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03-18苏方好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现代经济信息 2024年5期
关键词:内审审计工作部门

苏方好 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引言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和社会保持着繁荣与稳定的状态,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停上升。高等教育事业因此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办学主体不断增多,高校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造成了高校的体制结构复杂化、经费来源多元化、管理弊端愈加明显以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这些因素不但拓宽和拓展了高校管理的范围和内涵,同时也对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管理要求。面对当前的环境,高校内部审计越发凸显出监督内部,完善治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作用并服务于高校成为了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管理的现状

(一)制度规定的发展

国际内部审计协会(The Institute of Internal Auditors,简称IIA)在2011 年发布的《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框架》(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Practice Framework,简称IPPF)1300 号中专门对审计质量保证做出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实行规范的业务流程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每个阶段的内部审计活动都是值得被关注的,在每个阶段实施的内部审计活动都能够促进该组织平稳运行。可见,控制和改进组织内部审计的管理才能让内部审计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我国财政部、教育部、发改委等也相继发布了一系列建设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方案、具体实施办法和指导意见。为了让内部审计工作适应新形势的需要,2018 年修订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增加了内部审计“建议”的职能,将目标定位为“促进单位完善治理”,说明了除原有的职能外,内部审计工作还要向被审计对象提供咨询服务,并且帮助其改善管理。2019 年1 月1 日,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出台,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式开始进行“双基础”的会计核算,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当然也包括高校。自2020 年5 月1 日起,新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开始施行,又为教育系统的内部审计提供了更加具体的制度保障,有力推动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二)理论研究的发展

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单位,本质上是非盈利性的,其重心在于教学和科研,而对内部审计的关注较少,所以关于内部审计的研究不多,而且大部分研究的重点仍然停留在内部审计的评价和监督职责上,说明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还局限于查错、纠弊的阶段,尚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管理、服务功能。

因此,许多学者开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进行研究,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打开了“新思路”。在“双基础”核算视角下,林青等[1](2023)发现高校内部审计正在转变到以管理审计为核心的综合审计,依据管理活动要素,统筹内部控制、财务、预算、决算等各项审计任务的职能框架;在大变局视域下,李亚鲁[2](2023)认为,随着“智能财务”、业财融合的推进,在“变”与“不变”的思潮中,需要寻找到相对确定的高校内部审计需要关注的风险关注事项;在法理视角下,李艳茹[3](2023)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理论基础、法律关系以及法律依据进行分析,可以解决高校内部审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阻碍。还有学者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内部审计的需要的全新的引领精神和发展理念。黄萍萍[4](2023)提出高校内部审计的高质量发展,要紧密结合高校工作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三立精神”,达到“五个更加”的主要目标;徐蔚[5](2023)认为要提升高校内部审计的政治站位,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及效率,助力经济新发展格局。

(三)实务工作的发展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提出了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和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职责;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 号——高校内部审计》中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程序与方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当前正处在“十四五”建设时期,高校办学的自主权变得越来越大,都在努力进行“双一流”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投入的高等教育经费将是一笔可观的资金,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免疫系统”,其工作内容只会越来越多,工作范围同时变深变广,工作难度也在不断上升。

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环境在不断改善中,大部分高校虽已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由于存在着审计理念和手段落后,审计效率和准确率低下等问题,导致在实务工作中内部审计的“免疫”功效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高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如何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注重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并且站在独立客观的角度发挥审计咨询功能,进而为高校治理进一步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高校内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业务过程没有全覆盖

首先,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与我国对审计工作的当前定位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内部审计资源状况令人担忧,这就与日益扩增的审计工作范围之间存在着矛盾,无法有效实现对审计业务的全面覆盖。

其次,由于缺乏对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成本核算等领域的监督,没有办法做到事前的审计风险预测、事中的审计核查建议或者事后的审计成果落实,使得高校的内部审计难以形成完整过程的全覆盖网络。

最后,审计项目计划不够长远,思路不清晰,监控不到位;审计所用方式较为落后,和预期目标差异较大,难以体现出价值,这些都是高校内部审计业务过程没有全覆盖的集中体现。

(二)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研发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随之而来出现了工具不先进、软件不兼容、硬件不完善等现象;而软件建设仓促上阵,硬件存在先天缺陷,导致了相关人员在一起做无用功,使得信息化平台的使用也变得非必要;大幅度落后于财务、教务等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越落后越无法建设,越不建设就越落后,自此陷入“恶性循环”。

而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当前高校内部审计环境更加复杂,影响因素变多,比如成本较高,人员匮乏,机制欠缺;二是在信息化建设前期缺乏整体规划,造成了数据采集不顺畅、系统程序不灵活、系统应用成负担等问题;三是由于起步较晚,标准不一,无相关操作细则和支撑依据,这些都阻碍了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

