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食物观下种粮小农户迈向共同富裕的路径探赜

2024-03-26阮海波

当代经济管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优势视角共同富裕

[摘 要] 以大食物观推进粮食安全建设,是农业强国的重要构成部分。大食物观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大农业观、大资源观与大产业观,给种粮小农户迈向共同富裕带来了发展机遇。已有研究只窥视到种粮小农户的生产局限与不足,应从优势视角出发,发现种粮小农户具有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与网络优势。将种粮小农户的优势与大食物观相结合,凭借组织稳定性、灵活性与适应性优势发展大农业观,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以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优势践行大资源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以网络的丰富性、延展性、信任性优势发展大产业观,延伸农业生产价值链;以种粮小农户为主体落实大食物观,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满足民众膳食需求与推动种粮小农户走向共同富裕相耦合,实现“三赢”的多重目标效应。

[关键词]大食物观;种粮小农户;共同富裕;优势视角

[中图分类号]  F3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4)03-0046-09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安全从家户经济问题上升至国家经济与政治安全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前者意味着首要目标是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后者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当前,我国小麦、稻谷、玉米的自给率均达到95%以上,已经基本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进入到“食物安全”阶段,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安全”“食得营养健康”的大食物观阶段。我国粮食安全责任的承担者主要是种粮小农户,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超过98%的农业经营主体是小农户,其耕种面积达到全国的70%,塑造了“大国小农”的基本农情。在大食物观的背景下,种粮小农户面临发展与经营转型,需要直面食物安全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推动种粮小农户迈向共同富裕,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直接影响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的战略目标。

一、已有研究与分析视角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粮食关乎国家命运,被看作为“政之本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定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大食物观开始进入学界。但是,2015年至2021年,学界对大食物观的研究尚未成为热点,直到2022年,大食物观的研究开始成为热点。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文獻梳理。

(一)文献梳理

一是关于大食物观的研究。从提出的背景来看,一方面,大食物观的提出在于粮食安全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如粮食生产的资源约束压力、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居民膳食结构的升级、不稳定的国际环境等[1];另一方面,其反映了国家食物保障与供给能力的提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2]。从内涵上来看,大食物观拓展了传统的粮食安全边界,将粮食安全扩展为食物安全,构建了粮食安全的新格局[3],从单一的“保数量”向多元的“保数量”“保多样”“保蛋白”的拓展,强调食物的多样性与均衡搭配[4],强调要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5]。从具体路径来看,落实大食物观,要用好“两点论”和“重点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重心,将国内国外资源相结合,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6],需要转变发展观念,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中国食物系统转型[7],以大豆种植为例,需要采取创新性与突破性技术提升单产水平,解决生产结构滞后于消费结构的矛盾[8]。从提出的价值来看,“树立大食物观”有利于保障全民营养健康,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体现由“生产导向”到“需求导向”再到“营养导向”的目标转向[10],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以及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举措[11]。

二是关于种粮小农户与共同富裕研究。种粮小农户的载体是家户,以家户为单位开展农业生产。马克思将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称之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小农户“靠天吃饭”,经营规模不会大于劳动力的限度,具有天然的脆弱性[12]。“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的小农经营格局致使小农户的生产活动不具有规模效应[13]。小农户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孤立性、落后性导致其难以抵御频繁的自然灾害,正如斯科特所言,农民身处于齐脖深的河水中,随时面临灭顶之灾[14],也无法抵御市场与商品经济的侵袭。小农户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但与其脆弱的经济地位并不匹配[15],小农户无法从食物生产中获得足够发展权利。在人力资源禀赋、社会资本禀赋、资源禀赋等制约下[16],传统小农户的生产方式、生产效益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农户也无法自觉地走向共同富裕[17]。因此,一种途径是马克思提出的对传统小农户进行改造,通过“集体所有制”来解决,要“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18],在集体化中实现共同富裕,各取所需;另一种途径是推动小农户的现代转型,实现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通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走向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19],将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与财政转移性收入相结合[20],保障种粮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1]。

