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肝片吸虫病与捻转血矛线虫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方法区别

2024-03-19田苗

中国动物保健 2024年2期
关键词:羊肝吸虫病肝片

田苗

(陕西省绥德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陕西榆林 718000)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肉羊养殖业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饲养环境和管理技术的影响,羊在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寄生虫病,严重影响其生产性能和健康发育。寄生虫病与烈性传染性疫病不同,其一般不具有发病较急的特点,且发病持续时间较长,因而发病初期经常被忽视,同时容易与其他细菌性或病毒性疾病发生混合感染,进而导致羊群发病率和致死率上升[1]。肝片吸虫病与捻转血矛线虫病属于放牧养羊业临床常见的寄生虫病,两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有些相似,因而在临床诊断时容易混淆进而造成误诊。本文主要从羊肝片吸虫病与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以期有助于养殖户准确诊断两类寄生虫病并做到及时防治,减少养殖经济损失。

1 流行病学特征

1.1 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成虫寄生于其肝脏和胆管内而致病,其流行与环境气候以及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多发生于雨水较多且地势较低的地区,每年的6—9 月份为发病高峰期。肝片吸虫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淡水螺作为中间宿主,如椎实螺和土蜗螺,降雨量多且环境湿度和温度较高时,有助于虫卵的孵化以及中间宿主的大量繁殖,毛蚴经虫卵孵出后进入水中并寄生于中间宿主内,在其体内完成胞蚴、雷蚴和尾蚴的发育[2],然后离开中间宿主,在水中发育为感染性囊蚴,羊吞食含有囊蚴的水源或牧草即可感染发病。

1.2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是由捻转血矛线虫寄生于其皱胃和十二指肠内而致病,其流行具有一定季节性,多发于温暖湿润的4—10 月份。捻转血矛线虫生长发育阶段不需要中间宿主参与,其可自由生活和寄生生活,羊捻转血矛线虫一般比其他胃肠道线虫的产卵量要高,虫卵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情况下便可孵出幼虫,幼虫经历2 次脱皮后就可具有侵袭感染能力,进而污染饮用水源、牧草或饲料,与成年羊相比,羔羊与青年羊更易感染发病,成年羊对羊捻转血矛线虫的抵抗力较强,其感染后可排出虫体或不再发生感染现象。

2 鉴别诊断

羊感染肝片吸虫与捻转血矛线虫后,临床表现症状相似,病羊均精神不振,采食逐渐减退或停止,可视黏膜苍白,被毛粗乱,机体日渐消瘦,下颌间和前胸腹间均可见炎性水肿症状,间接性发生腹泻和便秘症状,因此很难从临床症状表现进行区分,应根据其生活发育、镜检观察和病理变化进行鉴别诊断。

2.1 感染条件

健康羊群感染两种寄生虫病的所需条件不同,肝片吸虫病的发生需要中间宿主的参与,感染环境必须包括水源,才能促进中间宿主的繁殖,虫卵发育为具有感染能力的囊蚴需要两个多月,时间较长。捻转血矛线虫病的发生则不需要上述条件,经2 次蜕皮后的幼虫可直接感染发病,虫卵发育为具有感染能力的幼虫仅需要数十天,时间较短,且幼虫可在牧场过冬,因此春季更容易大面积暴发,形成发病高峰期。

2.2 寄生部位

两种寄生虫的主要寄生部位不同,肝片吸虫主要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内,而捻转血矛线虫主要寄生于皱胃内,同时症状严重的病羊可在瓣胃及十二指肠内发现虫体。

2.3 粪便检查

肝片吸虫病的粪便检查方法为沉淀法,将病羊粪便加入清水后混匀,并进行过滤以及静置30 min,然后倒掉浑浊液,反复操作直至上层液体透亮,吸出少量沉淀物进行镜检,其虫卵为黄褐色长椭圆形。捻转血矛线虫病的粪便检查方法为悬浮法,将病羊粪便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后搅匀,静置20 min 后蘸取漂浮虫卵进行镜检,其虫卵为椭圆形或卵圆形,呈淡黄色或无色。

2.4 病理变化

因其寄生部位不同,所以两种寄生虫病造成的组织病理损伤也不同,肝片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表现在肝脏和胆管,病羊肝脏明显肿大,表面分布大量结节,呈凹凸样,质地变硬,边缘钝圆、肝小叶之间结缔组织发生增生;胆管明显扩张,管壁沉积盐类物质,使其纤维化,内含大量棕褐色污浊黏稠液体,可见胆管内有棕红色扁平叶状的虫体。捻转血矛线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表现在皱胃,病羊皱胃黏膜发生水肿,且黏膜表面分布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以及部分虫体,内容物中含有大量柔软的淡红色丝状虫体,十二指肠内含有少量虫体。

