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18 世纪西欧兵击运动演变历程研究

2024-04-29龚明俊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欧骑士运动

龚明俊 ,王 伟

兵击(fence)原意为防御的行为,是指以冷兵器进行搏斗的技法。兵击运动是在西欧社会文化影响下形成的身体知识系统和运动形态[1],它源自古代西欧人民的生产生活技能,随后逐步向军事领域过渡,教授的技艺不仅有各种冷兵器的使用,也有徒手格斗的技巧。中世纪晚期后,兵击运动迎来了快速发展,陆续出现了以长剑、迅捷剑、小剑为代表的众多兵击运动流派,这些流派在兵击运动文化上相互渗透,在理念上承上启下,在地理上同属西欧[2]。

纵观西欧兵击运动的历史发现,13—18 世纪是其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兵击运动完成了不同阶段的历史演变,并逐渐走向现代体育之路。目前兵击运动在欧美等29 个国家和地区迎来复兴和广泛发展。是什么因素推动兵击运动完成不同阶段的历史转型,每个阶段兵击运动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理念又有何种差异? 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历史分析与文献研究对13—18 世纪的西欧兵击运动演变历程进行综合考察,据此勾勒其演变的基本脉络,进而揭示西欧兵击运动历史演变的规律特征及其对当代西方体育运动的影响。

1 军事化形态的西欧兵击运动

西欧封建制度出现于10 世纪,在12—13 世纪快速发展、壮大和成熟,产生了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德意志等封建主义中央制国家或城邦制国家。国王或领主为巩固和加强自己的家族势力,分别从经济、政治、军事方面采取举措。经济上采取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相结合的制度,政治上采取自上而下层层分封的等级制度,军事上采取骑士制度[3]。在政治分裂、战事频繁的时代,日耳曼人尚武好战的民族特征推动了西欧兵击运动与战争的紧密结合,军事色彩浓重,兵击运动由此受到统治阶级的普遍重视。战场兵击中的格斗经验后来形成了欧洲最早的剑术著作《I.33》剑谱(亦称《高塔剑典》)[4]。该著作记录了公元1270—1320 年间一系列刀剑格斗技术,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剑盾一体”[5]。在对公元1361 年维斯比战役战场的挖掘中,研究者发现《高塔剑典》中记载的格斗技术与死者的创伤高度吻合,表明《高塔剑典》中的技术很可能来自于大规模实战作战的场景[6]。

1.1 西欧兵击运动军事化形成的原因

中世纪时期,在封建贵族与基督教会的双重压迫下,古希腊、古罗马的体育传统几乎消失殆尽,体育教育思想也陷入了“灰色”的发展时期[7]。但是,出于军事战争的需要,以骑士比武为代表的兵击运动在中世纪继续发展。在冷兵器的时代背景下,骑士军队与封建政权领主的附庸关系交织在一起,进而建立了具有骑士制度特征的封建政权体系,在经济制度和政策的支持下,骑士军队的综合战斗力得到了保障和提高[8]。随着欧洲封建等级关系的日益复杂和骑士制度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了推动军事化形态西欧兵击运动发展的中坚力量,从军打仗被骑士们视为神圣职责,这使得骑士成为了掌握和运用兵击运动的主体。为了培养身强力壮、虔信上帝、忠君爱国的骑士,贵族子弟们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和侍从教育,到一定年龄后还要学习骑士七艺,即骑马、兵击、练习武装、利用攻城梯或徒手攀登城墙等军事技艺。骑士的教育虽然包括“文、武”两方面内容,但侧重在“武”。因此,具有技击属性的兵击运动自然成为骑士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军事化教育的背景下,模拟战争的骑士比武大赛在早期比较暴力和血腥,与当时的战争相差无几。13 世纪以后,随着场地、武器、规则、赛程等方面的改革,骑士比武中的一些暴力元素被逐渐废除,变得更具有表演性[9]。骑士比武大赛为骑士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骑士把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正如《圣让·勒泊蒂》记载“骑士比武的目的就是通过格斗获得荣誉和好的名声”[10]。正因如此,尽管当时整个社会的体育竞赛水平呈全面衰退的状态,但以骑士比武为代表的兵击运动成了延续西欧古代体育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而骑士教育孕育的骑士精神给中世纪颓弱的精神保留了尚武的基因。