既有研究探究了大食物观发展趋势、发展路径问题,并将现代农业作为种粮小农户走向共同富裕的可选择途径。但是,已有研究存在三个明显的不足:一是对大食物观的研究中忽视了种粮小农户的角色与地位,将研究对象瞄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化等大规模经营主体;二是认为种粮小农户面临各种局限,存在各种问题,受到各种约束,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劣势明显,只见其不足,不识其优势,而恰是种粮小农户扛起了国家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的重任;三是没有将大食物观、种粮小农户与共同富裕相耦合,三者是孤立的存在。基于此,本研究尝试从优势视角出发,探索大食物观背景下种粮小农户如何利用其优势迈向共同富裕。

(二)分析视角:优势视角

早期社会工作者关注社会存在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在于解决社会存在的病态。安·韦克(Ann Weick)一反常态,他则认为应该将社会工作的价值赋予被帮助者本身,是被帮助者实现价值,而非社会工作者。基于此,他提出了优势视角(strength perspective),该视角认为,所有人都拥有各种各样的天赋、能力、技能、资源和抱负,人们在智力、身体、情感、社会和精神等方面都有未开发的、未确定的有待表达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得到尊重。优势视角关注个体优点,而非缺点,强调积极的品质,而非消极的病理[22]。在此基础上,霍恩(Michael Horne)指出,个体面临的困境、危机只是暂时性弱化理性能力,并不会导致失去趋利避害的理性能力和意愿[23]。丹尼斯·塞尔比发展了优势视角,塞尔比认为,传统“病理视角”总是将穷人与农民视为偏差群体、障碍本身或是缺陷载体,专注其弱点、问题与不足,而优势视角则寻求发现农民的资源、智慧、网络、才能、技能等优势,鼓励农民去克服困难,实现愿望[24]。

经过多年的发展,优势视角形成了基本的理论观点:第一,从问题思维转向优势思维,认为个体在资源、能力、智慧、技能等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第二,从消极观点转向积极观点,创伤、问题、挑战与逆境都是暂时的,美好与希望是永恒的,引导人们走向美好生活;第三,从外在帮扶转向内在抗逆,注重个体抗逆力、韧性能力的建设,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能动性、自主性,以内外资源的整合克服困难,寻求自身发展[25]。实际上,优势视角理论是以理想为指引、优势为策略和方法。借用优势视角理论分析种粮小农户在大食物观背景下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具有一定的契合性。首先,大食物观的提出意味着农业经营结构的转型,这为种粮小农户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其次,与传统认为种粮小农户经营规模小、效率低、收益低等问题流不同,在大食物观下种粮小农户的组织禀赋、资源禀赋等将会被挖掘;最后,种粮小农户将大食物观与自身优势相耦合,成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充分发挥种粮小农户走向共同富裕的内在力量。基于此,构建了如下分析框架图,见图1。

图1 分析框架

二、大食物观的理论内涵与发展机遇

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人能够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200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对该定义进行了更改,将丰富的饮食需要和需求偏好纳入粮食安全内涵[26]。可见,国际上对粮食安全的定义已经發展到结构、营养安全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以农立国,国家与小农户之间通过粮食税相连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定了“以粮为纲”的农业政策,将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第一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由过去的保全部、保所有改为保基本、保重点。继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了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性,并进行了具体部署。大食物观的提出意味着粮食安全观的再次转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也赋予种粮小农户发展机遇。

(一)大食物观要求树立大农业观

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观下,我国粮食总产量2023年达到 69 541万吨,实现二十连丰收。2023年,小麦、稻谷、玉米产量分别为13 659万吨、28 884万吨、20 660万吨,成功解决“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但是,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营养过剩和微量元素不足同时存在。民众摄入食用油和盐偏高,而深色蔬菜、水果、奶类、鱼虾类、大豆类等蛋白质摄入不足,前者造成成年人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或儿童的肥胖问题,后者带来各种慢性病,影响民众身体健康。

