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问题指向与实践旨归

2024-04-29雷正方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全民高质量体育

雷正方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必须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着重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2],这不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使命目标,而且也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明确了时代方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体育工作,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体育需要,作出了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部署[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升级转型以及社会主要矛盾日趋转化,对进一步释放全民健身在健康、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更是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更是为新时代全民健身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由此,对于关乎人民幸福健康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民健身而言,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的前提,更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键。

基于此,在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导向下,在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驱动下,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认识指引下,如何准确理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如何理性审思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指向,如何全面把握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旨归,既是促进全民健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研究议题,也是主动回应国家、社会与人民对全民健身发展期许的重要学理应答。

1 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在要求、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4]。全面理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就必须要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即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把握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与本质特征,是明确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问题指向的认识前提。

1.1 创新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创新发展是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强化制度、机制以及科技创新是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活力与潜力。其一制度创新是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的前提。全民健身发展应充分体现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建立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相匹配的制度体系[5]。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不断完善与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相适应的完备性政策体系,从合理性、公平性和标准化等方面着手,完善规范全民健身的组织领导、责任主体、覆盖对象、开展内容与服务标准等相关制度体系,确保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有法可依、有据可循,促使全民健身服务更合理、更高效、更公平;此外,为保证全民健身政策有效落实需加强保障性制度创新,应坚持整合各方资源和调动参与主体积极性为前提,不断加强全民健身政策落地落实的制度保障,健全参与主体激励与执行机制,建立调动地方政府全民健身落实的激励机制,完善政策执行的监督问责制度,保证监督过程公开透明,确保政策制度有效落实。其二科技服务创新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动力变革的基础。中国体育必须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战略契机,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杠杆培育体育发展新动能,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6]。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加强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创新,应充分把握物联网、云计算等科技创新红利,强化数字化和智能型健身产品与服务研发创新,以实现数字体育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便利化和智能化,提升健身服务供给效率;另一方面,为满足人民多样化健身产品需求,应加强全民健身产品科技创新,通过科技赋能激活全民健身潜力活力,拓宽全民健身服务发展空间和产品质量水平,使科技服务创新让健身体验更为惠民便捷,使产品创新让健身方式更为科学有效,不断提升健身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满足人们高品质和个性化健身产品需求。

1.2 协调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将协调发展理念贯穿于处理好全民健身在人群区域及公共服务体系等结构的平衡性发展,是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一全民健身需处理好人群及区域发展的平衡性。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育为推动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注入创新活力[7]。全民健身需充分发挥体育对促进健体、育人、塑心和铸魂之功能,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劳动力身体素质与健康活力,提升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健康水平与生活幸福质量,使全民健身真正成为应对老龄化挑战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健康基石,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体育行动;全民健身需坚持地区及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应主动把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等,通过发挥城市群、城市带区域体育发展的辐射及联动效应,提升邻近地区全民健身服务供给水平,提高二三线城市及市县级地区健身服务供给质量,不断激发城市群、地区带居民体育参与动力与体育消费潜力,缩小地区及城乡间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性发展格局。其二全民健身需处理好公共服务体系及“六边工程”的结构性平衡。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六边工程”内在结构的均衡性是确保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的重要举措。在协调发展理念认识指引下,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从全局出发,坚持“优结构、补短板”原则,重点完善群众身边体育健身指导员、群众身体体育赛事活动以及群众身边社会体育组织等服务体系的结构平衡[8],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供给质量,不断优化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体育赛事、健身指导以及健身文化等供给结构,实现全民健身服务的全要素供给和全域化覆盖,以缓解人们需求侧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供给侧体育健身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均的突出矛盾。