(三)机构人员设置不合理

一是部分高校内审机构缺乏独立性。许多高校将内部审计部门同纪检监察或财务合成一个部门办公,导致人们不仅将内部审计措施等同于纪检监察手段,还容易将审计监督职能与财务核算行为弄混。还有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受到行政干预或者是和同级别部门存在一些利益关系,这就很难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二是高校内部审计人手不够。高校内部审计任务越发繁重,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工作精力比较有限,审计范围无法达到要求,审计手段无法达到标准;就算内审人员长期性的“加班加点”工作,超负荷工作也会影响其专业水平,导致审计的效率和质量都会有所下降。

三是高校内审组织制度和观念落后。虽然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在不断拓宽,内部审计的方法和技术也在快速升级,但是高校内审人员的责任分工、职称等级、选拔晋升机制等没有做出适时更新。此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对于新时期审计转型升级的认识不足,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思维和观念,这种状况急需转变。

总而言之,不合理的内部审计机构、不充足的内部审计人员、不健全的内部审计制度制都约着内部审计管理的质量提升。

(四)整改结果运用不到位

在高校内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整改以及结果运用还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被审计部门对整改不够重视,出现流于形式的整改举措、整改的进程推进缓慢、整改后不考虑实际效果等情况。

其次,大部分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着重审计过程、轻整改结果的现象,对审计整改以及结果运用的跟踪检查力度不够,这就导致了审计出来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整改和结果不能得到有效运用。

造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还是高校内部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的机制还不够健全,没有自己的办法细则和管理系统。一是上级领导层对审计整改和结果运用的工作缺乏重要性关注;二是没有建立相应的追责机制,被审计部门的犯错成本比较低廉,所以对待审计整改的态度也较敷衍;三是审计整改结果运用的公开程度不够,不能引起各方的重视。

三、高校内审管理的提升路径及对策

(一)实现过程全覆盖目标

从整体层面来看,要有效推动高校内部审计全覆盖,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该在坚持党的领导基础上,围绕服务学校发展战略,加强跟踪检查和监督力度,拓宽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由以前合理、合法、合规的账项基础性审计向管理、风险、绩效等综合审计转变。

从具体层面来看,在内部各种类型的审计上,都要实现全过程全覆盖,最大程度地调动拥有的审计资源,推动“1+N”的审计模式,不断开展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持续进行资产设备专项审计,细化建设工程项目审计,深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利用社会外部审计资源上,要确定出合理的购买范围、规范的购买方式、强化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的管控等,弥补现有内部审计资源中的不足。

(二)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

高校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借助大数据技术,对学校各类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建立数据采集的统一标准,提取和分析对内部审计有用的信息数据。

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校自身发展现状,分成数据分析、业务流程、监督预警三个类别来建设。另一方面,推动高校内审部门的信息系统建设需要构建出相应的平台模型,包括审计管理、作业管理、数据管理和监督管理四个系统来细化、深化审计内容。

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数据维护系统和校园局域网环境,能够保障在网络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内部审计信息平台能够稳定有序地运行。

(三)完善机构人员的设置

首先,要单独设置高校内部审计管理部门,不与其他部门合署,其人员也不在其他部门兼职,保证“形式上的独立”,如果连职责都划分不清,容易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还应确保在进行内部审计督察活动时不受任何干扰,保证“实质上的独立”;在此基础上,可以与其他部门建立协同机制,比如与纪检监察部门进行联合审查活动,产生“1+1>2”的合力效果。

其次,借助高校智力和教学资源的优势,从明确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合理课程体系、充实师资队伍结构、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各个方面,积极培养在新时代下所需要求的研究型审计人才,强化审计专业化队伍建设。

最后,建立一套完整的内审部门和人员岗位制度体系,从准入、分配与整合、精准培训、考核评价和奖惩等机制入手,提升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与此同时,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要扩充自己的审计知识储备,升级成新的审计思维和观念,牢牢把握国家政策导向,注重接受社会外界监督,让内部审计与高校文化互相协调和进步。

(四)加强整改结果的运用

总的来说,高校能够有效开展内部审计整改工作和审计整改结果得到充分运用的前提是健全的审计整改制度体系。第一,明确审计整改的主体责任。落实其第一责任人是被审计部门的现任一把手,在其带领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被审计部门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程度。第二,建立问责机制。对于被审计部门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完毕,没有按要求进行整改的,甚至是直接拒绝整改的并且未说明正当理由的,尤其是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应该及时向学校领导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或者人员追究相应责任。第三,加强审计整改结果公开。审计整改信息透明化有利于促进被审计部门积极主动地完成审计整改工作,但是高校内部审计整改结果一部分内容是具有保密性质的,经过学校领导批准后,可以在适当范围内公开,避免泄密。

四、结语

在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研究高校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理论意义上,不仅有助于丰富现有的高校内部审计理论,还丰富了高校管理理论;在现实意义上,内部审计管理为高校管理能够提供服务和帮助,可以在规避风险、优化内控、提高效益、完成目标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是高校能够有效管理中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纵观我国这些年与高校内部审计相关的研究已经日趋成熟,但是考虑到经济活动和市场环境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变化,随时都有可能会给高校的管理带来诸多新的问题。因此,一直需要具体可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来改善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该领域也要结合更多的现实案例,与时俱进地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内审审计工作部门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白水县