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地质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1999-01-13崔政权黄扬一

中国三峡建设 1999年8期
关键词:新址库区滑坡

崔政权 黄扬一

三峡库区的城镇迁建、移民安置是一项庞大的科学性极强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地质问题多且复杂。“千年大计、国运所系,”移民工程的根本任务是使淹没区的城镇和居民报得出去,而最终目标是要安得住,这也正是我们地质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迁建城镇新址的地质论证

鉴于三峡库区规划范围的民用建筑勘察,未曾考虑新址所处地质环境,科研成果同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较大,所有集镇未进行勘察,故长江委综合勘测局自1992年开始对13座县市、140座集镇新址分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两个阶段组织全国有关单位进行了地质论证。

1、总体规划阶段的地质论证

为满足迁建新址总体规划,1992年8月至1993年间对选定的和尚需进一步比较的新址组织了比例尺1:10000的初步勘察。对每个新址除了研究可供建城镇的场地外,还考虑了周缘一带有没有威胁或影响城镇建设与运行的诸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环境,故选址及总体规划的初期范围至少是场地所处地质构造单元和地表水汇水域。其中有些城镇新址的勘察面积(包括选新址)比规划场地面积大得多,如巴东县城26km2、巫山县城19km2、奉节县城87km2,万县市城区114km2,集镇如林归县郭家坝30km2、香溪22km2。所迁建镇新址的初勘成果1993年至1994年3月陆续提交,基本上满足了总规要求。但有些城镇的总规是在初勘成果提交之前完成的,初勘成果提交后,有些城镇总规作了修正,有些城镇仍用原先的规划。

2、详细规划阶段的地质论证

各城镇总体规划审查批准后,1994至1995年间对已选定的新址组织了详细阶段的地质论证工作,即比例尺1:1000~2000的详细勘察,共计面积415km2。为了适应详规的编制,在严格审查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于1994~1995年间陆续提交了各城镇新址详勘成果第一稿,1997年12月提交了详勘正式成果。以此为依据,还编写了总报告“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

上述初、详勘成果文字报告千余万字、图件万余幅,分别通过新址选择会议、任务承担单位组织专家审查和长江委专家审查等途径进行了评审。

二、城镇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

城镇建设阶段的地质工作是由各县市负责实施的,但考虑到各县市实际情况并在各县市的支持下,长江委在各县市设立了地质工作站,负责相当于主体工程技术设计与施工详图两个阶段的勘察工作,具体指导城镇建设中的地质工作。2年多来,共写出各种咨询意见、简报330份。

在这同时,每年汛期对长江干、支流两岸进行巡查并参加地方抢险工作,成功地预报了巴东县三道沟滑坡(1995.10.29)、白岩沟8号桥西山体滑坡(1998.06.30)等,避免了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到目前为止,在建所有县市和多数集镇大面积土建工程已经结束或接近尾声,所揭露出来的地质问题基本上是初、详勘成果所预料的问题。1998年汛期长达3个月的洪水的持续降雨,对新建城镇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建设中的城镇曾经出现过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都是局部性的,进一步说明了该成果的可信程度。即所有城镇新址选择正确,地质论证客观。

在初、详勘成果中,对所有城镇新址均作了建筑适宜分类。适宜利用的场地为I~Ⅲ类,有些新址无Ⅱ类场地。就全库区而言,Ⅰ~Ⅲ类场地面积仅占15%左右,最大也不过30%。同时,三峡库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又决定迁建新址处于山坡地带、地形很破碎, I、Ⅱ场地单个面积小而分散,在两个Ⅰ类场地之间分布Ⅱ~Ⅳ类场地。其结果即出现以下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是平山填沟造出乎坦地形。秭归县城剪刀鱼、兴山县城古夫镇、丰都县城王家渡、万县市五桥区、天城区、开县县城驷马乡和长寿县城黄桷湾等属这一类。这些新址地质条件较好,且多系丘陵,故整平后可获得成片的建筑场地。

二是向场地周围延伸。巴东县城、巫山县城、奉节县城、云阳县城、忠县县城、涪陵市城区等属这一类。这些新址平山填沟后的场地面积也不大,而各场地之间仍然是Ⅳ~Ⅴ类区,为了满足规划要求被迫向四周延伸,实际用地面积必远远大于规划面积。

三、库岸稳态及崩滑体问题

三峡水库175m水位岸线长5972km,一旦在这么长的岸线任何部位出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都将关系到三峡水库和城镇安全运行。故长江委综合勘测局在1991~1993年间对长江干、支流两岸5014km(长不足10km的支流未计)的岸线进行了调查,1996年5月提交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岸稳态及崩滑体专论”、“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崩滑体预警选点报告”。该成果指出,需要关注的库岸干流15段长132.1km、支流157段长253km,泥石流易发支流8条15处;崩滑体1190处(面积135.9km2、体积约34亿m3),其中淹没和基本淹没403处,余下787处崩滑体中,需要关注的崩滑体438处,1998年汛期三峡库区发生的滑坡,如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咀,涪陵市江东、李渡一带,忠县石宝寨,云阳县壁上挂灯(滨江南路F段)、四方井,奉节县藕塘、红岩洞,巫山县曲尺乡唤响坪,巴东县榨坊坪等,也都是崩滑体档案中在册部位。

作为崩滑体变形监测与预测(报)工作的准备,1997年7月提交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泥石流预报3S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在这同时,与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合作,以巴东县黄土坡、赵树岭滑体为代表,开发了计算机智能仿真系统。该系统已由交通科技司主持鉴定,列为交通部推广项目,并申报国家科技进步奖。

结合二期移民工程,1997年12月提交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二期移民勘察设计任务及实施计划”,在此基础上还专题上报了“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急需治理的库岸及崩滑体勘察设计实施计划。”该计划已于1998年8月23~25日在重庆通过了由三建委办公室和移民开发局组织的专家审查。