1.3 绿色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

党的二十大明确强调,“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为全民健身坚守环保底色和绿色方式转型提供了根本指导。其一全民健身需坚持以生态环保、和谐文明为基本底线。人类体育行为本身就指向回归人体自身和外在自然环境,在和谐、美丽、健康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具有独特的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的内涵和意义[9]。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就应始终坚守生态环保的基本底线,将生态环境保护原则贯穿落实于全民健身发展理念、制度、机制以及资源等全过程,通过定标准、控规模、强监督等全方位提升绿色场馆设施建设、环保健身产品制造以及赛事活动举办等重点领域的生态化水平;此外,在和谐、民主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全民健身需充分发挥体育固有的人文教育功能,以促进社会文明和谐为基本底色,鼓励人们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和运动锻炼,通过体育培育全民公平、公正、合作、规范的社会参与意识,强化人们顽强拼搏、爱国奋进和团结协作等体育精神,以排解人们生活工作压力、增进人际关系融洽以及促进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等,助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其二全民健身需坚持以内涵集约式、绿色低碳化发展为主要方式。全民健身需从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向以质量效益提升为主的内涵集约式发展转变,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以结构质量、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为第一标准,以机制效率、供给效率和服务效率为基本要求,实现全民健身高效率、可持续发展;全民健身需向绿色低碳化发展方式转变,树立人们绿色环保理念意识、引导居民绿色低碳健身消费,创新绿色低碳健身赛事活动,开展绿色低碳体育示范标准,使绿色低碳化的发展方式成为时代新时尚,使绿色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10],引导体育消费由增量型向高质型转变,引导全民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习惯,使绿色低碳的体育发展方式与参与行为,成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1.4 开放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开放发展理念强调互利合作的实践战略和互利共赢的认识格局,是实现全民健身开放发展和协同治理的必由之路。其一全民健身需形成对外开放发展格局,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发展之路。全民健身通过国际体育赛事、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及自媒体传播方式等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华体育精神以及中国经验等向世界传递与宣传,使群众体育的中国理念、中国标准、中国方法、中国模式成为世界大众体育发展的标杆,有助于增进民族交流、提升文化自信以及促进体育外交等[11],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既要不断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组织与项目等走出国门,主动与国际接轨、合作发展,还需坚持包容开放的姿态,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群众体育治理、运动健康促进以及青少年和老年人体育锻炼等领域的成功经验与模式,不断引进如飞盘、攀岩、徒步等新型休闲体育运动,以满足人们生活化、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其二全民健身需建立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坚持多元参与、协同共治之路。群众体育发展目标旨在为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性,以形成协同联动、共建共享的群众体育治理格局[12],全民健身需不断调动国家、市场、社会和公民等治理主体的参与动力,提升多元共治能力与协作发展水平,形成合纵连横、协同创新和跨域治理的全民健身运行机制,保障全民健身发展成果全人群、全方位共享;此外,《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推动健身场地设施全面开放,意味着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加强资源开放与共享,需推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等健身设施尽可能对民众开放,不断推进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方法、运动康复方法等向全民健身开放,进而提升全民健身场运动设施供给量和全民健身基本素养水平。

1.5 共享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

共享是全民健身发展的根本目的,应始终坚持全民健身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全方位和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13],明确了全民健身为何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追求,指明了如何保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实践要求。其一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不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追求。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工作导向,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14]。全民健身重在“全民”,彰显了对人民的博大情怀,蕴含着深厚的人本特质,诠释了体育发展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切实把如何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把实现人民群众健康幸福生活目标为根本落脚点,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在全民健身各个环节充分体现为民、惠民与亲民的根本特性。其二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充分落实全民共享的实践行动。共享发展理念对全民健身成果全民共享的实践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需通过机制完善及资源共享等具体实践路径,将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全面落实于全民健身发展的全过程与各环节,保证全人民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基本权利,保障全区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覆盖的基本要求,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效率;为实现成果及健康资源更有效、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民健身还需坚持推进与医疗、旅游、康养等领域融合发展,加强组织机制创新,完善资源共享保障工作,优化健身与养老、医疗、教育培训和旅游资源共享与服务供给,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服务体系,培养全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升全民主动健康素养,不断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进而全方位保障全民健身发展成果为了人民和人民共享。

2 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问题指向

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需在其科学内涵诠释下回归实践,在现实实践语境中理性分析制约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制约难题,旨在厘清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不充足、发展结构不平衡、生态保护不彻底、内外联动不通畅以及成果共享不充分等问题指向,进而明确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着力点与实践立足点。