1.2 双手长剑流派是军事化形态西欧兵击运动的代表

在冷兵器时代,兵击运动以军事战争为主要载体,兵击武器种类繁多,武器装备表现出“铠甲大型化”和“刀剑大型化”的特征。此时,剑在人们心中是神圣的,剑也是战士冲锋陷阵、表达忠心的武器和载体。在中世纪战场上,士兵的打法通常遵循“攻击—格挡—反击—格挡”的套路,这种你攻我守、我攻你守的打法使交战近乎变成一种体力的消耗战。

这一时期的长剑技艺主要分为德式和意式两种流派,前者以德意志地区的理查德纳尔及其传承者为代表,后者以意大利的菲奥雷为代表。14 世纪晚期的剑谱3227a(亦称纽伦堡抄本)以Indes(与此同时)、Range(范围)、Guard(架势)、Fuhlen(感知)、Weich/Hart(强/弱)、Vor/Nach(前/后)等术语构建了德式流派的术语体系[11];意式流派则以《战场之花》为代表,对架势的分类更加细致,主张通过对距离、位置和时机的理解和判断,从正面攻击对手[12]。长剑流派与当时重装作战的时代背景相关,身披重甲的双手长剑战士,通常站在队伍前排,依靠手中的长剑能有效打乱对方前排的阵型,并在近身搏斗中同时对付多名对手。总体而言,长剑流派主张通过攻防合一,控制着交战的主动权。在此技术体系下,剑手依靠剑在长度、重量和形制上的优势,通过选择合适的“架势”,以更短的时间来发动攻击,在招架的同时对对手施以压制,抓住对方漏洞迅速结束战斗。

1.3 军事化形态的西欧兵击运动的理念特征:积极主动、攻防一体

骑士制度孕育出的骑士精神具有两种突出的特征,即军事性质和基督教信仰。在战事频繁的中世纪,骑士首要的美德是勇敢[13]。在残酷搏杀中,为了生存与荣誉,骑士要始终表现出英勇无畏,忠于信仰的精神。忠诚尚武的骑士精神与朴素物理学的结合,逐渐形成了军事化形态下强调积极主动、推崇攻防一体的战斗理念。

具体来说,积极主动意味着战争中的进攻即积极的防守,防守也是另一种形态的进攻。即便在防守中也要尽可能避免只顾保护自身的消极防守,要以能立即转守为攻的姿态进行积极防守[14]。如果等到防守完成以后才开始反击的话,对手将有充分的反应时间,而且在准备期间可能遭受到对手后续发起的攻击。这种积极主动的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着现代击剑运动,如花剑和佩剑都讲究击中优先权。另一方面,军事化形态的兵击运动不再单纯依靠绝对力量的大小取胜,而是强调遵循力学原理、杠杆原理、惯性等物理学原理,利用攻防合一的架势,在对抗中寻找最优化的制胜方式。长剑中使用最频繁的4 种架势分别是屋顶式、公牛式、锄式、愚者式,古剑谱纽伦堡手稿将这些攻击归为Oberhaw(从上方发动的)和Underhaw (从下方发动的)的两种类型[11]。在14 世纪理查德纳尔的系统中能够证明这些架势的理论基础源自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15]。梅耶在继承理查德纳尔的技术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在《剑斗的技巧》中进一步细化了长剑劈砍的8 种线路,通过“梅耶”路线的训练,剑手无论从任何一个方向发起的劈砍均能实现不同架势的顺利转换[16]。正是这些基于架势的攻击,有效实现了攻防兼备的目的,保证了剑手在交战中的主动性。

由于装备和技术的限制,中世纪的兵击运动对抗虽然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近身搏斗中,但从精神层面上看,骑士们对荣誉与信仰的追求并未受到器物的限制,而是在不断追求中优化技法理念。他们自觉探索的意识与骑士精神结合后,在实践中塑造了积极主动、攻防一体的战斗理念,这种理念促使中世纪兵击运动成为了为军事战争服务的重要工具。

2 市民化形态的西欧兵击运动

随着职业军队的出现和长距离攻击性火器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骑士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日益降低。骑士阶层的成分变得日益多元,融入了许多由富商、工场主和高利贷者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武艺不再是骑士阶层获得荣誉的唯一途径[17]。这一时期同时存在着两种兵击技术风格的群体:一是贵族骑士。他们凭借着严格的训练和优良的装备延续着中世纪战场的战斗风格。二是逐渐兴起的市民阶层。对广大市民阶层来说,他们没有铠甲的保护,交战中主要依靠兵击运动技术取胜。伴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市民化形态的兵击运动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全面的兴盛,兵击文献丰富,出现了井喷的态势[18]。

