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文科学生的自学方法

1982-01-01潘兆明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2年6期
关键词:时段文科自学

潘兆明

新人学的大学生,大多数人往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少数人甚至学了几年,仍然习惯于“死记硬背”,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生,在大学里就很难学到多少真正的知识。下面,想就文科大学生如何搞好自学的问题,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

掌握特点,严格要求

高校文科的课程,一般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1.偏重于理解。中小学课程涉及的大都是一些最基本的原理和最一般的常识,学习这些知识时,采取较偏重于记忆的方法,问题还不大;到了大学,课程内容大大丰富、艰深了,许多问题,要经过深入钻研才能领悟,某些真知,要经过反复实践,认识才能获得。所以,不能靠死记硬背,应当更着重于分析理解,或者说,应当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忆。

2.关键在自学。中学里每天六、七节课,还有家庭作业。一般说,学生只要上课专心听讲,课后用心做作业就行了。大学可不同,课时少而容量大,实际的学习内容要比中学广泛深入得多。教师的课堂讲授,只起个示范、引路的作用,更多的知识要通过自学去寻求。在大学里,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要用在自学上。

3.伸缩性很大。比起大学理工科来,文科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涉及的知识面更为广泛,各门课程有更大的伸缩性。理工科学生一两天不做习题,有些课程马上就可能听不懂,文科则不然,如不求进取,敷衍一年半载,也能勉强混过去,但一旦发现自己学业上有点不大行时,那就意味着已经落后了一大截,这时再要赶上去,就相当艰苦了。

文科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努力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基础:1.学好有关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2.适当扩大知识面——包括文、史、哲等方面(不同系科的侧重点可以不一样,但多少都得知道一点);3.逐渐培养自己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包括文章、作品)的能力;4.会作简单的社会调查,能使用工具书查找中外资料(包括浅近文言文和专业外语资料的阅读能力);5.能写文字通顺、条理清楚的文章。这五个方面,可以各有侧重,但不要偏废,尤其要大力弥补自己的某些薄弱环节,做到大致均衡地发展,否则,就可能成为“行而不远”的“瘸子”。

科学安排,不断总结

要搞好自学,先要做到科学地安排自学时间。较好的方式是每周订立学习计划,定期进行学习小结。一般的方法是:1.每周按七天划一表格,再把每天划分成五个时段(上下午各分两个时段,晚上算一个时段);2.把这周内上课和社会活动、文体活动的时间先填进去,剩下的时段按这周的学习要求填进不同的自学内容;3.每周末检查本周学习计划执行情况,在这基础上再订下周计划。

在订计划时,还应注意这样几点:

1.要优先保证基础课的预习和复习。可按这些课程的不同性质和要求(有的要求课前预习,有的则课后马上复习效果更好),及时而适量地安排自学时间。

2.订计划时,不仅要安排出各时段的学习内容,最好还能附加一定的任务指标(如对某一时段,不能只写自学“文学史”或“通史”,而应力求具体,如写成“文学史”——复习完《诗经》一章,并作札记等)。

3,订计划时可适当留有余地,不要所有时段全都排满,一般可在每周安排两个机动时段(每星期二、五或三、六)供应急、缓冲之用,以保证计划顺利执行。

4.在订计划时,还应照顾人们的生理特点和不同习惯。一般来说,早上记忆力较好,不妨多安排一些偏重于记忆的科目,晚上环境安静,时间较长,比较适宜静心钻研,可安排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或用于思考问题,练习写作;下午的学习效率较低,一般可用以阅读普通参考书和课外书。

5.争取每学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一两次总结,这时,不仅要检查计划执行情况,还要检查学习效率和学习方法,并根据这些情况拟订下一阶段的计划。

这样,每周有一个科学的自学计划后,每天的学习就都有了具体的目标,不仅再不会轻易浪费时间,而且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还得千方百计去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坚持几年,就会养成一种主动的高效率的学习习惯。

开阔眼界,手脑并用

文科学生,在学好基础课的前提下,应多读一些课外书,尽量开阔眼界,丰富知识。但广泛涉猎并不等于随意乱看。就以看欧美十九世纪文学作品为例,如只随兴之所至,今天莫泊桑,明天狄更斯,结果往往眼花缭乱,看后只存一大堆片断印象,实际所得甚少。如果有计划、有步骤地阅读,情况就会大不相同:你不妨先看几章世界史,先了解一下欧美各国十九世纪的社会状况,然后读几本各国名家的代表作,再看一些名家的传记和有关的作品评论,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些初步的分析比较,这时,你的头脑中,对这些作家作品就不会仅仅是一鳞半爪的片断印象,它们已由纵的历史线索和横的比较线索共同串连起来,成为一种不大容易忘记的文学修养了。

其实,从某一角度看,搞学问和打仗也有共同之处,即知识的积累不可能一下子四面铺开,你得先找个“根据地”,有个立足点,然后逐步向外扩展。比如学中国历史的,往往是先搞某一断代,取得经验,再推广到通史;研究中国文学史的人,也往往要先找一个“根据地”,比如说,先研究唐诗,然后再上推诗经、楚辞、乐府诗,下连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所以,文科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方面,应当尽量有计划有步骤,既要适当铺开,又要有所侧重,做到在扩大眼界的同时还能初步建立一个以备日后深入钻研的“根据地”。

学习,不光要用眼睛,更要多用脑和手。尤其学文科,一定不要盲从,人云亦云,不要以为课堂上讲的,书本上写的句句是真理,自己只要多看几遍,记住就行,这种把复杂的脑力劳动代之以简单的“眼力劳动”的方法,是很难求得真知的。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习惯,即使对于真理,也要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甚至实践,才能化为自己的营养和血肉。只有把阅读、思考、观察、实践四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比较完全的真正的知识。

上课听讲,不必一味埋头记笔记,把自己当成一架录音机。听课其实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会听课的人,往往是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紧紧跟踪老师的思路步步深入,并随时把一些重要的论据、论点和分析方法用自己的话扼要记下来。凡有教科书的课程,笔记更可简单扼要些,书上有的,一般都不必记,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分析、理解上。有些课程,如能课前稍加预习,听课时就更能掌握主动权。

读书也要讲究章法,应根据不同要求,分别对待。一般可以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类,精读的目的主要在于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增强思维的精确性和深刻性,它要求逐字逐句地认真阅读,反复思考,仔细琢磨,最好还能将心得体会扼要记录下来。泛读则主要着眼于扩大知识面,了解情况和动态,可以快速浏览,一般也不用记笔记,只需把某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的出处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查考就行了。精读和泛读,二者不可偏废,要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知识逐渐向博大精深方面发展。

文科学生要勤于动手,手头最好备一两本合用的词典,一遇疑难,立即查阅。此外,再备一两本笔记本,随时把自己的心得和感想准确、真实地记下来,而且一定要有意识地经常练笔。最好能养成这样一种习惯:只要一拿起笔来,无论是写信,开便条,作笔记,记心得,都要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注意思路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及文字表达的通顺和流畅,这样如能持之以恒,就会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古人说:学无止境。学习,确是一辈子的事,它没有捷径,因而也不要急于求成。它需要有坚韧不拔的刻苦精神,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卓有成效的科学方法。

(摘自中国青年出版社即将出版的《治学方法谈》)

(题图:李洪飞)

猜你喜欢

时段文科自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第70届黄金时段艾美奖主要奖项提名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
西藏文物 迎来大修时段
告读者
怎样培养自学的习惯
编者按:
编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