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2024-03-24武义青冷宣荣

经济与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京津冀

武义青 冷宣荣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推动形成了“一核两翼” 发展新格局,在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大领域实现了率先突破,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目标,因此,京津冀还须克服诸多短板和不足,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国前列;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在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上实现新突破;以开放发展为助力,在打造改革开放引领区方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以共享发展为目的,在推进区域共同富裕方面打造全国样板。

关键词:京津冀;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24)02-0001-08

2023 年5 月10 日至12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并分别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两个座谈会,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2024 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栉风沐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交通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美丽宜居京津冀成果丰硕,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协同推进。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京津冀在许多领域还要向协同发展深度广度拓展,需要三地付出更多努力。

一、协同发展十年取得的显著成绩

(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

牢牢扭住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推动形成了“一核两翼”发展新格局。北京在向外疏解转移的同时强化内部功能重组,显著提升了“四个中心”的功能。一是推动了一批一般性制造企业、物流批发市场等退出北京核心功能区,同时对核心区街区、老旧小区、老旧工业厂房进行改造提升,对城市公共空间、传统商务楼宇、传统商圈等进行重新规划和更新布局,以提升核心功能区的公共服务条件和环境质量。十年来,北京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 000 家,疏解和升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1 000 个,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稳步下降,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 年下降15%[1] 。全市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实施绿化超9 200 公顷,建设提升便民服务网点7 700余个[1] 。二是第二批北京市属行政企事业单位向城市副中心搬迁,进一步强化了首都核心区支持、服务和保障中央政务活动等功能。三是强化“腾笼换鸟”“减量提质”,在推动标志性项目向京外疏解的同时,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引进高精尖产业以促进北京经济动能转换升级。科技、商务、文化、信息等高精尖产业新设市场主体占比由2013 年的40. 7%上升至2023 年的66. 1%[1] 。四是进一步完善疏解的激励约束政策体系,以市场化、法制化手段推动形成内生动力,从源头上严控北京非首都功能增量。五是以非首都功能的转移,推动在京资源外溢,在交通、物流、市场、产业配套等方面激发了承接地发展活力,促进承接地的发展。

(二)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作为首都“一核两翼”中的一翼,雄安新区在城区规划、建设和承接“非首都功能”等方面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一是新区建设和发展顶层设计基本完成。由1 000 多名国内外专家、2 500 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200 多个国内外优秀设计团队,坚持以最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质量标准,为新区进行规划设计,基本完成了“1+4+26”规划体系。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2019 年初,雄安新区开始进入大规模高质量建设时期。新区按照打造“三座雄安”的目标,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地上雄安”,开展地上交通路网建设,形成“四纵三横”对外高速公路骨干路网和“四纵两横”高速铁路网络。推进启动区、容东片区、容西片区、高铁站枢纽片区等的市政工程高质量建设,已经建成的居住片区相关生活配套设施齐全。着力打造“地下雄安”,高质量规划、高标准完成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目前容东片区地下综合管廊干线已全线贯通,38 平方公里的启动区综合管廊项目主体结构基本完工。

着力打造“云上雄安”,重点建设“一中心四平台”,在城市交通、社区、医院、社会治理等方面推进数字化建设。目前容东片区153 公里数字道路已投运,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三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学校医院)初见成效。北京援建雄安新区的“三校一院”已开学开诊。目前京津冀已有59 所优质学校与新区学校建立帮扶合作①。北京林业大学等4 所教育部直属“双一流”高校雄安校区以及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四是产业和创新要素不断汇聚。新区设立六年来,219 家高新技术企业、132 家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小型企业、65 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落户新区②。雄安创新研究院、雄安科创中心、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等一批科创产业载体平台建成运营,目前,已有30多家创新型企业入驻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先后有63 家中央企业投身雄安新区建设,中国中化控股、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华能集团、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等4 家央企总部和200 多家央企子企业落户新区,投资来源为北京的注册企业超过3 000多家[1] 。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加快组建,雄安高校协同创新联盟成立。成功举办了百校百所千企、万名首都大学生“雄安行”,“雄才16条”反响热烈。五是回迁安置工作有序推进。截至2023 年底,容东片区已安置第5 批回迁群众,容西片区也启动了第四批安置工作。其中,容东片区安置房共计939 栋、52 930 套,可安置回迁居民7 万人。六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白洋淀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标准,“千年秀林”工程累计造林47 万多亩, 森林覆盖率由11% 提高到34%。