2.1 西欧兵击运动向市民化转型的原因

2.1.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打破了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文艺复兴之前,基督教会秉持尊崇灵魂、否定身体的禁欲主义,宣称身体的健壮不利于心灵美的发展[19]。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罗马教廷和各地区教会都釆取强硬措施禁止体育娱乐活动,市民阶层很难接触到兵击运动。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回归,社会精英相信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能开化人类,他们努力将人文思想融入社会生活中,由此引导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回归理性。宗教改革者提出的“灵肉一致”思想也从根本上动摇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价值,重塑了世人对身体和体育的重新认识,从而使昔日作为贵族身份象征的兵击运动逐渐成为市民阶层的运动方式和休闲方式。在摆脱了中世纪的思想束缚后,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体育。14—16 世纪,兵击运动逐渐兴起,如瑞士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击剑教师和击剑学校,剑术学校的激增为兵击运动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1.2 攻击性火器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冷兵器的军事价值

火器让交战双方的距离变远,进而导致双方在战场上近身搏斗的机会变少。随着火器在战争中的广泛应用,兵击运动的军事价值越来越低,逐渐成了战场上的辅助性武器[20],如火绳枪于1421 年首次出现在意大利的战场。在1525 年的西班牙、德国、法国的帕维亚会战中,火枪手首次表现出不可忽视的价值。由此,火绳枪、火炮等长距离攻击性武器的使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交战的模式,冷兵器的军事价值逐步降低,兵击运动的应用场景开始由战场转向民间。

2.1.3 法制的不完善为武力私斗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文艺复兴初期,商贸得到发展,城市规模开始扩大,但此时法制的建设还不完善。司法决斗是解决当时法制纷争的有效手段。当法庭上的控辩双方说词相互矛盾,而又要辨明真伪、两者必取其一的时候,就通过决斗的方式来解决。随着司法决斗的确立,因个人恩怨而挑起的私人决斗以及贵族间为荣誉的决斗也出现了。法国从1588 年到1608 年的20 年间,因两两决斗而送命的贵族、绅士、普通市民达4 000 人之多[21]。法制的不健全兴起的私斗、决斗之风,为兵击运动市民化的转型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2.2 迅捷剑流派引领市民化形态西欧兵击运动的发展

迅捷剑流派的出现与攻击性火器的出现、现代科学发展密切相关。一是长距离攻击性火器的出现使交战双方近身搏斗的机会变少,重型铠甲和重型武器的使用价值和范围被降低和缩小,武器装备沿着轻量化的方向发展。二是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贯通穿刺人体的伤害要比外部的切割伤严重得多。此外,迅捷剑携带轻巧,使用灵活,优雅的外观造型给人们带来了良好的视觉感受,受到上层社会和普通市民的喜爱。

迅捷剑的理论体系建立在几何学原理基础上。许多大师,如卡兰隆、达尔第、阿古利巴等既是剑师,也是数学大师。他们认为,在决斗中剑手的每一次移动,每一次攻击和防御,均遵循计算好的线路来进行,力求在最巧妙的角度以最快的速度击中对方,而不被对方击中。这种将几何学与兵击运动相结合的技术特点,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区开始流行,并引领了当时欧洲兵击运动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战阵兵击和个人兵击的分离,为兵击运动后来的体育化打下了基础。

2.3 市民化形态西欧兵击运动的理念特征:精于计算、强调判断

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向现代世界过渡,这一时期市民化兵击运动的发展是西欧经贸发展、城市兴起和市民阶层崛起的结果,更是人文思想转型的产物。身心结合、追求真理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兵击运动市民化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人们冲破了传统禁欲思想的藩篱,萌生了自我意识,开始认识到自身的潜力与可超越性,形成了积极乐观、个性解放的精神[22]。在渴望知识、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人们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自然学科的相关成果融入兵击运动中。如在医学领域,人们开始认识到穿刺人体所带来的伤害要比劈砍更为致命。在物理学、几何学等领域,兵击运动以时间、位置、距离等基本概念构建了一套新的认知和判断体系。