3 治疗方法

3.1 羊肝片吸虫病

西医疗法:选择硝氯酚、阿苯达唑、三氯苯达唑、碘醚柳胺或吡喹酮进行交替口服用药,使用剂量分别为5、10、10、7.5、50 mg/kg·bw,1 次/d,连续用药3 d,或者选择伊维菌素注射液、氯氰碘柳胺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使用剂量分别为0.02 mL/kg·bw、5~10 mg/kg·bw,1 次/d,连续使用2 d,同时使用0.9%生理盐水进行补液,若病羊症状好转则停止用药,否则继续用药。

中医疗法:方案一为取厚朴30 g,肉豆蔻、泽泻、贯众、龙胆草、槟榔、茯苓、木通、苏木各25 g,甘草20 g,研磨成粉后进行灌服,3次/d,连续服用3~5 d 即可。方案二为取黄芪15 g,龙胆草、白芍、茯苓、白术各12 g,丹参、苏木各10 g,鸡内金、贯众、柴胡、槟榔、厚朴、使君子、大黄、当归各9 g,甘草、泽泻各6 g,木通3 g,进行煎煮灌服,1 次/d,连续服用7 d 即可。方案三为取大枣、山楂各20 g,黄芪、党参、陈皮、白术、升麻各10 g,炙甘草8 g,3 次/d,连续服用3~5 d 即可。

3.2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

西医疗法:选择左旋咪唑、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或丙硫苯咪唑进行交替灌服用药,使用剂量分别为25、100、0.3、5~15 mg/kg·bw,1次/d,连续用药3 d,或者选择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1%阿维菌素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使用剂量分别为0.15、0.02 mL/kg·bw,1 次/d,连续使用2~3 d,同时针对症状较为严重的病羊使用10%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进行饲料添加以及0.9%生理盐水进行补液,并减少精料和青贮饲料的饲喂量。

中医疗法:取六曲90 g,茵陈80 g,当归、炒白术、陈皮、桂枝各60 g,炒白芍、黄芩、茯苓、香附、炒枳壳、柴胡、厚朴各50 g,研磨成粉后进行灌服,1 次/d,连续服用3~5 d 即可。若病羊症状较轻可取鹤虱、使君子各5 g,槟榔、贯众、乌梅各3 g,研磨成粉后进行拌料饲喂,1 次/d,连续服用2~3 d 即可。

4 综合预防

4.1 制定驱虫计划

养殖场应根据当地两种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驱虫计划,定时定期进行驱虫工作,并严格控制驱虫时间和次数。在放养牧区应每年根据两种寄生虫病的流行时间至少进行2次驱虫工作,一般为3~5 次,对于疫情严重的地区可适当增加驱虫次数,选用合理药物进行定期驱虫可降低肝片吸虫病和捻转血矛线虫病的发病率,同时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应交替轮换用药。4—5月份可口服阿苯达唑进行驱虫,6—7 月份使用氯氰碘柳胺钠进行注射,8 月份口服左旋咪唑,9 月份选择注射伊维菌素[4],可有效预防两种寄生虫病的发生。

4.2 科学规划放牧

由于肝片吸虫病和捻转血矛线虫病的流行特点,使其均在羊群放牧时感染发病的风险最大,因此应重视放牧管理。在进行放牧养殖时,应进行合理轮牧进而净化草场,合理规划放牧时间,有效避开虫卵孵化期[5],放牧时应避开潮湿或有积水的牧场,在两种寄生虫病流行高峰期时,应减少放牧次数或者停止放牧,尽量进行圈舍饲养并科学配制精粗饲料,减少羊群感染幼虫的风险。

4.3 加强饲养管理

由于养殖环境较差或饲养管理方式不当均可造成羊群免疫力低下,进而容易诱发肝片吸虫病和捻转血矛线虫病,因此,在日常饲养过程中应重视清洁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圈舍粪便,保持养殖环境卫生清洁,并做好寒冷时节的防寒保暖工作,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同时合理控制饲养密度并严格谨慎引种。针对羊肝片吸虫病的预防还可以消除中间宿主参与感染发病过程,可以通过喷洒相关农药或者养殖水禽进行消灭中间宿主淡水螺。

5 结语

寄生虫病的传播与流行均与饲养环境卫生、养殖密度以及饲养管理方式密切相关,且其综合防治措施多为采取抗生素进行治疗并实施定期驱虫计划,因此在羊群养殖过程中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肝片吸虫病和捻转血矛线虫病。应主要根据养殖场的情况制定科学的驱虫计划进行定期驱虫,在流行高发期可适当增加驱虫频率,同时进行科学放牧管理、优化养殖环境以及按照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增强羊群抵抗力。应熟练鉴别诊断肝片吸虫病和捻转血矛线虫病,及时准确进行确诊,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并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给药进行对症治疗,同时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减少病羊死亡率,促进养羊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羊肝吸虫病肝片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骆驼感染肝片吸虫的病例报告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及防治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绵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肝片吸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
一例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春季严防羊肝片吸虫病
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