(三)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

作为首都“一核两翼”中的另一翼,根据《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 (2016年—2035 年)》,按照“一带、一轴、两环、一心”规划格局,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框架基本成型,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一是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东六环入地改造等一批交通运输通道项目全面提速,副中心11 条东西向城市道路贯通。京唐铁路、北京轨道交通22 号线(平谷线)加快建设。二是科技创新、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主导功能进一步强化,位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的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标志性文化建筑正式对外开放,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了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和城市品质。三是北京市四套班子以及70 多个市级部门、3 万多工作人员已经迁至副中心办公③。四是副中心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联合建立区域综合开发平台,推动养老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北三县延伸。截至2023 年5 月底,廊坊北三县拥有35 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培育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①。北三县与北京市连续5 年共同举办项目推介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和合作事项210 余个,总投资达1 500 亿元[2] 。

(四)交通一体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京津冀“四纵四横一环”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建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保障。一是“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截至2023年12 月,京津冀地区高铁总里程由2008 年的118公里增加到2 576 公里,实现对区域内所有地级市全覆盖。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到10 933 公里,“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加速形成。其中,连接北京与天津间的京津城际、京沪高铁、京唐京滨城际铁路、津兴城际铁路开通。二是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路网织密。目前,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 1 万公里[1] ,联通京南的京雄、京昆、京台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联通京西的快速交通走廊国道109 新线高速、联通京东的京哈高速拓宽改造工程即将完工,京津冀之间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基本打通,普通国省道省际接口技术等级对接加快推进,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单中心、放射状”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打通拓宽河北与京津“对接路”42 条段、2 540 公里,连通干线公路达到47 条、74 个接口④。三是津冀港口群进一步细化合作分工。天津港集团与河北港口集团签署《津冀世界一流港口联盟合作协议》,深化两地港口之间的分工合作。港口集装箱合作航线达到7 条,干支联动的集装箱运输网络加速完善⑤。天津港拥有集装箱航线145 条,同世界上18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 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2023 年天津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2 200 万标箱,比2014 年增长58%③。河北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246 个,设计通过能力11. 6亿吨,吞吐量达到12. 8 亿吨,分居全国三四位,大宗物资运输主枢纽港地位不断巩固④。四是航空“双枢纽”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2019 年9 月,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北京迈入“一市两场”双枢纽时代⑥。目前,大兴机场累计开通航线259 条,其中国内航线243 条,国际及地区航线16 条⑥。航线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世界级机场群。

(五)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大气污染防治初见成效。经过十多年的联防联控联治,京津冀三地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数据显示,2023 年,京津冀PM2. 5平均浓度为38 微克/ 立方米,较2014 年下降超六成③。期间,2022 年京津冀重污染天数比例首次降到1%以内,PM2. 5 平均浓度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降到每立方米30 微克以内。从2013 年至2022 年,全国PM2. 5 最严重的10 个城市中,河北已由7 个城市到全部退出后十。二是环京津生态防护体系框架初步形成。2022 年河北省沙化土地面积3 011 万亩,较1999 年减少了738 万亩。张家口、承德两市1978 年至2020 年,累计完成造林绿化4 087. 5 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 01%提高到35. 56%。京津冀东部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林木绿化覆盖率和蓝绿空间占比分别保持25%、65%以上[3] 。三是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进入新发展阶段。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河北与京津在水源涵养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河湖水生态修复以及相关监测等工作加强合作,持续推动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以上。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洳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 流动的河” 并贯通入海[1] 。

