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扬性报道切忌说过头话

1981-08-20解国记等

中国青年 1981年19期
关键词:加码新闻学刘备

解国记等

先进人物受孤立的社会原因相当复杂,其中也与我们的表扬性报道夸大渲染,说过头话有关。

我曾听到一些搞新闻报道的人这样慨叹:“搞点批评报道真难啊,稍有不慎,便会让被批评者揪住,鸡蛋里头挑骨头;而那些表扬性报道,就是水分多点,人家也默不作声。”这里的“水分”是什么?无非是指对先进事迹的夸大和渲染。在少数新闻工作者中间,写新闻夸大渲染,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七分成绩写成十分;几个人一起搞的成果写成一个人的创造;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已不能再为楷模的老典型,被挖空心思地写成“永恒先进”等等。某报为了赞扬一个副教授,甚至硬把他三年译校一百多万字的成果“提高”成一千多万字,把只列入出书计划的书稿写成“已经出版”。其次是用语不掌握分寸,乱堆砌形容词,把话说死说绝。某科学家年轻时写的一篇论文,本来很一般,但却冠以“著名的”;一位领导刚去过几次研究所,就被写成“一贯关怀、重视科研工作”。甚至还有“二十多年来,天天只睡五六个小时”,“一九七四年以来,他每天除了上自己的班以外,还要到采掘区队义务劳动一个班”等很容易引人怀疑的说法。再者是小题大作,把本来很平常的事弄成了不起的事,把一般的题材写成惊险故事。这些报道唬唬外行还可以,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瞎咋唬。这种表扬性报道一发,不仅为嫉贤妒能者提供口实,而且正直的人也会为之不满。结果是:故意渲染之语往往成为人们讽刺先进的话柄;是一说二、无端加码的事实,往往成为人们打击先进的借口。

先进典型本人愿意让报道里加“水分”吗?非也。英国作家格林和美国新闻学家阿伦森批评我们宣传中的夸张问题时说,要注意“夸张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把事情说过了头,就等于打自己的耳光”。大连造船厂工程师陈火金在研究爆炸成形、爆炸焊接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后,省内外以至中央一些新闻工作者蜂拥而至,一时间赞扬陈火金的新闻报道如繁星捧月,数不胜数。弄得他忧心忡忡地说:“当我看到或听到不合实际的宣传,晚上就睡不好觉。这是帮倒忙。这样的宣传越多,我的精神负担越重。”我们搞新闻工作的同志为什么就不体恤一下被报道者的这种心情?

这些,在作者来说,可能都是一片“好心”,想把他的报道对象弄得完美一些,高大一些。殊不知味醇的竹叶青掺进了水,变成了味淡的混合酒,人们便会对这种名牌货失去信赖。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记得这件事:赵子龙单骑救主,一路几次陷入重围,险些丢了性命,最后好不容易才过了长坂桥,双手把阿斗递给刘备。这时作者写道:“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孩子,几损我一员大将。”罗贯中本来是要以此表现刘备爱惜将士,不顾私情的,但切盼之中亲手接过无恙公子,却又“掷之于地”,这与其说是宽仁长厚,倒不如说是为了收买人心而故作姿态。又如,作者为了表现诸葛亮的“多智”、“善谋”,不惜添加了许多“法术”,结果使他成了一个“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方士,客观上反而损害了这个可敬可爱的人物形象。对此鲁迅曾恰切地评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艺术形象尚且如此,新闻领域里的表扬性报道就更需要慎之又慎,不但在事实上不能加码,而且用语也必须掌握分寸,质朴无华,万勿过之。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注意几个方面。新闻单位不能把宣传基调定得太高,不能只有“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报道才能上报纸上广播,要尽量接近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领导上不能为了宣传,给下面的人员施加压力,定见报指标;同时在新闻工作队伍中间进行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基本理论教育,批判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使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懂得:发表一条新闻,是直接为革命事业和四化建设服务的,不是为了达到什么“指标”或个人夺“红旗”,不是为了个人出名得利;另外要制定必要措施,赏罚严明,拿出追究批评报道失实的认真劲去追究表扬报道中的夸大和渲染,造成强有力的道德舆论抵制。

猜你喜欢

加码新闻学刘备
平台加码,一波轻喜剧“来袭”
“专业照护”为失能人员幸福生活“加码”
读懂刘备
玫琳凯 加码中国市场
刘备与徐州
论博士格·德力克对新闻学和教学的贡献
新闻学理论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变革与创新
当代新闻学的网络化发展
五大黑电商加码白电 “黑白不分”渐成常态
刘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