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芳林新叶催陈叶

1991-09-27刘朱婴

中国青年 1991年5期
关键词:树杈徐悲鸿笔墨

刘朱婴

为王书平作文很难。近几年,他在中国画坛声誉鹊起,作品频频获奖,已经牵动了许多记者的“新闻眼”。去年3月,一部有关他的电视艺术专题片更是形象地展现了他和他的作品的风采。新年伊始,当我冒着料峭的春寒赶到天津时,我是实实在在地去向他讨教:“我该写你点什么呢?”

他是攻山水花鸟的。多少年来,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只认八大山人的笔墨奇构,虚谷的冷峭俊美,任颐的清新活泼,吴昌硕的磅礴恢宏,徐悲鸿的写实造型,齐白石的天真拙朴,没有谁期待有人能从这些名师硕大的影子中走出来对悠久的花鸟艺术传统来一番石破天惊的脱胎换骨。而王书平,正是从这条极艰难的路上气喘吁吁地走出来了。这也许应该成为他35年人生中最最刻骨铭心的一笔。1977年,曾从师徐悲鸿的著名书画家、天津美院教授孙其峰发现了勤奋好学的王书平,破例收为入室弟子。老师约法三章:潜心治学,耐住寂寞,打好基础,6年内不许向外显露自己!书平遵从师训,发愤苦读,刻苦钻研,心摹手追,日见精进。几年过去,他的画竟可与老师媲美以至达到“乱真”的程度。不料,老师非但没加赞赏,反而对这个得意门生说:“你入我门只能学孙,不能姓孙。你姓王,应该从我的户口本中迁出去,自立门户!”书平知道,老师认可了自己,同时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最忌重复,必须脱开前人的画风,辟一条自己的绘画道路。

这是书平艺术生命中的重要转折。犹如一只脱离大鸟羽翼保护的小鸟,他开始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天地。对民族绘画传统的学习与研究,使他从本质上认识中国画的美学特征与审美追求,也使他明白:学习传统的经验而不泥古不化,尊重前人的法则而不墨守成规,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意味着希望。艺术离不开生活,一个画家要反映新时代、新题材、新境界、新感受,就必须到生活中去寻取拨动情感之弦。他尊崇徐悲鸿的名言:“凡美之所以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体会古人笔墨精华,融入自己强烈个性,化景物为情思,在作品中体现艺术家的精深思想,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他以此为自己的追求。

有了这样的悟性与追求,书平不再犹豫了。他带着纸和笔,带着一腔渴望与热情扑进大自然,去酝酿涛峰的蛰伏,期望着早日高擎自己的艺术走向社会。在沂蒙山区,他栉风沐雨,饿了啃一口冰冷的干粮,渴了掬一捧山涧的流水,以非凡的毅力积累了大量难得的创作素材,并依此完成了《好鸟喧春》的创作。这幅构图别致、笔墨清新、动静结合、宣泄着明媚春光流溢着蓬勃生趣的作品荣获全国美协主办的“中华杯”国画大奖赛佳作奖。在山东陵县,为了构思一幅《野趣图》,他不顾一切钻进枣树林,顶着当头烈日长时间地伏在多刺的枣树上,为的是“通过观察树枝树杈的疏密转折来寻找体会一种音符跳跃起伏的感觉”。为了找到前景与后景的和谐组合,他竟忘记身边密密麻麻的利刺,从这个树杈爬上那个树杈。待满意地跳下枣树,他才发现自己最大的“感觉”是被枣刺划破的皮肤火辣辣地痛。别人说他“画傻了”,他却正是凭着这股子傻劲又使《野趣图》获1989年中国画大奖赛的最高奖。画面上,两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穿梭于纵横交错的枣林红果间,妙趣横生。作品落墨大胆,一气呵成,远山近林浑然一体,显示出画家掌握传统水墨技巧的非凡功力和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独特理解。

大自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它是书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泉源。几年来,因了大自然,他的画有了活力,有了神韵,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不再有人说他的画像老师的画了。当代艺术大师、全国美协主席吴作人对他那落笔天趣自然、墨彩透明灵动的一幅幅作品给予高度评价,欣然命笔为他的画斋题写了“趣灵室”三个大字。他不满足于此,还和老师孙其峰等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举办作品联展。一位华侨看到他表现鹰的《远瞩》图后,激动地称赞此画“蕴涵了中华民族强不可撼的精神力量”。

1989年夏,在朝鲜平壤国际青年艺术节上,作为中国代表团中唯一的画家,他热忱向外国友人介绍古老优秀的中国画艺术而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当年秋,他肩负文化外交使命再赴平壤。不久,中国驻朝鲜大使馆致函他所在的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称赞他的画艺“笔墨洗练,恣纵超逸,写意与工笔相结合,师古人之长融为己用,形成自己的风格,显示出画家的才能,宏扬了祖国宝贵的艺术传统,每幅画的韵致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感谢他在文化外交工作中所作的努力。”

猜你喜欢

树杈徐悲鸿笔墨
树杈上的小绒球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笔墨童年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树杈
坐上树杈上的月亮
坐在树杈上的月亮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