(六)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京津冀三地深入推进协同创新。我国首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重点建设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津冀多地布局,并取得10 余项世界首创成果。依托京津冀大学院校和科研机构,推进三地产学研深度合作。中关村企业在津冀两地设立分支机构累计1 万余家[1] ,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超2 800 亿元⑦。2023 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748. 7 亿元、增长1. 1 倍,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1. 1%。京津冀区域深入推进专利转化合作,目前已有5 300 余项专利开放许可技术在三地共享。二是京津冀三地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2018 年以来,京津冀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 605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 614 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近8 000 家[4] 。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累计注册企业达1 000 余家,滨海—中关村累计注册企业4 400 余家,已为900 余家北京科技企业提供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支持。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累计注册企业近万家[1] 。十年来,河北累计转入单位4. 48 万家,其中北京转入单位占比近8 成,主要落地在廊坊、石家庄、保定和唐山,北京转入雄安新区3 458 家,占比1 成。三是聚焦重点产业推进产业链协同。目前,京津冀产業协同正由一般性的产业转移转向产业链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产业协同层次进一步提升。2023 年6 月,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签订了《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协同机制方案(2023 年)》,聚焦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氢能、工业互联网、高端工业母机、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组织绘制产业链图谱,统筹建立链长制,“一链一策”制定产业链延伸和协同配套政策[5] 。2023 年11 月,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发布了“五群六链五廊”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京津冀三地首次聚焦产业链供应链联合招商,达成意向签约项目152 个,意向投资额超1 000 亿元[6] 。四是在“2+4+46”产业转移平台格局下,京津冀通过筛选确定了50 家产业承接与合作的重点平台,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平台的支持力度。其中,天津有16 家,河北有34 家,这些重点产业平台特色鲜明,承接能力强。

(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协同推进

一是人力资源合作进一步深入。2023 年3 月,国内首个三地共建的区域级人才产业园、京津冀(河北三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三河市燕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开园,园区入驻机构39 家,其中北京机构19 家、天津机构3 家、河北机构14家,其他省市机构3 家,已为京津输送技能类、服务类、管理类人才6 000 余人次[7] 。2023 年7 月,北京朝阳、天津和平、天津河东和河北石家庄高新区四家人力资源产业园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三地政策互通和人才流动。为了吸引更多外籍人才,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国际化人才支撑,京津冀三地专门为外籍人才搭建了协同服务平台,成立了外籍人才服务联合体。二是教育协同发展进一步拓展。

2023 年10 月8 日,京津冀签署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23 年—2025 年)》,依托教育协同发展共同体,共享北京名师、名课程等优质资源。京冀职业院校开展跨省“3+2”人才贯通联合培养等。目前,京津202 所中小学、幼儿园与河北省的273 所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办学合作;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属高校已对口帮扶河北省10 所县域高中;三地高校累计成立15 个跨区域职教联盟、24 个高校发展联盟[8] 。三是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深化。京津冀三地持续优化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协同认证,互通、共用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线上认证渠道,统一认证经办指南[9] 。出台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等政策,深化“項目、政策、人才、医养、区域、行业”六个协同,推动优质养老资源优先向环京地区延伸布局,携手搭建平台,加强养老资源对接互补。

据统计,京籍老年人在河北省养老机构异地养老的人数已超过5 000 人[1] 。十年来,河北省的40 家医疗机构与京津高水平医疗机构开展医联体建设工作,京津输入河北各地医疗专家3 043 人,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32 项[1] 。通过技术支持、人才共享、远程会诊等方式,让京津冀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方面,截至2023 年底,50 项临床检验结果在京津冀685 家医疗机构实现互认,30 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在京津冀503 家医疗机构试行共享[10] ;4 900 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9 300 余家定点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10] 。河北与京津共建8 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三地互认71 项资质资格,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

