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南鲜花塞北开

1959-08-16罗荣

中国青年 1959年21期
关键词:亩产队员

我叫罗荣,是四川省江津人,初中毕业,于1957年和某部军官陈文新结婚后,随军到广州,1958年1月响应了党的号召,回到婆家——河北省隆化县参加了农业生产。由于党的亲切关怀和群众的热情帮助,两年来我在工作中作出了一点成绩。

刚结婚的时候,有人就说我嫁军官是为了躲避劳动,连我妹妹也说我是为了坐吃等穿,其实,对这些问题我是从来没有想过的。部队领导上动员军官家属回乡生产时,我思想上开始了激烈的斗争;是听党的话离开刚结婚半个月的丈夫回乡参加生产?还是按妹妹所说的逃避劳动,过寄生生活呢?我好几宿没睡觉,反来复去地考虑:人家都在热火朝天搞社会主义,我偷偷的呆在家里侍奉丈夫,这有什么意思呢?我这样身强力壮的年青人,不去参加建设,难道叫老人或儿童们去搞建设吗?徐建春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向徐建春学习,回农村安家立业。主意拿定,我就第一个写了申请。娘家在四川,婆家在塞北,天南海北,相隔万水千山,到哪里去呢?这是我碰到的第一个问题。有的说四川有“天府之国”之称,说话便利,风俗习惯熟悉,还是回娘家吧!我想说的也对,但是又一想:婆家只有公婆二人,没人照顾,免不了要给政府找些麻烦,要锻炼自己就到环境最艰苦的地方去,回婆家一面参加农业生产,一面可以照顾爹娘,于是我就下了决心回北方,回婆家。这个决定得到了我爱人的支持。就这样我从广州上车,开始奔向了我新生活的战斗岗位。七天时间就变成了两个天地,南方还是草木碧绿,到北方则是雪花飘飘遍地冰雪了。一路上简直是笑话,从穿着夹衣开始,毛衣、棉衣……,到隆化时把我所有的衣服都穿上还冷的打哆嗦,手不敢向外伸。到家一看更不随心,吃的是粗粮,住是和公婆同居一屋,春节吃粘糕在咀里咕噜噜的打团团,就是咽不下去,言语不通,说话谁也听不懂。晚上我躺在炕上怎么也睡不着,想到这一切恨不得马上起来买上车票就走。但一想超原来的决心,和看到全国南北到处都在轰轰烈烈地搞大跃进,就又冷静下来。我想连生活习惯上一点困难都克服不了,怎能谈到锻炼自己呢?第二天我就去找社主任要求工作,党支书还对我说:“要当一个真正的庄稼人可不容易呀……。”因为山区的农村缺有文化的人,在第三天晚上的社员大会上,我被选为农业社的现金会计。春节过去后,大跃进的战鼓越敲越响,男女老幼都投入了移山填海的水利积肥大战。我在屋里记帐,心里早飞到山林田野的群众队伍里去了。一天我一出门就看见几个小伙子比赛着挑粪,这时我就凑过去说:“来,给我装一挑!”社员陈彩先说:“你,能行吗?”其实我心中也没底,一挑粪有多沉?扁担放在肩膀上什么滋味我都不知道,只是想要锻炼就得有个开头,就坦率地说:“你们行,我就行!”,八、九十斤重的粪担子往膀上一放,身子直打幌,半路上真想歇几歇,一看别人都飞奔过去了,自己怎肯落在后边呢!一咬牙就干起来,一挑、两挑……,这一天我共挑了52担,比男社员少挑4担,记了8分工。晚上身子象碎了一样,肩膀肿、腰腿痛,浑身不舒服,我真想不干了,可是想起党的关怀和期望,想起自己第一次用劳动赚来的报酬,一股暖流通过全身,我又增加了无限的力量,一直连续干了六天。在平川挑东西跟上趟了,一上山却傻了眼,修水库的时候穿着皮鞋往山上挑土直往下滚,后来我一睹气就光脚丫子挑,始终没让男子拉下。我就这样闯过了劳动关。

我坚持晚上整理帐目,白天参加劳动。1958年除大队补工130个外,在阳历九月我又做了73个劳动日,早晚开荒收入荞麦810斤超过了当地中等劳力的全年收入。在去年的七月,我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公社化以后,我被调到公社当会计。一天地委赵书记对我说:“调你回去搞农业你愿意吗?”我一听可乐了。赵书记又说:“这次回去不但要你自己干,还要把大家带起来,你要领导一个千斤队。”没生产技术,又缺乏领导经验,连说话别人都不懂,怎能领导好千斤队呢?赵书记看我有顾虑,一再鼓励我说:“有困难党支持你。”我想一个共青团员应当无条件听党的话,我接受了党交给的这一艰巨任务,积极地组织人员作建队的准备工作。

这时我怀孕已经几个月了,婆母怕我累着,出来阻拦。开始我也没注意后来婆母便直接了当地对我说:“只要我活着一天,你就别想搞千斤队,儿子出外好几年,好容易快见一辈人了,有个好歹,对不超在外的儿子,如果实在要搞就打发你回南方。”为这事我们吵了几句嘴,外面就传开了,说我不孝顺,想当模范……。这样我整十二天没出门,自己越想越不对味:“一个共青团员绝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该坚强起来,冲破家庭绊索。”我一方面解劝,一方面求援。地委赵书记也说,党支部书记也讲,谁说她都不开窍。后来我想婆母既然怕受儿子瞒怨,就让她儿子说话吧。我给爱人写了封信,他来信表示愿意让我领导千斤队,并说这是党对我的信任,是群众对我的信任,这才打通了婆母的思想,也进一步坚定了我的信心。