2.1 解决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不充足的问题

坚持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的认识引领,需理性判断导致全民健身服务供给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其一是全民健身制度不完善,制约了服务供给效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质量、标准不完善,政府间的支出责任不明确以及供给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15];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评价、考核和监督制度不完善[16],突出表现为民主参与不足、第三方评估不规范、监督反馈机制不健全以及数字化评价反馈平台建设不足。政策执行方面,地方政府作为政策制度执行的关键者,其对全民健身政策的创新欠缺,评价和监督体系尚不全,很多省市地区的全民健身条例都是对国家政策或规划等的照抄、照搬,严重缺乏适合地方实际的自主性、特色化、创新性法规条例[17],倡导性、号召性、鼓励性条款较多而具体性、实质性条款偏少的问题突出;此外,部分制度执行不到位,如新建居住小区配套体育设施的“四同步”政策落实不到位、学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难;其二是全民健身产品科技创新不足,影响了服务供给质量。多样化健身设施供给不足,特别是中大型城市普惠性公共体育设施根本无法满足不同居民健身需要,致使篮球、羽毛球等健身场地“超负荷”运行,造成“抢场地”纠纷频发、噪声扰民情况严重;个性化全民健身产品供给欠缺,集运动监测、健康监测及慢病干预的智能健身技术及产品创新落后[18],针对不同年龄段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运动促进健康的关键技术与优质产品的精准性支持不够,无法全面覆盖特殊人群的健康需要;数字化公共健身服务建设与创新不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媒体技术等渠道的数字化健身平台建设不健全、健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不足以及智能化健身场所配备滞后等问题,导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无法全域统筹、全面覆盖,使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表现出“锚向性”不准和动力性不足的问题。

2.2 解决全民健身发展结构不平衡的问题

基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需理性审视全民健身在人群区域及“六边工程”等发展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指向。其一是全民健身参与人群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从参与人群结构来看,目前参与锻炼的主要群体是青少年,而中青年群体、老年人以及企事业单位职工等参与健身积极性不足[19],据《2020 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较高,其比例为55.9%,而成年人和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较低分别为30.3%和26.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已充分反映了参与人群的不平衡问题;另一方面是全民健身发展区域及城乡差异明显,从发展区域来看,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在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20],如从城乡与农村地区比较来看,城市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活动开展等方面都优于同地域的农村地区,尤其县级以下城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不精准和设施利用率不高、健身服务内容和项目存在覆盖盲区。其二是全民健身“六边工程”结构不均衡。突出表现为群众身边的赛事活动不够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员紧缺以及群众身边的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虽马拉松、越野跑等大型体育赛事发展迅速,但赛事供给总量不足、赛事结构不合理、安全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突出,马拉松赛事在春秋两季办赛过于集中、冬夏赛事过少,办赛时间不均衡,比赛形式单一等导致赛事内容“同质化”问题严重;此外,科学健身指导依据建设不规范,运动处方的普及不够,社会指导员专业队伍数量不足、业务能力不高,健身指导员下基层、进社区存在阻力等问题,制约了全民健身高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发展质量。

2.3 解决全民健身生态保护不彻底的问题

绿色发展理念认识引领下,实现全民健身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旨在清晰认识当前全民健身推进中存在生态环境保护不彻底等的问题指向。其一是不文明的全民体育参与行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挑战严峻。体育本身具有生态化特征,运动健身参与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角色,但其不良行为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会减少居民室外健身的意愿与次数,更会降低城市居民室外健身锻炼积极性,近年来,随着户外体育运动等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愿意走出室内、走出城市,积极参加自行车、越野跑和攀岩等户外体育运动,但因环保意识不强出现户外体育设施绿色植被损害、随地乱丢垃圾等的不良现象,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人为破坏等。其二是绿色健身设施建设与群众体育赛事生态保护不足。居民绿色低碳的体育生活方式转变,对绿色健身设施供给与群众体育赛事生态环保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是绿色体育健身设施不足,从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21年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来看,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健身步道和足球场等占比高达80%,严重缺乏与户外空间、自然生态环境和群众生产生活相融合的如体育公园、绿色环道、户外运动等设施;且在推进体育场地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绿色健身设施建造相关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如当前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主要参照住建部于2019 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却存在与绿色体育场地设施不相适应的问题,缺乏符合中国特色的绿色体育建筑标准[21];另外,群众体育赛事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西北部地区汽车拉力赛造成大面积绿色植被破坏、全国摩托艇锦标赛中摩托艇遗漏污染物事件以及建高尔夫等场地设施而大量砍伐林木事件等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22]。