二、协同发展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一)城市群经济体量有所增长,但与世界级城市群仍有较大距离

对标世界级城市群,一是京津冀城市群总体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202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26. 058 2 万亿元, 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 444 2 万亿元,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 29%。相比之下,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跻身于世界级城市群的长三角2023 年经济总量达30. 504 5 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4. 20%。从两大城市群2013 年和2023 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变化情况看(见表1),京津冀占比下降了1 个百分点,长三角占比略有上升。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相当于长三角(三省一市) 的比例,2013 年为39. 4%,到2023 年这一比例下降至34. 2%,降低了5. 2 个百分点。二是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等级序列需要加以完善。纵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及我国长三角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规模结构合理、等级序列完善,基本呈现“金字塔式” 架构。

而按我国2014 年11 月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所确定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京津冀有两个超大城市北京、天津,有一批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唯独缺少特大城市这一级,城市等级序列呈现“先天缺陷”,即在头雁城市、重要支点城市、重要节点城市及其小城市的结构中,缺乏重要支点城市的支撑和发挥承上启下作用,不利于整个城市群的发展和产业梯度转移。

(二)京津冀三地经济实力不同程度提升,但与均衡共富的目标仍有差距

协同发展十年,京津冀三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有所缓解,但与均衡共富的要求还相差较远。

河北与北京比较(见表2),2014 年、2020 年、2022 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分别是7. 22 万元、11. 59 万元、13. 33 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差距分别是1. 54万元、1. 99 万元、2. 07 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支出差距分别是1. 47 万元、2. 04 万元、2. 17 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别是2. 44 万元、3. 83 万元、4. 27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别是0. 87 万元、1. 36 万元、1. 54 万元。可见,十年间河北与北京经济差距并未缩小,反而呈现逐步扩大趋势。

(三)协同创新比较优势明显,但竞争优势尚未充分得以发挥

京津冀创新资源富集,创新实力雄厚,特别是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拥有科技“三城一区”、中关村科技园等重要创新平台以及众多国家实验室、研究院所等研究机构,但是从区域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实际成效看,与长三角、珠三角比却存在竞争优势不足的问题。京津冀的比较优势不能完全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原因较多。一是京津冀(特别是河北与京津)产业梯度差距大,科技创新合作不够紧密,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孵化的比例低。二是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共用、共建水平较低,科技创新资源缺乏有效整合进而影响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三是受经济实力的影响,三地研发投入水平存在较大落差(见表3)。2022 年京津冀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4 260. 9 亿元,R&D 经费投入强度为4. 25%。其中,北京的研发经费投入分别是天津、河北的5 倍和3. 35 倍。从研发投入强度看,京津冀分别是6. 83%、3. 49%、2. 00%,河北明显低于京津。四是北京对津冀的科技创新辐射带动力仍需加强。2023 年,北京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 536. 9 亿元,增长7. 4%,其中,落地本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2 333. 1 亿元, 占总成交额的27. 3%;流向外省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4 958. 28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58. 1%,其中流向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748. 7 亿元,占总成交额的8. 8%,占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15. 1%,虽然后者高于2021 年8. 1%这个比例,但是,技术合同在区域内转化的比重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四)产业链合作强化了顶层设计,但仍有深层次问题亟需破解