今年二月十六日,我们千斤队正式建立起来了,全队共25名队员,种100亩地,大家选我当队长并令名叫“火箭千斤队”。

队建立之后,困难一个接连一个。地没深翻,又缺肥料,但是困难吓不倒我们。六十岁的技术员许永顺说:“没粪咱们找,只要大家心齐,我豁上这条老命不要也要干!”“对,队长下命令吧,你指到哪,我们干到哪!”大家的信任,对我又是一次极大的鼓舞,我们只有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绝不依靠别人。我就领导全体队员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突击积肥运动。我看不出粪的质量好坏,就一把把的用鼻子嗅,社员白桂芝见了就开玩笑似地说:“不怪罗荣胖,是被大粪熏的呀!”后来我发现全大队几十个厕所没专人负责,心想由千斤队抽人管起来不是一个大肥源吗?我一提这个,有的队员就说:“干多重的活咱都不怕,掏大粪这玩艺可弄不了。”为了打破这个局面,第二天我就把大粪桶挑起来了,其它队员见我这样,也跟着干起来。我因怀孕一见了大粪就要呕吐,但是如果干一天就放下,那别人一定会说:“罗荣什么事就会带个头,别人一干她就放下了。”所以,我就戴起口罩坚持干下去,结果13天时间全队搞了18,000斤茅稀。有了粪没车送,我就领着队员们肩担,一担担地把粪肥及时运到地里,按时完成了散粪任务。经过两个月的苦战,我们胜利地过了积肥、深翻和平整土地三关,适时地播下了丰收的种籽。

有什么问题和困难,我除了请示党支部外,就是和技术员许永顺等同志商量。我不懂生产技术,就以群众为师,处处学,事事问。开始也出了些笑话:这里让牲口站住叫“吁”,我们那里叫“哇倒”,一次我牵着马轧碾子,不知道为什么它猛地跑起来,我越喊“哇倒”它越跑,几乎把我拖坏了。从此,我就更下了决心学习技术。在合理密植上和技术员也发生过意见分歧。我村农场种过一回密植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增产,这就成了村中保守派、观潮派的主要论据,说:“春发苗,秋抱瓢”。技术员许永顺暗暗对我说:“罗荣,咱把密植那项计划改改吧,密了不打粮食啊!”我想密植是党中央总结出来的增产经验,绝对不能动摇,但当时又没有道理说服大家,我只好跑到农场去了解情况,问明他们没有增产的原因是密度过大,施肥不适当,浇水不及时,回来之后,组织全体队员学习了1958年各地密植增产的实际经验,打通了大家的思想,所有土地全部实行了合理密植。

夏锄快开始的时候,我生小孩还没满月,躺在炕上仔细琢磨着县委提出的质量要求,又暗暗想到自已,锄地技术都不会,怎能检查队员的质量呢?我趁着这个休养的机会,找了一把锄就练习起来,在院子里耪石头子和自留地,公公看我这样刻苦锻炼也主动教给我耪地的要领:毛下腰,后手低,使匀劲手脚配合好,等等。满月的第一天我就扛着锄下地了,由于耪得合乎质量要求,队员都说我生小孩生出锄地技术来了。经过一年多的生产劳动,我学会了一套生产本领,现在我除了扶犁以外,其他活计都能拿得起、放得下。同时,我还经常参加听党课,读了“怎样做个共产党员”等政治书籍,通过学习提高了我的觉悟,使我懂得了一个共青团员应当怎样听党的话,怎样和群众一起用辛勤的劳动去建设社会主义。固此我除了领导千斤队以外,还协助搞夜校,发动妇女参加生产等,现在我们全大队经常参加干活的妇女就有八、九十人,比过去增加三倍多。

“紧凑做庄稼,消停作买卖”。我们千斤队的一切活计都是赶前抢做。阴天下雨别人从地里往回跑我们从家里往地里跑。有些人说我们是大傻瓜,其实傻不傻我们心里有底,只要增产粮食,我们什么都豁出去。党中央八届八中全会的公报和决议公布后,全体队员又苦战了三昼夜,把玉米培一次土,谷子拔一遍草,红薯灌一次小灰水。秋收时,谷地的水还膝盖深,为了使庄稼不受损失,我们就淌着刺骨的冷水割,保证了颗粒还仓。

一年来,由于我们认真地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由于全体队员团结一致,艰苦奋战,千斤队克服了种种困难,各种作物都获得了空前大丰收。十亩红薯亩产11000斤,60亩谷子亩产426.2斤,30亩玉米亩产1154.2斤,全队平均亩产876.9斤,比1958年实产170斤提高了四倍多,成为当地的丰产奇迹。

但是,我们并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我们已经订了计划,争取明年实现土地深翻化,山地水平梯田化,高产化,多肥高质化,水利化,耕作技术先进化,力争亩产1200斤。目前,我们全体队员苦战六昼夜修好水平梯田15亩,并建立了四个积肥专业小组,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生产高潮,为明年更大跃进作好充分准备。我自已保证除积极参加修梯田等运动外,要坚持每天一挑粪(拣粪)两挑土(垫猪圈),把母猪饲养好,到明春个人积肥70000斤。

最近我给爱人写了一封信,详谈了我在党的培养和群众帮助之下所取得的成绩,和家乡的丰收景象、人民公社的无比优越,并表示要和他挑战,他来信全答应了。我立志同群众一起,用自己的双手,把塞北的家园变江南,成为北方的“天府之国”。

猜你喜欢

亩产队员
亩产超340斤!4口塘出蟹11000斤,错峰卖蟹亩产值2万元的秘籍来了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喂!恒兴!140多位经销商养殖户集结大鳌,开始冬棚虾亩产向2000斤冲刺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以“一刻钟”导航队员“一辈子”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如何引领队员开展红领巾寻访活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队员
致敬:风雪中的人大扶贫工作队员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