2.4 解决全民健身内外联动不通畅的问题

基于开放发展理念的认识引领,旨需明晰全民健身对外开放发展与协同治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指向。其一对外而言,全民健身对外开放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我国迫切需要优化民族愿景的世界表达,尤其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提出中国特色的体育治理理念和方法,以更好地引领全球体育治理变革[23],然而,由于对群众体育制度、理论、模式与方法等的系统总结、合理叙事和对外表达等尚不足,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行动中,我们没有讲好全民健身“中国故事”,作为发展中国家学习榜样的中国特色群众体育智慧和经验传播尚不充分,制约了我国在全球体育治理中的话语权、影响力和贡献度;另一方面,对新型休闲运动项目和老年人体育发展经验等“引进”不足,尤其对适合青少年及青年人群需求的球类运动、极限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以及户外活动等运动项目的引入不够,此外,面对当前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尚缺乏应对老龄化的体育经验,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和学习也颇为必要。其二对内而言,全民健身多元协同共治水平有待加强。当前全民健身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的群众体育治理格局仍未完全形成[24]。一方面,政府协同工作机制尚不完善,虽已建立了29 个部门的全民健身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但相关部门缺乏主动思考和出台针对性措施的积极性,部门间协同形式较单一,合作内容还不丰富,尚停留在单边或双边合作的初级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协同合作深度和跨部门的资源整合调动能力;另一方面,社会体育组织参与能力与动力不足,虽然社会组织的数量与规模扩大较快,但具备管理和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能力有限,且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全国性运动协会将工作重心放在竞技体育与奥运争光领域,未真正发挥参与群众赛事组织、体育锻炼指导以及设施经营管理等的服务职能[25];此外,市场参与活力尚未激活,尽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市场准入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市场承办商业群众体育赛事的能力不够,提供高品质健身服务产品动力尚不足,参与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

2.5 解决全民健身成果共享不充分的问题

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认识指引,制约全民健身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认识理念不足与资源共享不畅等困境是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问题指向之一。其一是主动健康与大健康观念认识不足。对于个体而言,人们长期以来对医学手段促进健康的意识较根深蒂固,对运动锻炼的主动性、科学化认识不足,依赖医疗手段促进健康意识较为强烈[26],通过主动锻炼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自主意愿不足,更是存在“前不设防,后不设管,生病交给医生看”的错误认识;对于组织而言,地方政府对全民健身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实现全民健康的途径被简单理解为大力发展卫生医疗事业,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体育观理念尚未充分落实于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关实施全过程,且运动促进健康工作绝非仅靠体育与卫生部门所能完成,但卫生医疗、体育、教育、养老等机构仍存在协作深度不够的问题,不利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全方位落实。其二是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广度深度不足、资源共享不畅。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不深入,体育与医疗卫生部门管理职能混乱、协作权责不清、合作意向不足,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条块管理”局面。卫生部门未将运动与慢性病预防和康复、非医疗健康干预等运动健康服务纳入医学管辖范畴,使大众健身、运动康复等健康服务游离于体育与卫生管辖范围的边缘;体育与医疗缺乏资源融合深度,社区医院与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缺少互动,居民的医疗健康数据与健身数据、体质测试数据共享不够,以运动为手段的康复服务和产品无法纳入医保,体育指导人员和临床医生缺乏沟通合作平台等。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等领域的资源共享不足,竞技体育领域的设施资源、科学方法等开放化不够,业余体育赛事和竞技体育赛事之间互通渠道不畅[27],学校体育资源有效利用不足,表现为占国家体育场地面积50%以上的学校体育场地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因社会服务意识淡薄、教学任务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原因,不愿参与群众健身服务指导等[28]。

3 新时代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旨归

基于新时代赋予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致力于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向,应秉承效率优先观、系统平衡观、持续发展观、协同实践观和民生指向观的实践旨归,确保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全民健身实践全过程,推动新时代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