人文主义精神推动了兵击技法理念上的全面革新。兵击大师普遍重视观察与实验,强调数学与逻辑推理,试图把握兵击运动背后的本质特征和制胜规律。他们利用几何学原理就敌我的位置关系、距离、武器长度、运动轨迹等诸多要素,求出既能保护自身,同时又能有效攻击对方的最佳距离,便是该时期兵击运动理念的核心要义[23]。不同于中世纪经验性为主的论述,意大利的阿古利巴主张采用几何学和物理学等实证方法来分析和传授剑术。他通过简化前人繁杂的架势,重新定义了第一架势、第二架势、第三架势、第四架势等,在降低架势难度的同时提高了剑术系统的实用性[24]。深受阿古利巴的影响,西班牙剑谱中也充满了许多几何学的图形,尤其突出圆形,英国的西尔弗认为西班牙剑术采用以对手为中心的圆形移动步法能有效寻找到对方的薄弱环节[25]。

此时期的兵击大师们还特别强调“判断”,判断是采取行动前做出的推断,是建立在对对方的技战术与各种武器优缺点了解程度和做判断本身所需要时间的基础上[26]。由此在兵击运动的技术体系中衍生出“差”的概念,诸如时间差、位置差、距离差等。从本质上看,差即时机。在攻防高频率转换的战场,时机的存在和消逝都是瞬间的。兵击运动不仅是勇气和技艺的较量,更是一场将力量和速度的比拼转化为智力比拼的数学竞赛[27]。从精神层面上看,人文主义精神在实现人的自由、尊严,发展人的潜力过程中重塑了市民化兵击的精神结构,形成了精于计算、强调判断的理念,引导了兵击运动轻量化、精细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为下一阶段兵击运动的体育化转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3 体育化形态的西欧兵击运动

3.1 西欧兵击运动向体育化转型的原因

3.1.1 工业革命是西欧兵击运动体育化的社会推动力

起源于18 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在推动欧洲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体育现代转型方面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首先,工业革命为西欧兵击运动体育化提供人员条件。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丧失土地转变为非农业劳动者,产生了大量的工人和中产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充裕的时间,他们把参与身体锻炼看作是健康生活方式和特殊身份的象征。其次,工业革命为兵击运动提供了充沛的物质条件。工业革命中后期,社会已经积累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且工作时间减少。对健康和娱乐的需求激发了社会大众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大量普通民众投入到身体锻炼中。作为具有良好市民基础的兵击运动自然被纳入到大众体育锻炼中。社会化大生产所确立的规则化、标准化理念,也使兵击运动受到理性的制约,推动兵击运动体育化的转型[28]。

3.1.2 规则和护具的革新为西欧兵击运动体育化提供了保障

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理念下,兵击运动深受社会契约精神的影响。人们意识到,为使兵击运动文明发展,必须通过建立规则来指导和控制。规则的确立引领了兵击运动发展的方向,并影响了现代击剑运动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兵击器械的改良和面罩的发明为兵击运动提供安全保障。人们对器械进行轻型化、去刃和对剑头实施包裹的处理,设计了剑身较短并呈四棱形、剑尖用皮条包扎的新型剑。这种剑有别于军队中的三棱剑,能有效减少对刺练习中受伤的概率,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1776 年,法国著名兵击大师拉·布瓦西埃发明了金属丝材质的面罩,面罩对练习者的脸部和眼睛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也为兵击运动攻防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法国随之成为当时欧洲兵击运动的中心。

3.1.3 资产阶级教育新体系需要体育化形态的兵击运动

绅士教育作为近代英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在整个17 世纪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把教育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教育3 个部分[29]。他认为体育是培养绅士的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有效途径,是一切其他教育的基础,并将骑马、游泳、兵击等项目的知识和技术纳入到他的体育教育体系中。深受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呼吁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他提出为了要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包括四肢、感觉和各种器官在内的工具[30]。受卢梭教育思想的影响,德国巴塞多也提出在学校中开展身体锻炼的建议,并在自己创办的博爱学校实践自己的教育和体育主张。在综合古希腊体育和德国骑士体育的基础上形成了后来著名的“德绍五项竞技”[31]。在西方社会高度重视体育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作为被称为勇敢者游戏的兵击运动受到教育家们的青睐,纳入到各自的教育体系中。