1998年在巴东黄土坡、云阳宝塔、涪陵师专和兴山峡口粮管所等4个滑坡体上建立了GPS变形监测网,并开始了监测。

必须指出,在水库蓄水期间哪些部位会失稳和什么时候失稳,是应该预测(报)但难度很大的任务。尽管如此,对突发性地质事件的预测(报)工作台必须进行,而且要尽最大努力提高预测(报)命中率。

作为库岸稳态及沿岸城镇运行状态的监测、分析基础性资料,1993~1997年间以兴山、万县、涪陵和重庆为中心,对全国库区进行了地震烈度复核及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并提交了经国家地震烈度鉴定委员会审查批准的专题报告。

四、建议及需关注的问题

1、多数沿江大道的设计未曾考虑库岸防护,单独套用市政工程标准,没有针对地质灾害防治,路基、挡墙和涵洞等置于松散堆积体上。1998年汛期出现的崩滑体主要发生在水边岸上的各类堆积体中,提示在水库蓄水运行期间,这类堆积体将会失稳,这时建在其上的道路很难保住。建议对所有沿江大道进行检查,圈定有问题的部位并拟定保护措施,尚未动工的沿江大道要检查设计文件以免出现这类情况。

2、城内道路及其高边坡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无论道路跨过哪类场地,建设标准不变,因而在Ⅳ、Ⅴ类地必然出现高陡边坡,而且不支护,任其雨淋日晒,以致变形,失稳和流失频频发生;另一方面,本应建房的Ⅰ~Ⅲ类场地,由于道路开挖占地即无处建房。巫山县城、双龙镇、奉节县宝塔坪和兴山县峡口镇等都是典型例子。

3、巫山县城、奉节县城、云阳县城和万县市老城区沿江大道及旧城改造工程均涉及滑坡地段和第四系覆盖区。这类部位怎样治理,需要尽快拟定方案,特别是巫山县城,沿江大的建设直接关系到码头建设和新县城成型,故宜及早开展必要的工作。巴东县黄土坡一带,高程320~225m以下部位,近几年陆续出现新的变形,需要采取措施控制现在变形,防止新的变形发生和变形进一扩大。

4、52处库岸与崩滑体的勘察、设计和治理必须统一领导,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治理标准和验收标准。这是因为不少县市建设的挡墙,成功的不多,有些返工多次,而国家预留的治理费有限,52处治理必须一次到位,不允许失败;再就是有些是治理点还涉及“治理”与迁建的比较问题,有些是企业效益差或亏损严重,有些是建筑物不多等,若治理没有相当的效益就应该考虑补偿而不是治理。

5、库区滑坡是从国家到地方普遍关心的问题,每年汛期要对其进行巡查,对那些正在变形和可能出现突发性事件的要力求做到超前预测(报)。眼下迫切需要建立群众性监测网,将崩滑体的变形监测任务交由各县市甚至区乡主管部门负责,定期向滑坡测预报中心报告监测数据。监测人员由长江委负责培训并持证上岗。对那些潜在威胁特大的崩滑体如近坝地段、黄土坡和云阳宝塔滑体等,要建立自动化监测网即3S工程。

6、从1998年汛期失稳部位看,高程175m左右的第四系堆积体,无论成因如何,都要变形、失稳,将直接威胁其上的居民(点)。这部位一方面要密切监视,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新的移民。

7、秭归县的归州——香溪、泄滩,巫山县的双龙,奉节县的安坪和石柱县的沿溪等集镇,需要综合治理。出现这类问题,固然有建设中的盲目,只顾开挖不管支护,即使修正其地形地质情况比其它集镇确实复杂些。

8、秭归县城剪刀鱼和宜昌县太坪溪镇烟竹园等长江岸坡的宽厚人工弃渣堆需要治理,但这类问题该如何处理也要明确。

9、选好移民新村、分散移民点和中小型企业迁建新址。随意和抢占地皮现象较普遍,在1998年雨季,多处新建房变形、倒塌,需要重新选址建房。建议各县市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以防止二次移民。这也是影响库区社会安定的主要方面之一。

10、地质工作站的咨询工作限于移民局(委、办)委托的任务,而多数单项工程的勘察则由各迁建单位自行选择或招标选择或部门指定队伍进行。招标主要看哪个单位投标压价最低,勘察市场混乱,仍然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在综合监理中也应包括地质监理。

11、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多发区,有些地质灾害历史上多次发生或复活,但一旦在水库苦水运行后发生则可能归罪于水库。这在1998年汛期已有所表现,其实与水库本身无关。这种认识需要予以澄清。

12、有些城镇在建设之初出现过因设计或施工不当诱发新的地质问题,但吸取教训后,多数城镇对地质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将土建工程量的增加一味归结为“地质原因”是不合适的,实际上崩滑体治理工程量远远小于城镇挖填方量,还没有达到用“占挖填方量百分之几”来衡量的程度。不遵守建设程序,只顾开挖不管支护,追求平原模式以及盲目施工、设计施工质量低劣才是增加投资的主要原因。

13、有些详规没有使用详勘成果,有些规划脱离具体地形地质条件,这类规划应该加以修正,但实际情况是都在按照原来的规划实施。这也是土建工程量增加、诱发地质问题的原因之一。实施性规划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正,甚至调整。

猜你喜欢

新址库区滑坡
某停车场滑坡分析及治理措施
夏季大山里的隐形杀手——滑坡
柘溪库区人民“靠山吃山”之我见
提前开业
东坡赤壁诗社新址有感
伊拉克库尔德地区公投在即
伊拉克政府军入主基尔库克
中国青年杂志社迁址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