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在主义乎?抑实存主义乎?

1983-07-15刘及辰

读书 1983年12期
关键词:现存德格存在主义

刘及辰

现在我要提出哲学上的一个译名问题来商讨一下。这个译名就是我们在哲学刊物上所屡见不的“存在主义”。它译自西文的“Existenialis-mus”。这个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哲学重要流派之一,影响普及到许多国家,渗透到人文科学每个领域。我们也正在对之进行研究和批判。

据我所知,上述西文之译为“存在主义”乃是有一位同志在一九五八年三月十六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开始的;早在一九五五年出版的《简明哲学辞典》中译为“生存主义”;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朱谦之先生的《日本哲学史》援日译而用“实存主义”;我在一九六三年出版的《西田哲学》中用的也是“实存主义”;近年来大量使用的则是“存在主义”。谈到这里就不能不问:那末“存在主义”和“实存主义”这两种译名究竟用哪个才比较适当?

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从“存在”和“实存”这两个概念来考虑,弄清二者含义是否相同,还是有所区别。存在和实存本是译自西文的“Se-in”和“Existenz”这两个词的。“Sein”一般译为“存在”或“有”,似乎已成定译;但“Existenz”则已不是这个一般“存在”,而是具有一种与一般存在迥然不同的特殊含义,即:它不是客观物的存在而是主体人的存在,不是一般人的存在而是正在生活的个人的现实存在,故以“实存”名之。实存是实存主义的中心问题,在实存主义者看来,实存是第一义的,而一般存在则是第二义的。这里很清楚地说明了“存在”和“实存”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而也说明了我们应当用“实存”而不应当用“存在”的道理所在。

名不正则言不顺。近年来不适当地甚至可以说错误地使用“存在主义”之结果,已经造成了概念上严重的混乱现象。第一种混乱现象是一词两译,例如在某篇文章中把“Sein”一词既译为“存在”又译为“在”,始则把海德格的一本著作译为《存在与时间》当然不错,但继则又把这个“存在”改译为“在”。同一篇文章中对于同一个词竟出现两种译法,这不能不令人产生一种文不对题之感。第二种混乱现象是两词一译,例如萨特的著作《存在与虚无》之“存在”和《实存主义是人道主义》之“实存”本是不同的两个词,但有的文章却硬把“实存主义”译为“存在主义”。这即是说,存在是存在,实存也是存在,完全抹杀了实存和存在的区别;这样,概念岂能不混乱。类似上述的混乱现象不一而足,几乎到处可见。

此外还有第三种混乱现象,即一词多译。例如对德国实存主义者海德格的“Dasein”这一术语就有多种多样的译法,诸如“有限”、“我在”、“亲在”、“纯在”、“定在”、“实在”、“实存”、“现存在”……。真是五花八门,令人无所适从。这会给读者以如何印象,可想而知。“Dasein”这一术语日本译为“现存在”,我认为是恰当的。为了说明问题,下面谈谈它的含义是有必要的。海德格认为“现存在”是唯一的存在。现存在的“现”(Da)是具有时空(即此时此地)性格的,存在(Sein)是具有现(Da)的性格之存在。现存在的“现”是人的“现”,人的现和存在结合起来便成为“现存在”。因此海德格的存在决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个客观存在,而是人的自己自身。这个人的自己自身表现在术语上就是“现存在”。总而言之,现存在就是此时此地的个人的现实存在,亦即“实存”。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现存在和实存的内在关系,即现存在不是别的,就是“实存范畴”;同时也可以看出“现存在”这个译名是确切的、可以信赖的,其他译名不能与之相比。

上述的译名混乱显然是出自以“存在”代替“实存”。以存在代替实存势必要为这个存在找个替身,结果将“存在”简化为“在”或“有”,用后者取代前者;遇到“Dasein”时则将“Da”按照个人理解冠之于“在”上便出现了诸如“我在”、“亲在”、“纯在”、“定在”、“实在”等等译名。这些译名不可否认俱是苦心思索的结果,有其或多或少的道理;然同“现存在”这一译名相比似乎都不够完善,都不能确切反映出海德格的“Dasein”的原意。

名词的随意变换,不仅会造成概念上的混乱,更严重的是会将人引到把错误的东西误认为正确的东西,颠倒了是非。例如:世界闻名的法国实存主义者萨特有句名言:“实存先于本质”。萨特否认人有共同的本质,认为人一开始没有什么本质可言,等到投身社会以后才逐渐地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本质。一句话,本质是自己选择自己的“自由的结果”。象萨特的这个由实存(个人自己选择)出发的本质论,顾名思义,一望“实存”之名便会想到它是唯心的、错误的。我们如从哲学上的基本问题来看,显然萨特是要用实存代替物质、存在之为第一性和精神、意识之为第二性的唯物论原理,从根本上否认认识的客观性。但是如象一些同志现在所作的那样把萨特的“实存先于本质”换为“存在先于本质”,那就会在认识论上得出一个相反的推论,即萨特也是首先承认客观存在,通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这样,萨特岂不是一下子就由唯心变成了唯物吗?诚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一词之差竟可得出正相反的结论,以至是非颠倒。故用词不可不慎也。

上述的译名混乱现象及其带来的严重影响摆在我们面前,岂能熟视无睹、将错就错的这样错下去吗?最近已有越来越多的同志由于翻译上的困难和理解上的苦恼而感到用“存在主义”不如用“实存主义”好,主张采用后者。为了提高今后翻译、介绍、研究的质量及水平,为了有利于广大读者的阅读及理解,希望理论界和翻译界一起努力,来解决上述混乱问题。以上意见是否妥当,尚望博学专家指正焉。

猜你喜欢

现存德格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美学视野中的《罪与罚》
关于老虎的“冷热”知识,你知道吗
星星
星星
漫画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对现存“小产权房”分类处置的构想
身家百万英镑的流浪汉
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