3.2 小剑流派是体育化形态西欧兵击运动的先驱

在遵守规则和公平竞争理念的影响下,出现了为荣誉之战而专门修改的轻型迅捷剑——小剑。小剑既能满足贵族们持剑决斗的需要,又能显著减少决斗者的伤亡,小剑流派反映了剑斗的去暴力化、体育化趋势。1623 年至1801 年间法国出版了38 种剑术著作,大多数都与小剑相关[32]。在西欧历史上,决斗是长期困扰统治者的一个社会问题,法国也不例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拥有悠久剑术传统的法国,虽然法令禁止决斗,但却支持剑术的训练。他们认为剑术可以训练个人敏捷的思维和身手、培养荣誉感以及锻炼意志品格,并把剑术作为培养贵族和训练军队的重要手段。在王室的支持下,法国对小剑及其技术加以改良,小剑的轻巧造型使剑术发展出更多的技巧,形成了节奏紧凑、攻击方式灵活、攻防快速转换的风格,提升了对抗的激烈性和观赏性。

3.3 体育化形态西欧兵击运动的理念特征:规则意识,强调公平

启蒙运动试图用理性革新公民的思想与生活,兵击运动等军事化体育也借着启蒙时代的社会风气获得了新生。绅士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思想的产生,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的,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使西方教育实践由封建教会教育向资产阶级教育方向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由此推动了兵击运动主体、功能和性质的变化,顺应了体育大众化的需求。经过社会理性的改造、整理和规范,兵击运动朝着具有严格规则和崇尚公平竞争的现代体育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受益于契约精神向体育领域的推进,兵击运动被规范在以理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比赛规则和技术体系内。法国兵击大师们制定的规则中明确了有效的击中部位,禁止攻击的部位,有效的得分手段等。人们放弃了对击打效果的追求,武器的轻量化促使兵击运动的技术进一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如热拉尔·蒂博在西班牙迅捷剑剑术的基础上,根据人体解剖学和几何学原理,创建了适应不同情况的攻防路线[33],吉约姆·达内制定了以剑术动作为特征的数字命名法[18]。这一时期,各流派的技术差距缩小,其中以小剑为代表的兵击运动逐渐发展出一套自己的术语、规则和教学系统,并得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成为人们相继效仿并自觉遵守的剑术规则。

现代体育是伴随公平竞争产生的,但公平竞争的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的[34]。文艺复兴前的兵击运动是带有骑士精神烙印并满足少数精英人群的公平。启蒙运动时期,公平竞争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秩序,这种意识促成了人们在兵击运动中将公平竞争作为广大参与者在对抗中的合理诉求。随着公平竞争精神逐步渗透并融入兵击运动理念中,其暴力因素得到进一步消解,观赏性得到加强。从历史进程来看,这一时期的理性精神在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基础上推动了人们超越自我的追求,既契合了人们对超越和胜利的需求,又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娱乐和竞技的需要,使兵击运动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找到了现代体育的定位[35]。

4 西欧兵击运动演变的规律特征及其对当代西方体育的影响

恩格斯说过“人的行为不能用他们的思维来解释,而应当用他们的需要来解释,需要必然导致行动”[36]。回顾13—18 世纪西欧兵击运动演变历程可知,每一阶段的转型都与其时代需求紧密相连,表现在中世纪西欧兵击运动与军事战争关系紧密,兵击运动是维护领主统治的主要工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洗礼,兵击运动由战场下移民间,转型为市民个人防身的手段。在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牵引下,兵击运动被纳入到资产阶级教育体系中,演变成强调竞技规则、注重公平竞赛的体育竞技项目。这一历史进程反映了兵击运动演变的客观规律,即在转型过程中,兵击运动表现出了从外部形态到内在精神的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的特征。

4.1 对人的逐渐尊重为西方体育人文主义价值观奠定了思想基础

历史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7]。从13—18 世纪西欧兵击运动演变历程可知,理念作为兵击运动的灵魂,是推动兵击运动完成各阶段历史转型的内在动力。这一时期的西欧社会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阶段,兵击运动的理念也随之烙上了封建伦理、人文精神、启蒙思想的特征。具体来说,骑士制度孕育下的骑士精神塑造了军事化兵击运动的积极主动、攻防一体的理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身心结合与人性解放中塑造了市民化兵击运动的精神结构,启蒙运动中的理性自觉意识带来了理性思辨的工具,塑造了体育化兵击运动的标尺。在这历史过程中,对人主体地位的逐渐尊重、对人全面发展的逐渐重视,对人体育需求的逐渐满足反映了兵击运动人文理念的变迁。

