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应怎样参加社会实践?

1991-09-27

中国青年 1991年4期
关键词:生病中学生活动

自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中学生应怎样参加社会实践”的讨论以后,热情的学生、老师、家长纷纷来信谈自己的看法,他们的意见已陆续刊登了一些。这里,我们再发表几位同志的来信作为这次讨论的结束。谢谢大家的合作。

——编者

正确理解社会实践有效组织社会实践

“中学生应怎样参加社会实践”的讨论集中和突出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中学生的本份是读书,实践多了影响学习,实践少了又没太大作用。毫无疑问,中学教育要以课堂传授书本知识为主,否则便失去了办学校的意义。但教室一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一方面却在很大程度上隔离了与社会的联系。我们都生活在社会中,最终也要把知识服务于社会,因此对社会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课外书、报刊电视为此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可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一位高三学生从贫困山区回来后说:“去之前,我已对那里的贫困做了设想,然而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的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我的人生观大大地改变了,我知道我该走出个人的小圈子,踏踏实实地为他们做点事。”当然任何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对社会的全面了解,不可能通过一二次就完全解决。人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一步步发展的,没有量的积累就很难有质的飞跃。

第二,中学生年纪小,识别力差,进入社会易“生病”—沾染坏习气。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因为参加社会实践而“生病”的只是少数,“生病”并不是实践的必然结果。社会是个复杂的客观存在,有好也有坏,人不可能完全改变它。但吸收好的还是坏的,却在于每个人的思想素质。素质差的容易受感染,但老师的教育引导以及学生自己加强锻炼是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身免疫力、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的。

第三,中学生只学了基础知识,没有专业知识,自制力又差,只会给接待单位添麻烦,很难带来实际效益。这的确是个现实问题。要想缓解矛盾,仍要唤起社会对教育的重视,负起应负的责任,在全社会形成“大教育”的氛围。比如大华百货公司,虽然因为怕麻烦不愿主动接待学生,但当学校找到他们,请他们帮助时,他们仍然尽了自己的义务。这种对社会负责、对下一代负责的精神很值得提倡。从学生本身来说则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果不遵守纪律,不好好工作,惹是生非,自然会引起接待单位的不满。

不要因为国家教委规定中学生每年实践多少天,就机械地走形式,应付差事。只有真正理解了社会实践的意义,才能因地制宜因人而易积极主动采取适当的方式,使社会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

自挖潜力

“大教育”的观念不可能一二天就树立起来,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也不会很快出台,因此,中学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困难是必然的,有效的解决办法只能是从挖掘自身潜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入手。

第一,搞共建。社会支持教育应与教育为社会服务同步,学校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为别人服务;文化辅导、文艺慰问、场地借用等。学校的“输出”是“引进”的基础。

第二,多渠道。我们曾开展“与重点丁程通信”“彩笔绘街景”、“普通人的心声—与凡人对话”等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分散易搞,又不打扰人家的正常工作,所以投入力量不多却每每收到很好的效果。

缩小规模建立基地

为了保证中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可以考虑以下两方面:1.缩小行动规模,变“大兵团”为“小分队”,便于接待单位安排。2.建立较为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以保证实践教育得以顺利而又经常性地开展。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

应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有关部门在接受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建立相应的社会激励机制,在全社会形成把教育下一代视为己任,积极主动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方便的大环境。

不宜走出去

大部分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工人、农民,生活在社会最基层,他们迫切需要的是劳动技能而不是社会阅历,而前者是可以在学校获得的。另外,在校中学生不具备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很难为社会接受。所以中学生不宜走出去搞社会实践。

猜你喜欢

生病中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预防做好 牛生病少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生病”的一天
生病的快乐
生病真难受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