有些问题她可以自己解决。但她自己也慢慢地发现,有什么心事直接跟我们说,往往都会得到最恰当的帮助,使心情轻松愉快。什么事总是掖着藏着,不但得不到帮助,而且自己老是紧张不安,还不如说出来痛快。

轻松、活跃、自由的家庭气氛,养成了孩子开朗坦率的性格。

冷静分析,区别对待

李文馥

多数儿童都有一次以上的说谎经历,有的还比较严重。有报道说,国外有个6岁的儿童经常编些非常离谱的谎言,有人甚至想把这些话整理成科幻小说发表。

幻想不是谎言

幼儿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喜欢看生动的图画,听离奇的童话,甚至将自己的情感和想像也融会到故事之中。有时,他们分不清现实和想像的关系,将自己的想像当成事实来讲。这种编话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儿童会自然地提高对真实世界和虚幻世界的分辨能力。对那些尚不能分清想像和现实的幼儿,一定要谨慎。弄不好,孩子还没有弄清楚你为什么惩罚他,就已经开始对你这个人产生了恐惧。成人应该做的是对他的故事提出某些问题,就事论事地引导孩子了解真实与非真实之间的区别。

安全带来坦诚

有时孩子真的是在说谎。但无论这谎言是为了博取人们的称赞,避免父母为他的担心,还是想掩盖错误以逃避惩罚,都说明孩子的心中缺乏一定的安全感。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感到在任何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的,是会帮助他和支持他的。有了安全感,孩子就会说实话。

讲究问话的艺术

不要直接问那些令孩子难堪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那样的问题无疑是一个你给孩子设的陷阱。结果,你诱导了孩子说谎,又引来了自己的愤怒。有的家长明知孩子没写作业还要问:"你写作业了吗?为什么还不写?"但很多情况下孩子自己也不知为什么,他不得不编。你还不如直接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在某个时间之前写完作业,如果有困难可以和你讨论。

别贴标签

有些家长碰到孩子说谎,很生气。为了加强教育,故意夸大说谎的严重后果。"你要是变成了撒谎的孩子,以后谁也不会再相信你了!""你怎么变成了爱撒谎的坏孩子?"这样的评价有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打上烙印,影响到孩子以后的为人。操之过急,往往适得其反。在很多情况下,孩子并没有恶意,只是想试试自己能走多远。

调动自信与自尊的力量

习惯性说谎是非常棘手的,就好像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挖了一个深坑,而且安居其中。我们的责任是帮助他,把他从深坑中拉出来。这并不容易,需要进行艰苦、耐心的教育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家庭与学校的配合、批评与鼓励的配合、讲道理与自然后果惩罚的配合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最为重要的是必须给他以自尊和自信,给他以真诚的爱的感受。无论是对他进步的鼓励,还是对问题的批评,都不宜宣扬,不宜在公开场合下处理。否则,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尊心就更难办了。

以身作则

只有诚实的家长才能培养出诚实的孩子。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万万不可忽视的。

编后语:

在英国,一个6岁的中国女孩子对我说:"我妈妈说我可以看电视,想看多长时间都行。"

"真的?"

"不,不是真的。"

"哦?"

"我特别想看电视,可是妈妈不让。我说谎了。英国孩子不可以说谎,我是中国人,我可以。"

"?"

我没有就这个问题同这个坦率的女孩讨论下去,但这个大大的问号却一直留在了心中。

尽管说谎有时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被社会所接受的。 但是,语言的目的是交流信息,信息的真实性决定信息的价值,也决定着传递信息的人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必须时时想着一条全世界通行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无论走到哪里,诚实的人都会受到更多的信任,也会得到更多的机会。记得北京师范大学的陈会昌教授曾向我们讲述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位中国某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到美国读博士学位时,用办公室的电话打了40分钟的国际长途却不承认,还说自己是在做实验,最后被开除了。这不仅使他个人失去了一个机会,也大大地丢了中国人的脸。

世界是多彩的,并不是非黑即白;人是多样的,也不是非敌即友。面对这复杂的世界,在直言与谎言之间,有没有更好的说法?鲁迅先生《立论》中的"哈哈"的确耐人寻味。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徐 凡 段冬梅

猜你喜欢

谎言惩罚儿童
创意谎言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谎言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真正的惩罚等
揭穿谎言
谎言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