2023 年末在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上,京津冀联合发布了“五群六链五廊” 的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11] ,对京津冀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合作强化了顶层设计,为京津冀重点产业在延链、补链、强链以及招商引资等方面提供了“导航图”。这一顶层设计从培育五大产业集群到完善六大产业链,把三地之间合作的重点从一般的产业转移转向产业链合作上,使京津冀的产业合作向更高层次拓展。但是,在真正落实这一顶层设计方面,仍有两个方面不容忽视。一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相对于长三角和粤港澳,京津冀行政力量还居于主导地位。只有以市场为决定性力量实现区域资源配置,才能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产业链之间的合作,具体的延链、补链、强链还要靠市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而政府最重要的是在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在创新政策体制上下功夫,真正让营商环境变成“生产力”。二是如何实现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从创新驱动力空间分布看,长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冀和粤港澳城市群相比,其创新雁阵规模最大,层次梯队分明,其城市群“1+25”模式呈现明显的雁阵格局和梯度差,基本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方阵,而京津冀“2 +11”模式尚未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方阵(见图1)。究其原因:(1) 京津冀创新雁阵规模小,重要创新支点城市缺位,产业梯度转移不顺畅。(2) 虽然北京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创新投入、创新载体、创新产出等都位列第一,但是北京经济實力几乎“一枝独秀”,产业链对周边地区特别是对中小城市扩散有限,对河北的辐射带动作用与上海对长三角相比差距较大。所以,在协同创新雁阵格局中,京津的头雁作用还应进一步发挥。

(五)各领域协同发展成效明显,但仍需进一步走深走实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新阶段,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京津冀协同发展还要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协同发展的广度看,交通、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的协同已经推进,但协同发展还有许多新的领域、新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开拓,比如雄安新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承接首都核心区转移的非首都功能时,存在各自功能定位的关系问题以及错位承接的细节问题需要进一步落实;比如随着“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形成后,京津冀高铁在城际间的运行如何科学配比动车组,增加河北省会直达承德和张家口等省内城市的运行班次,使之惠及河北多城市;比如京津冀高速公路网完善之后,取消三地之间的收费站,真正实现交通一体化;比如京津冀三地基层部门应急处突的跨区域协同联动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等等。从协同发展的深度看,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用战略的眼光去考量。比如利益分配问题,弥补公共服务发展差距问题、实现发展要素和发展机会共享问题等,亟待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破解。只有构建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区域发展机制,才能赋予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更大的空间和动力。

三、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一)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在加快形成“ 新质生产力”上走在全国前列

加快构建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为“智慧核心”的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形成京津冀科技创新突破矩阵。强化三类平台建设,即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的知识创新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为核心的支撑服务平台,突出“出成果、促转化”两个重点,推动北京科技成果和津冀创新应用场景结合。引进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一流R&D 机构、标准认证机构,增强京津冀研发实力。持续推进实验室、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用共享,提高科技创新合作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五群六链五廊”的产业协同发展新图景,加强三地之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断研发颠覆性技术与前沿技术,以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动能,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深入研究京津冀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方向与条件,构建“五链”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实施重点产业链全球竞争力差异化战略,在新发展格局下锚定全球价值链“高端嵌入”,促进京津冀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提升京津冀优势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国际地位。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动建立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机制,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以协调发展为主线,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加快形成首都“一核两翼”新格局,促进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生动实践。推动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进一步完善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等级序列结构,从政策上加大对石家庄、唐山等城市的支持力度,在资源配置和生产力布局上不断强化这些城市的规模实力,再通过提升这些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真正发挥京津冀第二极重要支点城市的作用,推动实现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以京津两个核心城市“强强合作”为纽带,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要素、资源辐射功能,推动各个城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深度参与分工;在园区开发、要素供给、机制协同等方面拓展合作深度,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顺畅流动,在区域资源的配置方式与产业分工协作路径上实现新突破。推动京津冀城乡深度融合发展,把县城作为连接京津冀城市群与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的重要载体,增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畅通城乡之间的经济循环。

(三)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在建设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上实现新突破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形成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加快构建京津冀绿色发展生态空间保护新格局,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持续加强京津冀生态保护联防联控联治,进一步深化三地在协作机制、统一立法、统一标准、联合执法等方面的合作。持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加快推进全面绿色转型。加强张承坝上地区生态综合治理、燕山山地生态综合治理、太行山(河北)生态综合治理、雄安新区森林城市建设及白洋淀生态综合治理[11] ,持续抓好北方防沙带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推进燕山生态屏障、太行山生态屏障、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建设等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11]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建设绿色、宜居、宜业、宜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京津冀城市群和高品质生活圈。