同时,民众的膳食结构需求与粮食生产供给结构之间也存在矛盾。民众的饮食需求已经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与“吃得健康”。2013年人均粮食消费量为148.7千克,2018年下降至127.2千克,而同期其他食物消费呈上升趋势。2013年至2021年,人均蔬菜及食用菌消费量从97.5千克上升至109.8千克,人均肉类消费量从25.6千克上升至32.9千克,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从10.4千克上升至14.2千克,人均奶类消费量11.7千克上升至14.4千克,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量从40.7千克上升至61.0千克。可见,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对肉、奶、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但是,保重点的粮食安全政策导致农业生产结构无法满足居民的消费结构需求。由此,我国不得不进口大豆等农产品,2020年大豆进口超过10 031万吨,2021年食用植物油进口达到1 038万吨。农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将不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不利于改善民众的消费结构。

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讲粮食安全,实际上是食物安全。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27]解决民众的消费转型升级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进行解决。将粮食安全扩展至食物安全,纠正了以往将“粮食”与“食物”画等号的错误认识。大食物观的首要内涵就是发展大农业观,不仅仅是生产谷物与口粮,还需要生产各种农副产品,将蔬菜、薯类、水果、肉、禽、蛋、奶等农产品纳入农业生产结构中,成为粮食安全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农业观是吸取传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结构经验,改变“以产定需”的模式,转变为“以需定产”,通过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大农业观是以谷物生产为主线,注重各农产品的内在均衡结构,促进居民膳食模式向健康转型。

(二)大食物观要求树立大资源观

原有粮食安全观以保主粮为主,稻谷、玉米、小麦均是产自于耕地。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我国确定了“藏粮于地”的耕地资源保护战略,重点在于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在此基础上,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大食物观提出后,将打破食物主要来源于耕地的传统农业思维模式,树立食物来源的大资源观。

一方面,大资源观将食物来源由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耕地资源主要是生产主粮,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微量元素与优质蛋白主要通过开发森林、草原、海洋、湖河、沙漠等资源获得。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我国园地面积有2 017.16万公顷、林地面积有28 412.59万公顷、草地面积有26 453.01万公顷、湿地面积有2 346.93万公顷、河流水面面积有880.78万公顷、湖泊水面面积有846.48万公顷、水库水面面积有336.84万公顷、坑塘水面面积有641.86万公顷,这些资源长期处于保护状态,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开发后将成为食用植物油、水果、菌类、干果类、微生物、动物等微量元素与优质蛋白食物的重要来源渠道。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国土资源有助于缓解耕地资源、水资源供给不足的局面,有利于丰富农业食物系统,增加食物选择种类,优化食物供给结构,满足民众的食物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大资源观将食物生产与资源保护相结合。传统种粮小农户以粮食生产产量为目标,核心是经济收入最大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造成耕地资源质量降低,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大资源观不仅强调对国土多样资源的开发,还强调资源保护,将生产、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走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之路。发展绿色农业意味着农业生产前的合理规划,优化空间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降低资源环境利用强度;农业生产中实施种养循环技术、农业生物学技术、轮耕技术,实现生态循环,构建生物多样性系统,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塑造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农业生产产品的绿色无污染,申请认定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标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大资源观将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营养丰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食品供给的多样化[28]。

(三)大食物观要求树立大产业观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采取一家一户单独经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市场化、资本化侵入乡村后,理性小农与社会化小农的交融,造成小农的理性扩张。囿于粮食生产的单一化产品,种粮收入局限于粮食生产端,缺少产业链与加工环节,而农业生产资料成本的渐进性攀升,挤压了种粮小农户的利润空间,种粮不挣钱成为共识,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降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民愿不愿意种粮、愿意种多少粮,关键看种粮能给农民带来多少收益。”[29]同时,目前种粮小农户只注重生产不注重生产的后续环节,由此导致食物损失相当严重。从农业生产至消费的整个过程来看,农业生产、产后处理、贮藏、加工、流通环节损耗率分别为4.3%、4.9%、2.6%、0.5%、2.3%,生产及产后处理约占总损耗量的63%[30]。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研究报告(2021)》数据,我国蔬菜、水果的产后损耗率达到30%、40%,肉类达12%,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5%的产后损耗率。