3.1 制度完善与产品创新并创的效率优先观

基于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的认识引领,应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的发展认识导向,不断完善制度体系与创新产品服务,以促进全民健身政策实施的有序化推进与健身公共服务质量的智慧化升级。一是健全全民健身服务标准、部门监督、评价问责等相关制度,保证全民健身计划落地落实。健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管理、运营与服务标准,落实健身设施合理配置、日常巡查、更新维护、信息化管理服务等要求,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举办标准,明确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举办各类赛事活动的准入与安全要求等;健全相关政府部门参与全民健身工作的绩效评估考核制度,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实施效果的监督与考核,加大监管过程和评估结果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29];完善地方政府全民健身政策的实施问责制度,健全社会问责机制和反腐激励机制,激发地方政府全民健身立法创新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与人民群众主动问责、勇于问责,保证全民健身政策落地落实。二是加强高品质、数字化公共健身产品与服务研发,提高健身服务产品质量。加大全民健身产品研发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设置专项基金等措施切实提升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发积极性;提升多功能健身产品研发水平,支持市场加大对如体育运动监控、体质健康管理、生活作息调节以及营养膳食配备等多功能一体化的智能软件产品开发,充分利用VR 虚拟、增强现实技术及可穿戴设备等提升全民沉浸化的健身产品服务体验[30],尤其重点加强对慢性病患者、老年人、肥胖人群以及儿童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健身产品研发;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积极打造包括场馆运营数据库、运动行为监测数据库、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库以及建设服务体验反馈等一体的全民健身大数据服务平台,打造群众赛事资讯、报名、参赛以及赛后服务等全程性的数字化赛事管理平台,提升全民健身赛事的数字化运营与服务水平。

3.2 补齐短板与优化结构并行的系统平衡观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应坚持补齐短板与优化结构兼行的系统平衡观,确保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结构的平衡协调性。一是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以及健身指导等发展短板。强化城市多中心、多层级和多节点的健身设施布局,大力开发健身步道、沿河步道以及城市绿道等运动场景,积极打造体育运动、文化娱乐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运动设施综合体;加强体育专业院校、医疗科研机构的体育指导员培育力度,提升体育运动技能与健康管理知识兼备的专业体育指导员队伍水平,修订《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认证、注册培训、定点服务以及考核补贴等政策;鼓励各级政府或单位开展“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日、职工庆“五一”等特色体育活动,不断推进全民健身生活化;鼓励社会体育组织与市场多办赛,不断打造以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市民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为重点的多层次、多项目群众赛事体系,以逐步形成“一市一品”“一城多品”的群众体育赛事发展格局[31]。二是优化全民健身在地区及城乡等的发展结构。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全民健身的资金预算与投入,结合地区气候环境与人文风俗等特点,完善适合当地人群锻炼参与需求的体育健身设施;实施帮扶行动,支持东部发达省市地区全民健身特色城市,开展省际、市际间的全民健身定点帮扶合作工作,采用定向援助、对口支援等形式助力“老少边穷”地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全民健身发展,发挥乡村独特的地理优势特点,通过招商引资支持农村体育旅游发展,打造特色化的全民健身文化活动、赛事品牌,扩大乡村体育社会影响力,推动城镇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延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32];推动全民健身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鼓励当地政府加强全民健身区域一体化规划,促进城市群全民健身资源互补,提升地区带健身资源辐射水平,实现全民健身区域协调发展。

3.3 提升认识与控制规模并重的持续发展观

坚守全民健身绿色发展的鲜明底色,实现高质量发展应秉承提升认识与控制规模的持续发展观,实现全民健身事业向绿色低碳化、可持续性发展方向转变。一是提升生态环保基本认识。积极开展“绿色体育、低碳体育”等群众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网络媒体和广告宣传等多样形式,倡导群众健步走、骑行运动,提升人们在锻炼、参赛和观赛实践中的生态环保意识,以形成文明、环保和规范的体育运动参与行为;加强体育政府机构、体育协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等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通过研讨学习或专项培训等形式,提高全民健身的政策设计者、运行组织者和保障协助者的生态资源开发意识、环境保护道德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制度完善把生态环保理念全面渗透到场馆规划建设、运动项目推广、群众赛事举办以及健身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严格遵循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使全民健身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19]。二是加强健身设施规模控制。制定并推动全民健身全过程实施《绿色体育场馆运营评价通用规范》,完善体育装备、器材招标中选择关注企业环境、社会和政府治理绩效的投资理念和衡量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支持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应用,落实绿色生态体育场馆建设、环保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化先进技术应用等相关支持政策;推进已建成体育场馆节能降本改造,严控大型场馆的规模和数量,实现健身场地设施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发展;各省市地区体育部门应成立专门的体育环保质量监督和评价机构,与专业环保公司或机构合作,开展能源消耗普查、碳足迹跟踪监测以及场馆赛事环境监察等监督指导工作;落实分配全民健身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制定对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等体育场馆和体育赛事的奖惩制度,对节能环保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给予所得税减免等相关支持政策。

