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名人与澳门

2000-03-24芮立平

知识窗 2000年2期
关键词:孙中山澳门

芮立平

澳门,这颗东方明珠,历史上曾是东西方文化、贸易的交流中心。由于其地理环境及特殊的政治历史背景,许多名人都和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贾梅士(1524—1580)是葡萄牙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他风流倜傥,才思敏捷,但却受到了一些王公贵族的嫉妒和排挤。于是,他愤世疾俗,于1553年志愿到印度服兵役。到印度不久后,他因讥讽印度总督,被驱逐到澳门。在澳门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没有消沉意志,而是用笔不断地倾述着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他在自己的居处(今称贾梅士石洞)完成了史诗—《葡国之魂》,可堪称葡萄牙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现在澳门的贾梅士博物院是为了纪念他而创建的,是澳门最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地方之一。

十六世纪西方殖民主义者相继来华,一些传教士相辅而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于1581年抵达澳门,先在圣保罗修院学习中文。后来他以澳门为据点,曾至广东肇庆、韶州、南雄,及南昌、南京、北京等地传教,他以介绍西方科技为手段来传教,结识了众多的达官贵人。当时信奉天主教的知名人士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等。在他们的协助下,利玛窦把西方的天文、地理、测量、数学、水利等科学技术和西洋绘画技巧介绍到了中国来。其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和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均由澳门进入中国传教,并传人铸炮术与舆图绘制等技术。在此之后,以徐光启等人为代表的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积极地研究西法天算,讲求经世致用的实学,形成了一股清新的学风,对明季,甚至对清代的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以来,文人都到澳门游历、学道、定居者,可谓不计其数。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家,江西临川人,著有“玉茗堂四梦”。其中尤以《牡丹亭》最负盛名。他是第一个畅游澳门并写作澳门文学作品的著名文人。1591年他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在南下赴任期间,于11月中旬从广州番禺乘船前往澳门游览,并写下了几首澳门诗,一为《听香山译者》,二为《香山验香所口号》,三为《香澳遇贾胡》等,这些是我国最早记载澳门风情的诗作。诗中描写了澳门旖旎的风光、繁忙的海外贸易、往来频繁的各国商人、打扮妖艳的外国妇女等。1598年,他在撰写名剧《牡丹亭》时,还特地在剧中安排了一出澳门戏,并把澳门作为该剧主角出身的舞台。从这种意义上说,《牡丹亭》是我国最早反映澳门社会的文艺作品。

清初“六大家”之一的我国著名画家、诗人吴渔山(1633—1718),江苏常熟人,于1681年五十岁时去澳门,翌年加入了耶稣会。其后6年晋升为司绎。他在澳门醉心西学,晚年苦学拉丁文,在澳门圣保罗学院居留期间,曾作《渔山袖珍册》、《白傅湓江图卷》、《秋山红叶图》、《山水立轴》等画。他在澳门接触了西方绘画之后,十分注意吸取西方绘画艺术之长,画法更臻完善。吴渔山的作品曾往欧美展出,有“中国的托马斯·劳伦斯”之称。他曾著有《三巴集》,其中《澳门杂咏》30首,内容均与澳门有关。此外,屈大均、五逢甲、汪光镛等在澳门所作的诗词,也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澳门是窥视中国的窗口,西方许多画家随商船来到澳门,寻求创作异国情调的灵感。对中国乃至远东早期油画最有影响的西洋画家要数英国人钱纳利,他的高徒关乔昌也是中国最早期油画家中的佼佼者。钱纳利(1774—1852)肆业于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曾拜著名肖像画家雷诺兹为师。他于1802—1825年旅居印度,1825年移居澳门,后在澳门去世,前后历时27年。在此期间,他除了到广州和香港作短暂的停留外,一直居澳作画、卖画和授徒。钱纳利在澳门广收学生,传授西洋绘画技法,促进了西方的油画、水彩画和水粉画逐渐在中国的兴起和推广。而钱纳利的作品风格在当时也受到了许多学生和爱好书画者的临摹和复制,形成了“钱纳利画派”。

林则徐与澳门的关系缘于禁烟运动。1839年3月11日,钦差大臣林则徐到了广州,全面展开禁烟活动。林则徐在领导禁烟斗争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深感沿海地区的文武官员“不谙夷情”。因此,他以卓越的远见,将澳门作为了解西方的窗口,派人赴澳门坐探及组织力量翻译《澳门新闻报》等。但这些毕竟不是第一手材料,为了严厉查禁鸦片、抽查澳门人口、加强中国政府对澳门的管理,也为了考察澳门的风土人情,从感情上去认识和了解西方的文化习俗,林则徐决定亲自巡视澳门。1839年9月3日,林则徐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陪同下巡阅澳门。林则徐巡视澳门,是他的禁烟措施的延续。