供给链、冷藏链、产业链的不完善直接造成食物损耗与营养流失,降低农民经济收入,制约民众食物消费。对此,大食物观强调要树立大产业观,从农业生产延伸至整个食物供应链,包括农业生产、产品流通、冷链储藏、食物加工、产品贸易等。首先,完善产品产业链,继续将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相结合,以精深加工、循环加工带动全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深化产业链,延长价值链,重塑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产业链韧性。其次,打通产品运输链,构建涵盖运输、贮藏、加工、贸易、零售和消费等环节的食物运输体系,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监测生产端、销售端与消费端的变动,让农产品更有效地对接市场需求,加入国内国际大市场的循环之中。最后,融入科学技术链,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采用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如以科学技术饲养禽畜、水产品、野生菌类食物,以科学冷链技术保鲜食物,减少损耗,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产业观旨在改变传统小农只生产不加工,处于利润获取最低端的尴尬局面,让农民也能享受大食物观发展的成果。

大食物观的实践逻辑是树立大农业观、大资源观和大产业观[31]。大食物观意味着农业生产系统的调整、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生产产业链的延伸,为种粮小农户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变经营方式,实现农业转型等提供了发展机遇。对于种粮小农户而言,融入大食物观的农业发展潮流,有助于其提高经济收入,迈向共同富裕。关键的问题是,种粮小农户能否结合自身优势把握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红利,调整发展策略,抓住食物发展未来,实现自我发展与国家战略的融合,走上农业发展的新路。

三、种粮小农户发展大食物观的优势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被中断的国家,究其缘由在于农耕文明的独特性,形成了以一家一户为经营方式的生产单位、生活单位。“起点决定路径”“原型规制转型”,种粮小农户是中国农业历史的核心,其能够延续至今,并在当今农业生产中占据主体地位,是国家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组织基础,在于种粮小农户独特的优势。

(一)种粮小农户的组织优势:组织禀賦

种粮小农户的组织载体是家户,“家”是社会单元,“户”是政治单元,以家户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种粮小农户凭借家户为组织单元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家户组织的稳定性。在横向结构上,家户成员由血缘关系、婚姻关系构成,是家庭共同体与生命共同体,成员关系稳定,家庭结构稳定。在纵向上,家户是国家的基层治理单元,户的变动需要国家的合法性认同。纵横两个方向的制约形成内外两股力量以组织的稳定性应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二是家户组织的灵活性。家户组织成员一般为五口人,单元小,具有“船小好掉头”的生产灵活性,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因地而变、因时而变、因事而变,以应对外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家户会根据农业生产经验、区域土地资源分布、气候条件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同时,家户组织会根据社会生产情况采取分工合作,从传统的男耕女织、农商结合到现代的亦农亦工,农忙务农,农闲务工,实现家庭劳动分工收益最大化。三是家户组织的适应性。家户以土为生,面对苛刻的自然条件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家户会采取不同的生产作物、生产方式以适应气候条件、地形地势条件的复杂性,以组织调整、劳动分工、时间协调等方式以适应农作物生长周期,增强生存能力。家户所具有的组织稳定性、组织灵活性、组织适应性赋予种粮小农户“脆而不折、弱而不怠”的特性,表现出强大的组织韧性优势[32]。

(二)种粮小农户的资源优势:资源禀赋

我国素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农业观,强调“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种粮小农户身处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刚性自然资源之中,《淮南子》中记载:“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韩非子》中讲道:“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河谷交错分布,加上热带、亚热带、温带、湿润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气候条件,为经营多元的食物体系提供了天然的资源基础。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大食物观将食物来源定位于整个国土资源相吻合。同时,乡村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地域性、多样性为种粮小农户经营特色农产品提供了区位资源优势,而特色资源正是微生物、植物、菌类食物的来源之处,如西南山区的丘陵、山地适合种植特色植物。自然资源同生物资源、生态资源、人文资源交互交融,带来资源叠加优势。此外,种粮小农户拥有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基因与底色。先民的农业生产观念讲究“天人合一”,在农业生产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种谷必杂五种”,反对竭泽而渔,构建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为开发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基本的生态观点。

