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结构的数理证明与结论

1997-02-05韩明友潘国力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年2期
关键词:充分条件培养能力体力

韩明友 潘国力

培养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国,学校教育的这一任务并没有得到很好完成,高知低能的现象时至今日仍然十分普遍。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除有体制的和观念的原因外,还有认识上的原因。由于对能力的结构认识不清,对能力的形成机制了解不透,因而无法在教育过程中主动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把培养能力摆到更高的位置,也只能变成一句口号,甚至变成一句空话。

简单地讲,一个人的能力指他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条件。主观条件包含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如果我们把以体力因素构成的能力称为体力能力,把以智力因素构成的能力称为智力能力的话,一个人的能力应该包括体力能力与智力能力这两部分。本文讨论的对象是智力能力,为讨论方便,将智力能力简称为能力。

一个人的知识指他所获得并掌握的关于事物的现象、本质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要胜任一项工作,就必须首先对这项工作有既全面又深入的认识,否则,就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就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这就是说,知识是相应能力的基础与前提,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条件。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有能力,这不仅是常识,还是共识。

如果我们用c表示个人的某一单项能力,作为这项能力基础的相应知识为k,两者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1)

(关系式(1)读作c与k有关,表示c与k间尚不明了的关系。)

虽然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但知识终究不是能力,知识多的人未必一定能力就强,这也是常识与共识。

能力仅有知识这一必要条件是不够的,还缺一个充分条件。现在,我们用m来表示这个充分条件,能力c与必要条件k及充分条件m之间的关系可表达为:

(2)

(读作c与k、m有关,表示c与k、m之间尚不确定的数学关系。)

现在,只要能确定关系式(2)中m的含义和k与m之间的数学关系,能力的构成就清楚了。

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我们往往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两个知识水平相当的人的工作能力相距甚远,一个很强,另一个较差。长时间的细心观察会发现,前者能灵活、准确地将自己的知识通过恰当的途径、方式、程序等有效输出并作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使

养应用能力为主。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和认识上的原因,我们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关门教学。如果说学校成员教育为远离社会的喧嚣而关起门来还有某种合理性的话,那么社会成员教育关起门来而脱离社会真实的需要就是大错特错了。脱离社会生活闭门造车式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其结果只能是要么削足适履,要么弃履赤足。

结论9:只有在不同类型的教育中侧重不同类型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培养对象不同去向的不同需要。

由于对能力的构成、能力的类型和能力形成的机制认识不清,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总是把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看作天经地义,即使教方法,也主要是以学习(知识输入)方法为多。因此,我们的学生往往了解知识不少,有效知识不多;学习能力不低,应用能力不高。这或许就是人们常常议论的高知低能现象。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忽视甚至轻视方法教育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两类能力之间缺少必要的张力,应用能力相对低下,虽然满腹经伦,走进社会却茫然不知所措。学校知识教育的成果因不能充分转化为实际需要的能力而造成巨大的浪费。

结论10;加强知识应用方法教育是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克服高知低能现象的根本途径。

当然,知识与方法是相对而言的,方法往往以知识的形式存在,而有些知识本身就是方法。本文是以知识和它输出输入的方法结对进行讨论的。在这一特定条件下,知识与方法之间的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特性不会影响本文的结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单位:吉林工学院人文学院(长春130012)

责任编辑:黎立

猜你喜欢

充分条件培养能力体力
初中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判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浅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人类的收留
水下作战用啥枪
男子体力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