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腋花芽

1981-08-20王广新

中国青年 1981年19期
关键词:全队徐海山楂树

王广新

十月,收获的季节。累累的果实象串串红色的珍珠,错落在墨绿色、桔黄色的枝叶间。风摇枝动,山坳里象飞来了五彩的云霞。

这是全国第一个山楂密植园的矮化密植树。是谁,把一棵棵匀称的果枝,插到岭下坡地上?出席全国第五次山楂种植会议的代表们,正围着一棵一米多高的小树,议论着,清点着。“挂果538个!”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山楂专家、教授、农艺师、技术员骚动了。要知道,一般的山楂树,五六年结果,十几年才能丰产;而这些一米上下的小树,才不过三年呀!果树旁,一个中等身材、农民打扮的青年正侃侃而谈。他是这次会议的特邀代表,辽宁省抚顺市会元公社上砖大队果树技术员徐海清。他是怎样赢来红果压枝头的呢?

1972年,徐海清中学毕业回到了家乡。他望着家乡的山山水水,思绪万千。这大小72道梁,道道留着贫困的影子;荒顶子、茅台子、秃梁子……全队一万多亩山岭地,一半“黄袍”裹身。全队几百口子,仍过着贫穷的生活。“我们就这样永远穷下去吗?不!古人能身处逆境而不坠青云之志,难道我就……”

不久,他来到了果园。一次,他给一棵大梨树修剪枝杈。老师傅走过来痛惜地说:“这棵树被你剪去了二百斤梨!”徐海清惊诧了,怎么回事?老师傅指着被他剪下来的果枝,语重心长地说:“你看,这长在枝头上的,是顶花芽;这躲在枝下的是腋花芽。它们长的位置虽然不一样,可都能结果……”

“啊,腋花芽!”它虽然不象顶花芽那样显眼,那样引人注意,但它却默默地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我也要象它一样,在这儿好好地干,做不显眼的“腋花芽”.

一场春雨过后,幼芽绽开了春蕾。他担任了队里的果树技术员。

越过冬天的枝条,倍知阳光的温暖。但要催花吐艳,还要靠自身的力量。

“适龄树不开花,开花树结果少”,这是山楂低产的主要原因。全队两千多株山楂,平均株产只有一斤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刻苦钻研,虚心请教,时时处处注意留心气候、物候变化与山楂生长的关系。经过几年探索,他总结出“青蛙甩仔,嫁接适时”,“听到布谷鸟儿叫,山楂追肥效果好”,“柳枝‘狼狗白,正好把树栽”,等栽培谚语,用节气歌的形式编成了技术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作业历,攻克了扬花这一难关。1976年,山楂园里的适龄树全部银装素裹,花开满枝了。

花开了,可是山楂开花不是为了给人们看的,而是要结出果实。遗憾的是,花期过了,树上的果实寥寥无几。为什么银花满树,座果零落呢?他又一头扎到书海里,寻求它的奥秘。有一次,外出参观,家里给他120元钱,要他买一块手表。可是他捎回来的,却是一大捆书:什么《果树栽培学》《果树病虫害防治》《植物生理》《土壤化学》……几年来,他进行了几十项专题试验,收集了上百种标本图样,分析了上万个数据,积累了大量资料,写下了四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终于掌握了山楂生长的基本规律,弄清了山植座果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1977年,他和同志们一起,对山楂进行了喷施不同激素和药物的对比试验,发现“920”对山楂座果率具有明显效果。1978年春,他们在沈阳农学院果树专家的指导下,又对山楂树进行矮化密植试验。从此,密植园成了他的家,山楂树成了他最亲密的伴侣。夜晚,他点上蜡烛、火把去观察虫情。严冬,他冒着大雪去观察枝条生长反应。他采取各种办法,控制树体高度,限制枝条生长,减少养料消耗,使树冠圆满紧凑,角度开张,光合能力加强,养料储备增多,因而使山楂结果早,产量高,质量好。1979年山植总产提高到33000斤,平均株产提高到30斤。他们的密植山楂,当年定植,第二年结果,第三年结果株率就达到90.6%。这比一般稀植山楂要提前结果二至三年,提早丰产五至十年。由于密植山楂树体矮,面积小,株数多,因而管理方便,省工省力,土地利用率高,适合于经济栽培。

几年来,徐海清三次出席全国山楂会议,介绍经验,宣读论文,先后被命名为“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

知识象沙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徐海清在日记中写道:要学稻谷,永远俯首向着大地;不做稗草,总是翘首望着青天。现在,他又为自己定下了新的研究课题……

眼下,正是山楂收获的季节。海清漫步在山岭上,望着家乡的山林,望着大队的果园。一只雄鹰凌空飞起,射入苍穹。“人生能有几回搏啊……”

是啊,要有收获,能无耕耘?!

猜你喜欢

全队徐海山楂树
Path Planning of UAV by Combing Improved Ant Colony System and Dynamic Window Algorithm
秋天的山楂树
小巫婆和山楂树
山楂树秋冬季及早春病虫害防治
徐海根(徐海)艺术作品欣赏
徐海:课堂内外“柯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