(三)种粮小农户的网络优势:资本禀赋

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种粮小农户被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费孝通认为,在血缘、地缘的关系作用下,乡村社会呈“差序格局”状态,社会关系以个人为中心,像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33]。在关系本位的乡村社会,社会关系或网络代替正式制度在于约束个人行为、产生集体行动、达成合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种粮小农户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实际上是其社会资本。种粮小农户的社会资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社会资本的丰富性,同城市人口原子化状态不同,种粮小农户位于血缘关系、亲缘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师徒关系等网络结构之中,在乡村内具有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意味着村民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社会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二是社会资本的信任性,熟人社会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共同规范与风俗文化,长周期的社会交往使得村民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可以带来相关的农业种植、经营、交易等合作;三是社会资本的延展性,个人的社会关系具有伸缩性,可近可远,构成乡村权力文化网络,由乡村内外的网络节点可以延伸至其他乡村与城市,由此产生“老乡带老乡”的传递效应,为种粮小农户延伸产业链、融入城市大市场提供了机会与可能。种粮小农户所具有的社会资本成为潜在的资源集合体,通过社会网络将自身资源与外界资源相结合,有利于种粮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体系、融入现代农业市场,实现向纵深发展。

四、比较优势、大食物观与种粮小农户共同富裕的实现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全体”二字意味着种粮小农户也是其构成部分,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能少了种粮小农户。经济收入是种粮小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本文所讲的共同富裕主要是指物质财富富足方面)。但是,“种粮不挣钱”导致种粮小农户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内部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45倍,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9倍,农村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17倍。种粮小农户走向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的要求不相符合。大食物观为种粮小农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可尝试凭借自身优势资源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以组织优势发展大农业观,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

大农业观瞄准居民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拓宽了食物的边界,“粮油肉蛋奶”要协调发展。但是,无论是大食物观,还是大农业观均是强调在保障主粮安全的情况下,容许种粮小农户开展多种食物经营,这为种粮小农户经营多元食物提供了机遇。同时,种粮小农户种粮也面临农资成本高、收益低的问题,相对于水稻、玉米、小麦主粮的价格而言,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副业产品的价格普遍较高。根据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23年6月全国苹果平均价为8.46元/公斤、梨为7.88元/公斤、葡萄为14.47元/公斤、石榴为11.53元/公斤、猪肉为19.13元/公斤、黄牛为30.32元/公斤、鸡肉为21.54元/公斤、活兔为25.75元/公斤、鲢鱼为15.87元/公斤、活草鱼16.06元/公斤,而大米的价格为5.53元/公斤、玉米为3.62元/公斤、面粉为4.49元/公斤。农业副产品的高价格为种粮小农户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

种粮小农户可根据其组织优势调整家户农业经营结构,获取经济收入最大化。第一,以组织稳定性保障主粮作物不减产。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需要,粮食多了是经济问题,粮食少了是政治问题。种粮小农户继续生产主粮有利于增加其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是发展多元食物的前提条件与基础。第二,以组织灵活性开展多种食物经营。家户可以调整劳动力分配、劳动时间分配、土地資源分配等,根据生产经验、气候条件、地形地势等选择种植蔬菜、水果,养殖牛、羊、兔、鸡、鸭、鱼等,采用林下种、套种等方式经营,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相结合,经营多元食物的同时也是增加多元收入的来源。第三,以组织适应性尝试经营中高端食物。一方面,家户要积极适应大食物观、大农业观的发展战略转移;另一方面,家户可以结合自然优势、技术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中高端食物,如菌类、竹笋类、干果类食物,进一步增加收入。种粮小农户经营多元食物将带来农业供给侧的改变,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而家户经济收入的多元化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可以构建家户经济收入的韧性,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

(二)以资源优势践行大资源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针对食物的来源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34]。立足于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践行大资源观,推动农业大国与农业强国建设。种粮小农户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的资源禀赋优势,拓展食物来源渠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推动异质性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布局与食物供给体系,为增加家庭收入奠定基础。