(四)以开放发展为助力,在打造改革开放引领区方面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模式,不断推出各领域改革开放前沿政策措施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试点示范项目,打造经济政策相互衔接、工作体系相互对接、资源市场相互贯通、发展平台相互支撑、体制机制改革相互促进的大开放、大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打破经济融合的行政性障碍,建立京津冀区域内统一的经济运行规则。探索推动京津冀自贸区协同发展,以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和大兴机场综保区为重点,打造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推动全国唯一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综保区加快发展。依据《京津冀跨境贸易营商环境一体化框架协议》《京津冀深化口岸合作框架协议》,持续推动跨境贸易协同开放,深化口岸合作和通关监管一体化改革,进一步提升三地通关效率和便利度。聚焦京津冀优势和卓越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联合招商,建立招商引资新机制,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实效。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建立京津冀陆港、海港、空港协作机制,发挥天津和河北港口优势的同时,共享三省市中欧班列资源,开行铁路跨境贸易运输线。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跨省通办”,合力优化区域营商环境,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工作效率最高、办事成本最低、服务态度最好的京津冀优质品牌。持续开展京津冀营商环境评估,以倒逼机制推进京津冀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各地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五)以共享发展为目的,在推进区域共同富裕方面打造全国样板

加大京津对河北各市、县的辐射带动效应,促进资源向周边地区配置,实现发展要素和发展机会的共享。以改善社会民生为重点,提升京津冀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围绕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关键领域,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推动京津优质中小学基础教育资源向河北延伸、与河北共享,深化医疗卫生合作与京津冀医联体建设,让改革发展的各项成果惠及区域全体人民,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实现京津冀三地养老服务政策、养老服务信息、养老服务资源等开放共享,充分用好京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河北医养康养项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京津冀城市群就业容量,促进京津冀城市群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持续推动京津两市对口帮扶的张家口、承德等地区深化产业经贸合作、加强生态环保合作、统筹用好帮扶资金。持续推进京津冀“青年友好城市”创建,创造条件为青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吸引更多世界各地有为青年到京津冀创业发展,使京津冀成为新时代的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

注释:

① 见《北京新“两翼”的对话》。

②见《打造全球创新高地———培“创新沃土”发“产业新枝”》。

③见《国家发改委: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

④见《河北省着力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新聞发布会》。

⑤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拓展》。

⑥见《振“兴”起航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引擎》。

⑦见《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优势互补形成实践价值 互利共赢收获亮眼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昊男.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果丰硕[N]. 人民日报,2024-02-23(07).

[2]刘杰. 2023 年北京通州·河北廊坊北三县项目推介洽谈会举办[N]. 河北日报,2023-09-20(003).

[3]曹政. 京津冀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N]. 北京日报,2023-07-09(03).

[4]王昊男,潘俊强. 投资京津冀 共赢新时代[N]. 人民日报,2023-12-04(010).

[5]龚相娟. 京津冀三地联合打造重点产业链[N]. 人民日报, 2023-07-12(06).

[6]韩启. 京津冀产业协同布局“五群六链五廊”[N]. 天津日报,2023-11-30(02).

[7]韩梅. 三地共建产业园畅通人才流动[N]. 北京日报,2023-08-30(013).

[8]李祺瑶. 京津冀教育进入新一轮协同发展 4 所优质校在雄安启动援助[N]. 北京日报,2023-10-09(05).

[9]代丽丽. 京津冀三地优化互认社保信息 8 方面社保经办服务协同合作[N]. 北京日报,2023-09-07(09).

[10]曹政. 协同发展十年交出漂亮“成绩单”京津冀迈向世界级城市群[N]. 北京日报,2024-02-23(01).

[11]姚伟强. 护卫京津,河北科学治沙筑牢生态屏障[N]. 中国绿色时报,2023-10-17(01).

责任编辑:王冬年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示范区京津冀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