另一方面,随着“理性消遣”的兴起,体育竞技也日益成为人们感受快乐、追求自由和幸福生活的身体表达[38]。兵击运动汲取了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力量后,以体育教育和体育休闲的方式融入市民生活中,释放出人文主义的光辉,并以人化的名义对其进行文化的改造,赋予了真、善、美的价值,使崇尚理性和公平的价值观渗透到普通民众中,进而为西方体育人文主义价值观奠定了思想基础[39]。

4.2 广泛吸纳自然科学的成果为现代体育精神注入了科技元素

兵击运动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始终广泛吸纳物理学、解剖学、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将这些成果运用到技术体系的构建、武器装备的改良之中。如兵击运动架势理论的依据即物理学上的杠杆、惯性等原理。在架势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了兵击运动的时间差、位置差、距离差等概念。兵击战士在交战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架势,积极构建双方在时间、位置、距离等方面的“差值”,以此获取制胜先机。基于解剖学的研究发现,人们认识到穿刺伤引发的死亡率要远高于外部的切割伤,这直接导致兵击运动的技术体系由“劈砍”为主向“刺击”为主的特征转变,兵击武器的形制也随之发生改变。这些自然科学成果的运用推动了兵击运动朝着轻量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为“更快、更高、更强”的现代体育精神注入了科技元素,让倡导竞争、超越对手的工具理性得到巨大彰显。

4.3 自发运用规则和组织为西方体育现代转型提供给了制度参考

人们通过规则将身体对抗纳入到制度的规约下,实现了兵击运动的合法化。同时改良兵击器械,有效控制和消解了兵击运动中的野蛮、暴力、血腥等元素。通过规则的制定和护具的改良,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参赛行为的规范性和参与者的安全性。这对维护公平竞争和推动当代西方格斗对抗类项目的文明化、理性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由军事化形态向市民化和体育化形态的演变过程中,兵击运动组织在人才培养、理念宣传、运动推广、赛事组织等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40]。组织化的运行模式有效实现了兵击运动由“点”到“面”发展格局的转变,加速了战阵兵击与个人兵击的分离,快速实现了兵击运动的普及化。这种自发运用规则和组织的模式为后来西方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的形成,进而推动西方体育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制度参考[41]。

4.4 丰富的技术体系为西方格斗对抗类项目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源泉

兵击运动不仅包括各种冷兵器的使用,也有徒手格斗的技巧,其丰富的技术体系为格斗对抗类项目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动作素材。兵击运动注重“快、狠、准、变”的进攻方式,突出以力量为主的特征,在技术上强调各种基本技术的随机组合与灵活运用。以双手长剑为例,习练者需要掌握戳刺步、送步、靠步、斜步、三角步等多种步法,灵活使用斩击、刺击、削切等攻击技法。通过对技法、规则的整理发现,现代多种格斗对抗类项目是在兵击运动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演化发展来的,如以“击打”为主的拳击运动,以“抱摔”为主的摔跤运动,以“劈刺”为主的击剑运动等[42]。根据技法运用的差异,击剑又将“劈刺”发展到更精细的程度,形成了以“刺击”为主要特征的花剑、重剑,以“劈”为主要特征的佩剑。从这个意义上说,兵击运动丰富的技术体系是当代西方格斗对抗类项目多元化发展的技术源泉。

5 结语

通过对13—18 世纪西欧兵击运动演变历程的研究发现,兵击运动由军事化形态向市民化、体育化形态的演变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外源动力和兵击运动理念的内源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历史从外部影响了兵击运动的形态,由此分别满足不同时期人们对军事训练的需要、对个人安全防卫的需要和对教育与休闲娱乐的需要。另一方面,兵击运动理念的内源动力是以技击属性为基础,以超越对手的竞争意识为内核,通过人文主义的释放和理性主义的引导,实现了兵击运动文明化、体育化的转型。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兵击运动表现出的对人的逐渐尊重、广泛吸纳自然科学的成果、自发运用规则和组织、丰富的技术体系等规律特征对当代西方体育价值观和体育精神的形成、西方传统体育的现代转型,以及西方格斗对抗类项目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国内外对西欧兵击运动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作者希望以此为契机,加深人们对西欧兵击运动演变历程的认识,为后续东西方体育项目的对比研究和我国传统体育在新时代的转型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猜你喜欢

西欧骑士运动
从肯尼迪1963年西欧之行再探“宏伟计划”成败原因
对抗大帝国的骑士
克里夫兰骑士
解析中世纪西欧园林及其影响
喜见乐闻:史料呈现的“增值”方式——以《西欧一体化进程》为例
不正经运动范
小小骑士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New Enem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