首先,拓展自然资源,经营多元食物。种粮小农户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地方自然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将食物来源转向森林、江湖、沙漠等,推广海洋牧场、经济林果、食用菌等种养模式。以资源拓展与开发为基础构建多元食物体系,优化农业供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而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可以扩展种粮小农户收入来源渠道。其次,挖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品。种粮小农户可依托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区域特色食品,做好“土特产”文章。如西部地区可利用山地、林地、丘陵等资源种植竹笋、菌类特色食物,草地、滩涂地区可以种植特色蔬菜,通过特色品牌效应提高农产品价值含量,助力种粮小农户增收。种粮小农户还可以将地方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生态资源、经济资源同农产品结合,赋予农产品特殊价值与意蕴,起到资源叠加作用,打开增收新空间。最后,保护国土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吸纳、继承与发展传统农业的资源保护经验与思想,注重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多样生物系统的保护,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统合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探索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

(三)以网络优势发展大产业观,延伸农业生产价值链

“只种不卖”“重产量不重销售”“重产量不重质量”的传统小农经营理念将小农户置于价值链的低端,往往是付出最多,得利最少。种粮小农户仅仅靠种地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反而会走向两极分化,因此,乡村振兴将产业兴旺作为基础,产业发展也成为农业强国的前提。大产业观在于打通生产、流通、销售之间的壁垒,将小农户与食品工厂、市场销售相衔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农业产业链、提升食物价值链、打通流通物流链、完善产品供应链,打造社会化生产、商品化供应、产业化发展的模式。种粮小农户可凭借社会网络结构的优势建立乡村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食物品质,打造品牌形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首先,利用社会网络的延展性获取市场信息。种粮小农户利用社会网络的延展性,将城市民众食物需求的市场信息传输下乡,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与滞后性。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生产结构,才能更好满足民众的食物消费需求,也是让小农户融入大市场的结构之中,实现“农业生产—市场销售”的对接,让小农户得利。其次,利用社会网络的丰富性打造农业产业链。种粮小农户可以将乡村内部丰富的网络结构发展为农业产业结构,将食物生产、收获、加工、分配、储运、销售等环节分配给网络中不同的节点,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将网络资源转为集体行动,降低农业产业分工成本,以精加工提高农产品价值链。最后,利用社会网络的高信任度构建农业韧性产业链。种粮小农户通过地方性非正式制度、信任、规则等实现农业生产、流通、加工的自我组织,将生产要素纵向整合利用,实现产品的在地化重构与优化升级,打通“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壁垒,建构韧性的产业链。以“报团取暖”的形式提升农业生产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产生“集群效应”与“分工效应”,为小农户增收提供保障。

五、结论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大食物观是全面应对食物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本文从优势视角出发,探讨大食物观背景下种粮小农户如何利用其优势迈向共同富裕。大食物观提出的大农业观、大资源观与大产业观为种粮小农户转型经营提供了发展机遇,可凭借其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与网络优势,同大食物观相耦合。种粮小农户依据其自身优势践行大食物观,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延伸农业生产价值链,本质上是拓展种粮小农户的收入来源渠道,建立家庭经济收入的韧性结构,推动种粮小农户共同富裕的实现。由此,以种粮小农户为主体落实大食物觀,可以发挥种粮小农户的自主性与能动性,提高种粮积极性,将实现多重目标效应,即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满足民众膳食需求、推动种粮小农户走向共同富裕,实现“国家-社会民众-种粮小农户”的“三赢”。伴随种粮小农户经营结构的调整与国土资源的开发,优化食物生产结构,为民众提供营养健康的食物,逐步改善食物消费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与国家的粮食安全目标相契合,而生产结构的调整意味着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加之生产链的建构,将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种粮小农户的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翟涛,王大庆,习凯杰.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全面保障更高水平粮食安全[J].宏观经济管理,2022(12):60-67.

[2]朱晶.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食物供给体系[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6):11-14.

[3]蔡海龙.我国粮食安全的新趋势、新内涵及新格局[J].人民论坛,2022(19):60-63.

[4]杜志雄,肖卫东.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意义、内涵及重点任务[J].中州学刊,2022(12):32-39.