3.4 开放发展与多元共治并举的协同实践观

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对外开放与多元共治的协同实践观,不断提升全民健身发展质量与自治水平。一是加强对外开放发展力度。加强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凝练和总结,使之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方法与知识体系,以提升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实践的国际影响能力;促进与相关国家开展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交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平台,重点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群众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国际交流,加强群众体育赛事中外合作力度,开展太极拳、中华武术、龙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国际公益表演活动,提升项目影响力;重点实施面向世界的全民健身文化传播专项工程,通过互联网、新闻报道以及国际体育赛事活动等形式,将我国全民健身的发展理念、推广模式、人物故事以及成功经验等向全世界宣传推广,提升对外传播效率;支持鼓励政府部门全民健身工作主要工作人员出国调研与考察学习,尤其针对当前体育锻炼人群体育运动项目需求特征,加大对适合中青年人、青少年以及家庭为单位的如飞盘等户外休闲运动项目的引进力度与宣传推广。二是提升多元共治协同能力。完善我国全民健身治理的法治化体系,明确各参与主体的基本权利、义务与责任,厘清各部门管辖范围及主体权责,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度与问责机制,提升各部门参与积极性和自治水平,确保各相关部门要依法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执法[33];规范利于社会组织和市场参与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放宽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准入标准,适当降低购买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的准入门槛,激发社会和市场参与全民健身服务供给的动力,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办赛的积极性,完善评级和奖励机制,建立综合化、动态性的社会组织评级机制与标准,对评估结果质量较好的体育组织给予适当的经费奖励和反哺激励支持,形成行业间的良性竞争制度环境;提升社会组织和市场的承接能力,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及市场的人才队伍建设,定期对相关组织及培训机构主要负责人进行专业培训,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3.5 强化共识与融合推进并为的民生指向观

坚持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为民共享的根本立场,实践中应坚持强化共识与融合发展的民生指向观,充分保证全民健身发展成果服务全民、造福全民。一是强化理念共识,提高参与水平。提升居民的主动健康认识,强化群众维护个人健康的自主责任意识,引导人们树立预防优先的主动健康观,促进“有病才治”的被动健康观向“预防为主”的主动健康观转变,淡化唯医疗保障健康的狭隘观念,形成主动健康观念和养成健康生活惯习;提升社会和市场的宣传引导能力,充分利用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机会,媒体等组织应加大主动健康宣传,引导人们形成主动健康理念,从而建立起确定性的以体育锻炼为主要方式的主动健康行为模式,提升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的心理预防能力[34];强化政府的“大体育”服务理念与组织能力,坚持服务人民的根本认识,确保全民参与体育锻练的基本权利与权益,树立以全民健康促进为宗旨的职能服务意识,保障全民健身公平公正与规范有序。二是推进融合发展,促进资源共享。着重加强体医融合发展,推进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建立社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健身与健康融合示范基地、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服务站,以整合体育、公共卫生、养老和医疗等资源,建立面向不同人群的体质健康监测、运动处方、健身指导、慢病预防、运动康复治疗等的新服务模式,在医疗卫生系统开展运动处方指导师培训与运动康复服务,深入推进各类不同年龄人群运动处方的研制与推广,并积极探索医保卡与健身卡消费联通等服务方法创新;大力推动文体旅教融合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深度嵌入旅游产品与服务,建设体育文化旅游精品示范区和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以打造体育运动与休闲美食和文艺观光等相结合的一体化体验场景;推进学校和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等向公众低价开发,通过发放体育健身券、健身会员和学校体育设施补贴等方式,降低学校场地开放的维护成本,推动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等协调联动,全面提升健身服务资源共享水平。

4 结语

全民健身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新时代赋予了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与要求,本文全面解析了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系统阐述了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服务供给不充足、发展结构不平衡、生态保护不彻底、内外联动不通畅以及成果共享不充分等的问题指向,针对提出了制度完善与产品创新并创、补齐短板与优化结构并行、提升认识与控制规模并重、开放发展与多元共治并举、强化共识与融合推进并为等的实践旨归,以此为全民健身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借鉴或参考。

猜你喜欢

全民高质量体育
全民·爱·阅读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可持续全民医保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