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因材施,材也由教成

1956-08-16林砺儒

中国青年 1956年23期
关键词:试探医治祖国

林砺儒

近来提出“因材施教”的主长,据说有些青年学生便过份地强调个人兴趣,不愿意学习所有规定的学科,或随便要求转科转系,使师长们感到很为难。有些人过去强调平均发展,要求每一门功课都达到五分;如今又有些人强调个性解放,把必要的课程学习贬称为“束缚个性”。这样从一极端走向另一极端,正是“扶得东来西又倒”,很难说是进步现象。

所谓“材”,可以解释为学习的可能性。教育方法要从这可能性出发,才切合实际,不然,就会落空。我们不能教盲人学写生,不能教哑人学唱歌,不可以让色盲者学驶船驾车,也不可以让小学生就去学习高等数学,就因为那可能性(材)不存在。因此,施教必须因材,毫无疑义。

然而,“材”仅仅是可能性,而不是已经完成的、更不是固定不移的东西。从可能转变为现实,其间有一个相当长的成长过程,而环境的种种影响,师友的帮助和自己努力学习实践,都是决定这个过程成败的因素,其中尤以学习实践为重要。换句话说,成材必须由教育,由观摩,由学习。

施教必须因材,而成材也必须由教育。“材”和“教”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材”可能发展的方面很多,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前途未可限量,所以说“后生可畏”。在许多发展方向之中,某人那一面倾向较强,某人那一面较弱,各人都不尽相同,这就构成各人的个性。对于个性,最好是因势利导,发挥其所长。然而一般地说,每人都不仅仅限于倾向一方面,也还有其他方面,而这些方面又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发现一个人的所长,要试探他的个性,最好还是通过学习,而不是凭他一时的主观的愿望或爱好。普通教育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试探发现各人的个性。要多方面试探,才可能发现个性的真面貌。倘若未尝受教,未尝努力学习,便硬说自己不行,或借口不感兴趣而迥避学习,或故意缩小学习范围,那末,在学习上便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把需要学习的科目和适宜于学习的时间轻轻放过,将来会后悔不及。须知个性要凭学习来发展,兴趣要由努力来培养。

为什么要发展个性呢?为的是要更好地为人民和祖国效劳,发展个性与为人民和祖国效劳是互相结合互相助成的。一面要发挥个人所长,另一面更力求适应社会需要,符合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这样才是健全的个性。鲁迅先生的生平就是最好的典范。以鲁迅先生的才能,研究科学、医术和文学都是适宜的,最后他选定了文学创作和翻译作为终身事业,是因为他看清楚了祖国的需要。在当时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他认为医治中国人的麻木的精神比医治他们虚弱的身体更为重要,而医治和鼓舞人民精神的武器莫如文学。他把自己的创作、翻译和研究服从祖国和人民的最高利益,而不只凭自己个人的爱好。这是鲁迅先生之所以伟大的一面。

发展了的个性决不是偏狭的畸形的,越是鲜明的个性,越具有深厚广博的根基。所以我们的学习必须是多方面的,生活才可能丰富多采。科学知识,生产技术固然价值很高,而文学艺术和政治认识也是人生所不可缺。在受普通教育的青年学习固不宜分门过早,即在受高等生产技术教育的青年于课余学习一些专业以外的东西,也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如果把自己关在一个技术专业的小天地里,此外一无所知,这样的人,只能成为满足于“一孔之见”的专家罢了。荀子批评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说:“故由用谓之道尽利矣。”意思是说:实利主义者于实用之外不知道还有其他许多文化价值,这样,他们的精神就被禁蔽在实用的小天地里。荀子这句话值得热心学习生产技术的青年们深切体会。

猜你喜欢

试探医治祖国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中医治癣,疗效更显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我和我的祖国
静守百年:试探西贝意象
试探着向硅谷伸出触角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西游新记9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