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光告诉您

1985-11-01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5年11期
关键词:听者心理学家谈话

秋 霞

在人类的交往中,眼睛和目光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直到前不久,心理学家们才开始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谈话者的目光究竟都意味着什么。

人类的目光所具有的功能远远超出了动物的目光。它不但与语言紧密相联,而且还经常表现为一种建立联系的方式。不同风俗习惯的人们按照完全不同的方式使用目光,进行交际。研究这一专题的民俗学家们把人类文明分为“接触型”和“不接触型”。对于接触型文明的人来说,目光在谈话和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欧洲南部的人民都属于接触型文明。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日本人,北欧人都属不接触型文明的人。在美国进行的试验表明,在交际中使用目光的习惯,一旦在童年形成,则终生不变。即使当他来到一个风俗习惯截然不同的国度时也还是一样,尽管有时这会带来很大的不便和误会。

瑞典人在谈话时,目光交流频繁,英国人则要少得多。印第安部族中的纳瓦霍人教育孩子不要看着交谈者。南美的印第安人部族维图托和保罗罗人在说话时,眼睛要朝四面八方看。如果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讲故事,说书人必须背向听众,眼睛盯着茅屋的某个角落。日本人在交谈时,不能直视对方的脸,要看着对方下巴底下一点的脖子,使对方的脸和眼睛处于自己视界的边缘。直瞪瞪地瞧着对方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还有一些国家的人仅在一些特定的交际场合下遵循这一原则。例如,在肯尼亚的洛人部落中,女婿跟丈母娘说话时,是一定要背朝着背的。

有一些国家的风俗习惯恰恰相反。如阿拉伯人就认为,和别人说话时,必须要看着对方。他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跟人谈话时不看着对方是不礼貌的。很多人都有同感的是:跟一个戴黑色墨镜的人谈话是非常不愉快的。对交谈者漫不经心,视若无睹的人被认为是接触型文明中极为冷漠和没有热情的典型;而真正接触型文明的人对于不接触型文明的人来说,则都是些不谙世故,死皮赖脸的无耻之徒。

然而,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都默守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绝对不允许直视你不认识的人。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无礼之举,甚至会被看成是挑衅和侮辱行为。

妇女们通常要比男人更多地使用直视的目光。她们经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交流者。她们并不把直盯盯地注视她们的目光看成是一种危险,对此也不感到害怕。相反,她们倒认为这是一种对她们感兴趣并愿意建立联系的表示。心理学家们认为,这也许是妇女作为孩子的教育者的传统的社会作用。她们需要以这种方式建立起与不会说话的孩子心理上的联系。

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告诉我们,目光与谈话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说者一般很少注视听者,而听者则较多地注视说者。心理学家们认为,这能使说话人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所要说的内容上,不使自己走题。不过,当说话人就要结束一大段话或是几句逻辑关系紧密的话时,常常会直视听者的脸,好象在说:喂,我快要说完了,现在该你了。这时,听者会一面字斟句酌地准备回答,一面自动地移开注视对方的目光。

听者常用目光来表达自己的注意、赞同或者不满。根据一个人的目光,就可以判断出他的情绪处于什么状态。芬兰心理学家T·努门马请一些电影演员做出各种面部表情,并将其拍成照片,再把照片剪开,只留下有眼睛的那一条,然后拿给各种各样的人辨认,请他们断定一下照片上的人是怒还是喜。结果,答对的百分比远高于答错的。由此可见,在表达情绪方面,眼睛及其周围的眉毛、眉头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M·阿杰尔和他的同事们指出,目光可以在交谈中帮助维持一种联系,可以在分散的交谈者之间起到填补作用。例如,当谈话者坐在一张大桌子周围时,他们互相对视的次数就要比坐在小桌子周围时多。这样,交谈者之间距离上的加大从目光对视次数的增加上得到了补偿。

直视交谈者的次数的多少还取决于一个因素:你认为对方比你“高”还是比你“低”。这其中包括:对方的岁数是否比你大,社会地位是否比你高。林菲学院的一些心理学家找来一些女大学生,进行了一次试验。试验者给这些女大学生介绍了一位她们谁都不认识的女学生,并请她们随便跟她聊点什么。但在实验开始前,他们悄悄告诉一部分女大学生,这个跟她们谈话的女学生是另外一所学院里的研究生;而另一部分人却被告之,这个不起眼的女孩子是一个中学毕业生,已经好几年没能考上大学了。实验表明:当女大学生们感到自己的地位比交谈者优越时,她们就拿出一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派头,无论是在说话还是在听话时都直视着她;当她们感到自己的地位低于对方时,立刻变得静然起敬,谨言慎行,而且也仅在听对方讲话时,才注视对方,一轮到自己说话时,就将目光投向了别处。

完全不使用目光也可以成为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故意摆出一副对交谈者视若无睹、不屑一顾,根本就不想跟他打交道的神态。总之,在各种各样情形下的观察表明,感情热烈、关系融洽时,目光的对视就多一些;隔阂较深,互有敌意时,则以看都不看对方为特征。

为什么要研究目光的语言呢?这不仅仅是出于好奇。在培养、训练诸如演员、教师、记者等专门人材的过程当中,必须给他们以使用眼色、表情和举止等交际方面的科学的指导。对于属于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往来说,第一位重要的是学会正确地理解对方的目光。起码我们应该懂得,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可怕的”目光,实在不过是对方受传统习惯教育的结果,不一定就表示敌意或者纠缠。

心理学家们正准备把搜集来的资料拍成一部录像片,用来教育和纠正那些在使用目光上有缺陷的人。他们要不就是目无定珠,滴溜溜乱转;要不就是目光呆滞,一转都不转。由于这种病态的目光一般都与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有关系,所以,对无声的目光语言的研究也就同时具有了医学上的意义。

目光语言的研究成果还可以在我们工程制造的思路方面带来一些改变。譬如:公共交通车辆的设计师们,在设计安排坐位时,应注意避免使乘客们在行车途中互相对视,因为那将成为一个很大的心理负担。顺便说一句,正因如此,地铁中的许多人不是读书看报就是打盹假寐,或者把目光投向窗外。最后,目光语言的研究还给电视电话系统的完善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因为它无可辩驳地显示出目光在一些场合下具有多么重要的社会交际作用。当电视电话最终普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安知不会有那样的时刻:我们把自己的亲朋好友们招呼到电话机前,仅仅是为了向他使一个眼色——亲切温柔的或者是冷峻严厉的,疑虑询问的或者是郑重其事的。

(姚伟民摘自《科普文摘》)

(题图:韩琳)

猜你喜欢

听者心理学家谈话
谁更难过
防止“一谈了之”,《干部监督室谈话工作规程》出炉
劳工(外二首)
人生什么最重要
心理学家
口译语体的顺应性研究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三人成虎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e言e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