资产阶级维新派、中国同盟会员、中华革命党人郑观应、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经利用澳门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积极地进行过活动。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县人,是中国近代早期具有完整的维新思想体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物之一,是揭开民主和科学序幕的启蒙思想家。他自幼便出入澳门。他在19世纪60~70年代撰写的宣传维新思想的名作《救时揭要》中,就有不少揭露澳门积弊的篇章。从中年起,郑观应便在澳门置家居业。这段期间,他在澳门撰写完成了体现他成熟的维新思想体系的《盛世危言》,对继之而来的维新变法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观应在经理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和经办粤汉铁路时,也曾利用他的社会名望,在澳门、香港等地号召华商参与“官商合办”的洋务企业活动。

1896年11月,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亲赴澳门宣传变法维新思想。在澳门巨商何廷光等人的支持下,康有为决定将澳门作为维新派在华南的活动基地,并让其弟康有仁留在澳门继续活动,并筹办一份旨在宣传变法维新的报纸。经过3个月的准备,《知新报》于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出版了。该报鼓吹维新变革,特别是康有为的变法主张。它与上海《时务报》,天津《国闻报》一起成为了全国变法维新之士最爱读的三种报纸。1898年9月,戊戍变法失败后,澳门成了维新派人士及其家属的避难之地,康有为的父亲、女儿也避难澳门。但由于康有为等人并没有很好地总结失败的教训,因而很快便由维新派蜕变为保皇党。由于澳门交通便利,便于与国内外联络,康有为遂决定将保皇会总会移至澳门。1900年,保皇会章程确定总会设于澳门,澳门从此便成为了保皇派的最重要活动基地。1905年立宪运动后,在澳的保皇会成员又为君主立宪制大造舆论。直至辛亥革命前,澳门依旧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宣传他们各方面主张的重要阵地。

澳门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孙中山先生早期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他在这里认识了世界,并走向了世

界。12岁那年(1878年),孙中山先生跟随他的母亲来到澳门,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如此众多的西方人士,第一次接触到西方文化,给他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学堂毕业,于同年9月到澳门镜湖医院出任新设的西药局首任义务医席,成为了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孙中山不但医术精谌,而且医德高尚,享誉港澳。他为贫苦市民治病赠药,反应强烈。在行医的同时,他还致力于社会活动和革命言论的传播。孙中山在澳门从事社会活动的最重要表现是与葡人好友法连斯哥·飞南第合办中葡两种文体的《镜海丛报》,该刊始创于1893年7月18日。孙中山主理的《镜海丛报》发表的社论和新闻,大都抨时击弊。于是,这份报纸成为了近代中国第一份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密切相关的报纸。1895年,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乔装返回澳门,从而脱险。

辛亥革命后的两年间,孙中山曾两次回到澳门。1912年5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出任铁路监督后回到澳门,这是他经澳门流亡海外17年后第一次回澳门。第二次回澳门的时间是1913年6月,一方面是由于长女孙涎病危,另一方面是为了与陈炯明商谈“讨袁”大事。此后,孙中山一直对澳门颇为关注,而他领导的革命党人更是将澳门作为讨伐袁世凯及其党羽的前哨阵地。在1914年~1916年间,孙中山委派朱执信多次抵澳筹办军火和印刷传单,致力于推翻袁世凯复辟的斗争。1919年5月,孙中山特命其子孙科为特派员,到澳门成立办事处,发动在粤陆海军协力驱逐桂系军阀莫荣新。可见,澳门一直是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基地,此外,也是他原配夫人卢慕贞(1867—1952)及其女儿长期居住之地。孙中山深受澳门人民的支持和爱戴。孙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噩耗传到澳门,澳门各界人士深为悲切,商界下半旗致哀,人们冒雨集中在镜湖医院隆重地举行了追悼大会,共有2万多人参加,此为澳门有史以来最大的追悼会。

二战爆发后,葡萄牙宣布澳门为“中立区”,因此内地和香港有大量的难民涌入澳门,其中有不少文化人和艺术家。这时期在澳门的中国画家有张大干、高剑父、关山月、罗竹坪、方人定等,还有油画家余本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岭南派”宗师高剑父(1879—1951),他于1938年移居澳门。他的高足司徒奇和关山月也于1938年、1939年先后来到澳门,以高剑父为首的“岭南派”画家在澳门开展了许多有益于抗日的活动,不但影响深远,也为澳门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画人才。

猜你喜欢

孙中山澳门
孙中山的绰号
遇见澳门
澳门辽宁 携手同行
千万不可小看书生
澳门回归日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待人有求必应
孙中山彰显气度
99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