[5]程广燕,王小虎,郭燕枝,等.大食物理念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需求与途径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9):1-7.

[6]丁声俊.大食物观提出的客观依据、深远意义及落实举措[J].中州学刊,2023(5):58-66.

[7]陈萌山,秦朗,程广燕.践行大食物观:中国食物系统转型的挑战、目标与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3(5):4-10.

[8]朱文博,韩昕儒,问锦尚.中国大豆生产自给的潜力、路径与挑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22-135.

[9]樊胜根,张玉梅.践行大食物观促进全民营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23(5):11-21.

[10]张婷.新发展阶段的大食物观:科学内涵、理论进路与现实向度[J].理论月刊,2023(3):14-23.

[11]王波,劉同山.大食物观下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挑战及其应对[J].农村经济,2023(4):1-9.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8.

[13]阮海波,孟新婷,窦清华.家户制、单元叠加与小农户种粮的积极性[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3,22(3):388-396.

[14]詹姆斯·C. 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

[15]叶敬忠,张明皓.小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理论转向、实践探索与路径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20(1):48-58.

[16]武舜臣,胡凌啸,赵策.分化小农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路径选择[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1):101-109.

[17]YAN J, YANG Z, LI Z, et al. Drivers of cropland abandonment in mountainous areas: a household decision model on farming scale in Southwest China[J]. Land use policy, 2016, 57: 459-469.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1.

[19]孔祥智,穆娜娜.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J].农村经济,2018,424(2):1-7.

[20]芦千文,孔祥荣.迈向共同富裕的小农户:动态特征、阻碍瓶颈与推进机制[J].当代经济管理,2022,44(9):1-8.

[21]高鸣,姚志.保障种粮农民收益:理论逻辑、关键问题与机制设计[J].管理世界,2022,38(11):86-102.

[22]WEICK A, RAPP C, SULLIVAN W P, et al. A strengths perspective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J]. Social work, 1989, 34(4): 350-354.

[23]HORNE M. Values in social work (second edi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12-20.

[24]丹尼斯·塞尔比.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新模式[M].杜立婕,袁园,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5-11.

[25]CHAPIN R K. Social policy development: the strengths perspective[J]. Social work, 1995, 40(4): 506-514.

[26]吕开宇,任爱胜,杨小琼.食物消费升级视角下的粮食安全内涵[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338-346.

[27]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98.

[28]阮海波,孟新婷.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进路[J].农业经济,2023(11):11-14.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664.

[30]WANG R, LIU G, ZHOU L, et al. Quantifying food loss along the animal products supply chain in China with largescale fieldsurvey based primary data[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23, 188: 1-6.

[31]程国强.大食物观:结构变化、政策涵义与实践逻辑[J].农业经济问题,2023(5):49-60.

[32]陈军亚.韧性小农:历史延续与现代转换——中国小农户的生命力及自主责任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19(12): 82-99.

[33]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

[3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47.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Small Grain Farmers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Big Food Concept

—Analysis Based on Strength Perspective

Ruan Haibo

(Institute of China Rural Studi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To promote food security with the big food concep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gricultural power. The big food concept has rich theoretical contents, including the big agriculture concept, the big resources concept and the big industry concept, which brings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small grain farmers to move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 Existing studies have only peeped into the production limitations and deficiencies of small grain farmers. This article found that small grain farmers have organizational advantages,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network advantages from the strength perspective. Therefore, we should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grain farmers with the big food concept, develop the big agriculture concept by virtue of organizational stability,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advantage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It is necessary to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large resources with the advantages of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f resources, and build a diversified food supply system, as well as develop the concept of big industry with the advantages of richness, extensibility and trust of network, and extend the value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ig food concept with small grain farmers as the main body will ensure national food security, meet the dietary needs of the people, promote small grain farmers to common prosperity, and achieve multiple goal effects of “triple win”.

Key words:big food concept; small grain farmers; common prosperity; strength perspective

(責任编辑:张丽阳)

猜你喜欢

优势视角共同富裕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优势视角下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的应用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