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她与刘胡兰同龄

1984-08-20赵秀身傅业

中国青年 1984年6期
关键词:刘胡兰救人围巾

赵秀身 傅业

37年前,战火纷飞的岁月。山西晋中平原云周西村,一个名叫刘胡兰的姑娘昂首挺胸,走向阎锡山匪军的铡刀。“死有什么可怕!我再活十五年还是这个样子!”她去得那么慷慨壮烈,使吕梁垂首,汾水呜咽。毛泽东同志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犹如巍峨的丰碑,矗立在千秋万代中华儿女的面前。

37年过去了。和平建设时期,太原迎泽湖上,一个名叫池越忠的姑娘快步跑上吱吱作响的冰面。“快来救人,快救孩子!”面对溺在冰水中的孩子,她去得那么从容不迫,义无反顾。薄一波同志为她题词:“红烛虽小,精神永存”,为她十五年的短暂而闪光的生涯写下将载入历史的结论。

十五岁——含苞待放般的年华!刘胡兰和池越忠在不同的岁月,奏出了她们所处时代的最强音!

池越忠跑上吱吱作响的冰面,不是偶然的。翻检她留下的五万多字的日记、作文以及摘录的七百多条格言警句,我们寻找到了她思想发展的轨迹。

“用对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写好自己历史的每一页。不要埋怨昨天,要努力今天,更要创造明天。”这是池越忠的一则日记。

越忠的幼年是不幸的。她出生在一个干部家庭,父母都是共产党员。她四岁那年,父亲因公出差,不幸死亡。从此,全家五口人的生活负担全落在月工资不足四十元的妈妈身上。那是个什么年代?动乱、浩劫,还要加上贫困,小小年纪的越忠,就这样过早地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上学了。她营养不足,体质虚弱,穿着寒酸。她遭受过有的同学的白眼,也得到过更多的同学的帮助。善与恶,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泾渭分明。

“给,快趁热吃吧。”越忠端着从学校食堂打来的饭菜,递给没有入伙却因临时情况不能回家吃午饭的同学。

“你呢?”同学问她。

“你先吃吧,我再去买。”越忠诚恳地笑着。

同学大口大口地吃着,甲菜;越忠也大口大口地吃着,咸菜。越忠蹲在一个背人的角落,离那个同学远远的。其实,只瞒住了那个同学一人而已。入伙的同学都知道,越忠每天的午饭,都是馒头就咸菜。

“你怎么不戴围巾、手套?”那是上学的路上,越忠等着汽车,她看见旁边站着个陌生的小女孩,在寒风中用冻得通红的小手捂着同样通红的耳朵。

“妈妈出差了,我找不着。”小姑娘瑟缩地回答。

“戴我的吧!”越忠摘下自己的围巾、手套递过去。

“你呢?”

“我比你大,我不冷!”

“那我什么时候还你?”

“你妈妈回来呀!你有围巾、手套了,行吗?”

围巾和手套不光温暖了这个陌生女孩的手和脸,也温暖了她的心。

“红烛小,见真心,流着泪,燃自身。平生闪亮不为已,只求照他人。”池越忠在她的语文课本靡页上写下过这样的一首小诗。她的生活之路,就是用闪耀着红烛精神的点滴行为铺垫起来的。这条路通向一个无比美好崇高的人生境界。

1982年夏,池越忠作为三好学生从太原三十三中初中毕业。她是想上重点高中然后考大学的,老师也认为她很有希望。但是,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懂事地听从了妈妈的劝说,上了太原十五中职业高中班。

开始,越忠心里是有些委屈的。她抄下了鲁迅先生这样一段话:“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她把没上重点高中看作是自己的不幸,默默地吞咽下去。

但是,越忠并没以咀嚼这种不幸而停顿自己的脚步。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救一位老农光荣献身的事迹发表以后,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了一场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越忠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报刊上的文章,积极地投入了讨论。为了提高认识能力,她特意选读了一些哲学著作。

那天,上学路上,池越忠遇见了初中同学小王。

“我开始喜欢哲学了。”越忠高兴地说。

“为什么?”小王问。

“它能告诉我们如何认识人类社会。真的,哲学挺有意思。”

她们谈起了张华,也自然谈到了人生价值的讨论。

“如果你遇到张华那种情况,你能不能象张华那样救人?”分手的时候,小王这样问。

“当然能。”越忠不假思索地回答。

越忠正是在人生价值的讨论中,迎来了她十四周岁的生日。这一天,她向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壮丽誓言,和实实在在的生活,是那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你最喜爱的格言是什么?”在学校团委发的民意测验表格上,池越忠写上了邹韬奋的一段话:“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尽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人生最愉快的事。”

池越忠找到了人生的支点。她不再为没上重点高中而懊恼,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迈开了自己生活的新步伐。

1983年9月,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晚上,池越忠怎么也睡不着。她趴在桌上,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看到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物,被洋人抢走,园中之园被洋人烧毁,我的心碎了,我多想生活在那个年代,为保卫中华的尊严而牺牲性命。可我生活在国泰民安的年代,我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三个月后,越忠实践了她这崇高的誓言。

12月9日,迎泽湖畔寒风呼啸,游人稀少。下午,池越忠从学校回家。因为放学早,她便拐进迎泽公园内一个背风的山凹处,抓紧时间看看功课。

突然,湖面上传来急促的呼喊:“救人哪,救人哪,救人!”两个小男孩陷入了冰窟。池越忠把书包往地下一扔,跳下小山,越上冰面。她只见两个小脑袋在冰窟里沉浮。另外两个小孩,手足无措地站在一旁呼救。

呼救声就是召唤!池越忠奔跑着,跳跃着,身上穿的小红袄就象一团跳动的火苗。落水的孩子在湖东,她在西岸。她救人心切,恨不得一步就跨到孩子的身边。

“扑通”一声,池越忠滑倒了。她已经跑近冰窟的边沿,刚刚伸出双手,身子却一下失去了平衡。无情的冰层“喀嚓”一下又裂开了,越忠自己也掉进了冰水。

“不要慌,不要怕!”池越忠掉进了冰窟,可她想到的仍是落水的孩子。她大声安慰着落水的孩子,扭头又向岸上呼喊:“快来救孩子,快来救人!”

迎泽公园的工人们闻讯赶来。青年工人王志胜两度破冰,三次潜水,迅速救起了落水的孩子,接着救起了池越忠。

孩子们脱险了。年仅十五岁的池越忠,经过十四小时的全力抢救,却再也没有苏醒过来。

“青春只有献给人民和共产主义事业,才是美丽的。”这是我们的英雄池越忠留在日记本上的最后的遗言。这是用生命写下的遗言!

十五岁,如含苞待放的花蕾一样迷人的年龄。在这个年龄,刘胡兰去了,池越忠去了,生命如火花,似流星,短暂而仓促,在美好的时刻嘎然而止。但是,她们留给人们的,不是如歌的哭泣,而是深深的思索;不是悲哀、惆怅和叹息,而是激越而感奋的召唤!

因为——即使只有十五岁—她们都无愧于时代!

猜你喜欢

刘胡兰救人围巾
最长的围巾
唱起歌儿想念她
——献给刘胡兰
救人命的灭鼠药
乐谱:刘胡兰颂
蓝围巾
诸葛瑾救人
围上围巾围住爱
《我不是药神》:神不存在,能救人的,只有人
海豚为什么会救人
在刘胡兰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